一种行星齿轮式多档位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05606发布日期:2022-09-14 10:0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星齿轮式多档位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行星齿轮结构的多档位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技术革新的不断提升,多档位自动变速器在变速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档位自动变速器可以充分发挥发动机的综合性能,行星轮系可以转化较大的速比变化,多个行星轮系相互配合,通过不同的连接形式可以实现多种速比关系,加上离合器、制动器的配合可以用较少的零件实现不同的动力组合,空间结构紧凑,相对重量轻,是多档位自动变速器的重要实现形式。
3.当前全球的自动变速器主要以6速、8速自动变速器为主要实现形式,10速自动变速器是高档位自动变速器的主要研究方向,因为6速、8速自动变速器相对于10速自动变速器速比极差大,且换档时存在顿挫感,发动机动力的转化效率相对较低,燃油经济性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维修的行星齿轮式多档位自动变速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行星齿轮式多档位自动变速器,包括结构组件、四个离合器、两个制动器及四个行星轮系;结构组件分别是输入轴及三个内毂,三个内毂分别是第二内毂、第三内毂及第四内毂,四个离合器分别是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及第四离合器,两个制动器分别是第一制动器及第二制动器,四个行星轮系分别是第一行星轮系、第二行星轮系、第三行星轮系及第四行星轮系;第一行星轮系、第二行星轮系、第三行星轮系及第四行星轮系同轴且由输入端向输出端方向依次排布;
7.第一行星轮系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架及第一外齿圈;第一行星轮安装在第一行星架上,第一行星轮分别与第一太阳轮及第一外齿圈同时啮合;
8.第二行星轮系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行星架及第二外齿圈;第二行星轮安装在第二行星架上,第二行星轮分别与第二太阳轮及第二外齿圈同时啮合;
9.第三行星轮系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第三行星架及第三外齿圈;第三行星轮安装在第三行星架上,第三行星轮分别与第三太阳轮及第三外齿圈同时啮合;
10.第四行星轮系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行星轮、第四行星架及第四外齿圈;第四行星轮安装在第四行星架上,第四行星轮分别与第四太阳轮及第四外齿圈同时啮合;
11.第三内毂、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三者刚性连接;第一行星架与第四外齿圈刚性连接;第二外齿圈与第三太阳轮通过第四离合器刚性连接;输入轴、第二行星架、第二内毂三者刚性连接;第三外齿圈与第四太阳轮刚性连接;第一制动器一端与自动变速器壳体刚
性连接,第一制动器另一端与第三内毂刚性连接;第二制动器一端与自动变速器壳体刚性连接,第二制动器另一端与第一外齿圈刚性连接;第一离合器一端与第二内毂连接,第一离合器另一端与第三外齿圈、第四太阳轮连接;第二离合器一端与第三行星架连接,第二离合器另一端与第四行星架连接;第三离合器一端与第三外齿圈及第四太阳轮连接,第三离合器另一端与第四内毂刚性连接;第四离合器一端与第二外齿圈、第三太阳轮及第四内毂刚性连接,第四离合器另一端与第一行星架、第四外齿圈连接。
12.进一步的是,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一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分离形成一档;
13.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三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分离形成二档;
14.第二制动器、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三档;
15.第二制动器、第三离合器、第四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四档;
16.第二制动器、第一离合器、第四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五档;
17.第二制动器、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六档;
18.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七档;
19.第一制动器、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八档;
20.第一制动器、第一离合器、第四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九档;
21.第一制动器、第三离合器、第四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十档;
22.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二离合器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分离形成倒档。
23.进一步的是,一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一制动器结合,第一太阳轮固定,第二制动器结合,第一外齿圈固定,第一太阳轮、第一外齿圈固定使得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架固定,第四外齿圈与第一行星架连接,第四外齿圈固定;输入轴将动力依次传递给第二内毂、第一离合器及第四太阳轮,第四外齿圈、第四太阳轮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及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24.二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一制动器结合,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固定,第二制动器结合,第一外齿圈固定,第一太阳轮、第一外齿圈固定使得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架固定,第四外齿圈与第一行星架连接,第四外齿圈固定;输入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联合作用通过第二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第二外齿圈将动力依次传递给第四内毂、第三离合器及第四太阳轮,第四外齿圈、第四太阳轮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及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25.三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二制动器结合,第一外齿圈固定,输入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及第二内毂,第二内毂通过第一离合器将动力分别传递给第三离合器、第四
太阳轮,第三离合器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第二外齿圈、第二行星架转速相同并通过第二行星轮将动力共同传递给第二太阳轮,第二太阳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第一太阳轮、第一外齿圈共同作用通过第一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架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外齿圈,第四外齿圈、第四太阳轮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26.四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二制动器结合,第一外齿圈固定,第三离合器结合,第二外齿圈与第四太阳轮连接,第四离合器结合,第二外齿圈、第一行星架、第四外齿圈、第四太阳轮转速相同并且相互传递动力,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转速相同并能相互传递动力,输入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这样第一行星轮系、第二行星轮系形成固定的速比的组合轮系,第二行星架、第一外齿圈联合作用通过组合轮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外齿圈、第四太阳轮,第四外齿圈、第四太阳轮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27.五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二制动器结合,第一外齿圈固定,第四离合器结合,第二外齿圈、第一行星架、第四外齿圈转速相同并能相互传递动力,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转速相同相互传递动力,输入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及第二内毂,第二内毂通过第一离合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太阳轮,这样第一行星轮系、第二行星轮系形成固定的速比的组合轮系,第二行星架、第一外齿圈联合作用通过组合轮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外齿圈,第四外齿圈、第四太阳轮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及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28.六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二制动器结合,第一外齿圈固定,输入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及第二内毂,第二内毂通过第一离合器将动力分别传递给第三外齿圈及第四太阳轮,第二行星架通过第二行星轮将动力分别传递给第二外齿圈及第二太阳轮,第二外齿圈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第三外齿圈、第三太阳轮联合作用通过第三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架,第三行星架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离合器,第二太阳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第一外齿圈、第一太阳轮联合作用通过第一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架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外齿圈,第四外齿圈、第二离合器、第四太阳轮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及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29.七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三离合器结合,第三外齿圈、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轮、第三行星架转速相同,第三行星轮系总体以定转速传递动力,输入轴将动力依次传递给第二内毂、第一离合器、第三行星轮系、第二离合器及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30.八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一制动器结合,第二太阳轮固定,输入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及第二内毂,第二内毂通过第一离合器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外齿圈,第二行星架、第二太阳轮联合作用通过第二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第二外齿圈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第三外齿圈、第三太阳轮联合作用通过第三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架,第三行星架将动力依次传递给第二离合器及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31.九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一制动器结合,第二太阳轮固定,输入轴将动力同时传递给第二行星架及第二内毂,第二内毂通过第一离合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太阳轮,第二行星架与第二太阳轮联合作用通过第二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第二外齿圈将动
力依次传递给第四离合器及第四外齿圈,第四外齿圈、第四太阳轮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及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32.十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一制动器结合,第二太阳轮固定,输入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架、第二太阳轮联合作用通过第二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第三离合器结合,第二外齿圈、第四太阳轮转速相同,第四离合器结合,第二外齿圈、第四外齿圈转速相同,这样第四行星轮系整体以定转速传递动力,第二外齿圈将动力同时传递给第四外齿圈及第四太阳轮,第四外齿圈与第四太阳轮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及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33.进一步的是,倒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第一制动器结合,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固定,第二制动器结合,第一外齿圈固定,第一太阳轮、第一外齿圈固定使得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架固定,第四外齿圈与第一行星架连接,第四外齿圈固定,输入轴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联合作用通过第二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第二外齿圈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第三太阳轮通过第三行星轮将动力分别传递给第三外齿圈及第三行星架,第三外齿圈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太阳轮,第三行星架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离合器,第四外齿圈、第二离合器、第四太阳轮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及第四行星架,第四行星架对外输出动力。
34.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35.1、本发明通过四个行星轮系与结构组件的不同组合,以及四个离合器、两个制动器的不同的不同组合形式,实现行星机构不同速比的选择,能够实现十个前进档、一个倒档的工作模式。
36.2、本发明具有结构设计合理、紧凑,装配简单,控制方便的特点,采用零件相对较少,离合器、制动器和行星轮系组装简单,零件成本和加工难度低,可以实现多种运行模式,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行星齿轮式多档位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是离合器、制动器工作模式示意图;
39.图3是一档结构示意图;
40.图4是二档结构示意图;
41.图5是三档结构示意图;
42.图6是四档结构示意图;
43.图7是五档结构示意图;
44.图8是六档结构示意图;
45.图9是七档结构示意图;
46.图10是八档结构示意图;
47.图11是九档结构示意图;
48.图12是十档结构示意图;
49.图13是倒档结构示意图;
50.图14是本发明的一种行星齿轮式多档位自动变速器杠杆图;
51.图15是本发明的一种行星齿轮式多档位自动变速器的局部剖视图。
52.上述附图中涉及的部件名称及标号如下:
53.输入轴1、第二内毂2、第三内毂3、第四内毂4、第一离合器53、第二离合器54、第三离合器55、第四离合器56、第一制动器51、第二制动器52、第一太阳轮11、第一行星轮12、第一外齿圈13、第一行星架14、第二太阳轮21、第二行星轮22、第二外齿圈23、第二行星架24、第三太阳轮31、第三行星轮32、第三外齿圈33、第三行星架34、第四太阳轮41、第四行星轮42、第四外齿圈43、第四行星架44。
具体实施方式
54.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13、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记载了一种行星齿轮式多档位自动变速器,包括结构组件、四个离合器、两个制动器及四个行星轮系;结构组件分别是输入轴1(为扭矩转速的输入部件)及三个内毂,三个内毂分别是第二内毂2、第三内毂3及第四内毂4,四个离合器分别是第一离合器53、第二离合器54、第三离合器55及第四离合器56,两个制动器分别是第一制动器51及第二制动器52,四个行星轮系分别是第一行星轮系、第二行星轮系、第三行星轮系及第四行星轮系;第一行星轮系、第二行星轮系、第三行星轮系及第四行星轮系同轴且由输入端向输出端方向依次排布;
55.第一行星轮系包括第一太阳轮11、第一行星轮12、第一行星架14及第一外齿圈13(第一外齿圈13的内环面上设有齿);第一行星轮12安装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2分别与第一太阳轮11及第一外齿圈13同时啮合;
56.第二行星轮系包括第二太阳轮21、第二行星轮22、第二行星架24及第二外齿圈23(第二外齿圈23的内环面上设有齿);第二行星轮22安装在第二行星架24上,第二行星轮22分别与第二太阳轮21及第二外齿圈23同时啮合;
57.第三行星轮系包括第三太阳轮31、第三行星轮32、第三行星架34及第三外齿圈33(第三外齿圈33的内环面上设有齿);第三行星轮32安装在第三行星架34上,第三行星轮32分别与第三太阳轮31及第三外齿圈33同时啮合;
58.第四行星轮系包括第四太阳轮41、第四行星轮42、第四行星架44(为扭矩转速的输出部件)及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外齿圈43的内环面上设有齿);第四行星轮42安装在第四行星架44上,第四行星轮42分别与第四太阳轮41及第四外齿圈43同时啮合;
59.第三内毂3、第一太阳轮11、第二太阳轮21三者刚性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为:焊接或花键连接,第一太阳轮11、第二太阳轮21两零件可以采用锻造方式一体成型。第三内毂3安装在油泵轴上,油泵轴为现有技术);第一行星架14与第四外齿圈43刚性连接(优选的是,第一行星架14与第四外齿圈43通过转接件一连接,转接件一与第一行星架14及第四外齿圈43均采用花键连接);第二外齿圈23与第三太阳轮31通过第四离合器56刚性连接(第四离合器56分别与第二外齿圈23及第三太阳轮31采用花键连接);输入轴1(安装在油泵孔内,为现有技术)、第二行星架24、第二内毂2三者刚性连接(具体实现形式为:输入轴1与第二行星架24及第二内毂2分别通过花键形式刚性连接);第三外齿圈33与第四太阳轮41刚性连接(具体实现形式为:第三外齿圈33与转接件二通过花键形式刚性连接,第四太阳轮41与转接件二通过焊接形式刚性连接);第一制动器51一端与自动变速器壳体(通过花键的形式)刚性连接,第一制动器51另一端与第三内毂3(通过花键的形式)刚性连接;第二制动器52一端与自
动变速器壳体(通过花键的形式)刚性连接,第二制动器52另一端与第一外齿圈13(通过花键的形式)刚性连接;第一离合器53一端与第二内毂2连接,第一离合器53另一端与第三外齿圈33、第四太阳轮41连接;第二离合器54一端与第三行星架34(通过转接件三)连接(转接件三与第二离合器54及第三行星架34均采用花键的形式连接),第二离合器54另一端与第四行星架44(通过焊接形式)连接;第三离合器55一端与第三外齿圈33及第四太阳轮41连接,第三离合器55另一端与第四内毂4刚性连接;第四离合器56一端与第二外齿圈23、第三太阳轮31及第四内毂4(分别通过花键的形式)刚性连接,第四离合器56另一端与第一行星架14、第四外齿圈43(通过转接件四)连接(转接件四与第一行星架14及第四外齿圈43均采用花键的形式连接)。
60.第一制动器51、第二制动器52、第一离合器53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分离形成一档;
61.第一制动器51、第二制动器52、第三离合器55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分离形成二档;
62.第二制动器52、第一离合器53、第三离合器55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三档;
63.第二制动器52、第三离合器55、第四离合器56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四档;
64.第二制动器52、第一离合器53、第四离合器56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五档;
65.第二制动器52、第一离合器53、第二离合器54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六档;
66.第一离合器53、第二离合器54、第三离合器55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七档;
67.第一制动器51、第一离合器53、第二离合器54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八档;
68.第一制动器51、第一离合器53、第四离合器56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九档;
69.第一制动器51、第三离合器55、第四离合器56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制动器分离形成十档;
70.第一制动器51、第二制动器52、第二离合器54同时结合,其余离合器分离形成倒档。
71.一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3所示):第一制动器51结合,第一太阳轮11固定,第二制动器52结合,第一外齿圈13固定,第一太阳轮11、第一外齿圈13固定使得第一行星轮12、第一行星架14固定,第四外齿圈43与第一行星架14连接,第四外齿圈43固定;输入轴1将动力依次传递给第二内毂2、第一离合器53及第四太阳轮41,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太阳轮41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42及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72.二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4所示):第一制动器51结合,第一太阳轮11、第二太阳轮21固定,第二制动器52结合,第一外齿圈13固定,第一太阳轮11、第一外齿圈13固定使得第一行星轮12、第一行星架14固定,第四外齿圈43与第一行星架14连接,第四外齿圈43
固定;输入轴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24,第二太阳轮21、第二行星架24联合作用通过第二行星轮2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23,第二外齿圈23将动力依次传递给第四内毂4、第三离合器55及第四太阳轮41,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太阳轮41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42及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73.三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5所示):第二制动器52结合,第一外齿圈13固定,输入轴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24及第二内毂2,第二内毂2通过第一离合器53将动力分别传递给第三离合器55、第四太阳轮41,第三离合器55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23,第二外齿圈23、第二行星架24转速相同并通过第二行星轮22将动力共同传递给第二太阳轮21,第二太阳轮21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1,第一太阳轮11、第一外齿圈13共同作用通过第一行星轮12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14,第一行星架14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太阳轮41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42、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74.四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6所示):第二制动器52结合,第一外齿圈13固定,第三离合器55结合,第二外齿圈23与第四太阳轮41连接,第四离合器56结合,第二外齿圈23、第一行星架14、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太阳轮41转速相同并且相互传递动力,第一太阳轮11、第二太阳轮21转速相同并能相互传递动力,输入轴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24,这样第一行星轮系、第二行星轮系形成固定的速比的组合轮系,第二行星架24、第一外齿圈13联合作用通过组合轮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太阳轮41,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太阳轮41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42、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75.五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7所示):第二制动器52结合,第一外齿圈13固定,第四离合器56结合,第二外齿圈23、第一行星架14、第四外齿圈43转速相同并能相互传递动力,第一太阳轮11、第二太阳轮21转速相同相互传递动力,输入轴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24及第二内毂2,第二内毂2通过第一离合器53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太阳轮41,这样第一行星轮系、第二行星轮系形成固定的速比的组合轮系,第二行星架24、第一外齿圈13联合作用通过组合轮系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太阳轮41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42及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76.六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8所示):第二制动器52结合,第一外齿圈13固定,输入轴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24及第二内毂2,第二内毂2通过第一离合器53将动力分别传递给第三外齿圈33及第四太阳轮41,第二行星架24通过第二行星轮22将动力分别传递给第二外齿圈23及第二太阳轮21,第二外齿圈2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1,第三外齿圈33、第三太阳轮31联合作用通过第三行星轮32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架34,第三行星架34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离合器54,第二太阳轮21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11,第一外齿圈13、第一太阳轮11联合作用通过第一行星轮12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14,第一行星架14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外齿圈43、第二离合器54、第四太阳轮41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42及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77.七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9所示):第三离合器55结合,第三外齿圈33、第三太阳轮31、第三行星轮32、第三行星架34转速相同,第三行星轮系总体以定转速传递动力,输入轴1将动力依次传递给第二内毂2、第一离合器53、第三行星轮系、第二离合器54及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78.八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10所示):第一制动器51结合,第二太阳轮21固定,输入轴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24及第二内毂2,第二内毂2通过第一离合器5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外齿圈33,第二行星架24、第二太阳轮21联合作用通过第二行星轮2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23,第二外齿圈2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1,第三外齿圈33、第三太阳轮31联合作用通过第三行星轮32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行星架34,第三行星架34将动力依次传递给第二离合器54及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79.九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11所示):第一制动器51结合,第二太阳轮21固定,输入轴1将动力同时传递给第二行星架24及第二内毂2,第二内毂2通过第一离合器53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太阳轮41,第二行星架24与第二太阳轮21联合作用通过第二行星轮2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23,第二外齿圈23将动力依次传递给第四离合器56及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外齿圈43、第四太阳轮41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42及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80.十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12所示):第一制动器51结合,第二太阳轮21固定,输入轴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24,第二行星架24、第二太阳轮21联合作用通过第二行星轮2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23,第三离合器55结合,第二外齿圈23、第四太阳轮41转速相同,第四离合器56结合,第二外齿圈23、第四外齿圈43转速相同,这样第四行星轮系整体以定转速传递动力,第二外齿圈23将动力同时传递给第四外齿圈43及第四太阳轮41,第四外齿圈43与第四太阳轮41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42及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81.倒档的动力传递路径如下(如图13所示):第一制动器51结合,第一太阳轮11、第二太阳轮21固定,第二制动器52结合,第一外齿圈13固定,第一太阳轮11、第一外齿圈13固定使得第一行星轮12、第一行星架14固定,第四外齿圈43与第一行星架14连接,第四外齿圈43固定,输入轴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架24,第二太阳轮21、第二行星架24联合作用通过第二行星轮2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外齿圈23,第二外齿圈2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31,第三太阳轮31通过第三行星轮32将动力分别传递给第三外齿圈33及第三行星架34,第三外齿圈33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太阳轮41,第三行星架34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离合器54,第四外齿圈43、第二离合器54、第四太阳轮41联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42及第四行星架44,第四行星架44对外输出动力。
82.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零部件生产加工难度低,控制方便的特点,合理布置离合器和行星轮系的空间布局,可以有效的提高传动效率,优化响应性和平顺性。
83.利用杠杆图(如图14所示),通过第一太阳轮11齿数的倒数、第一外齿圈13齿数的倒数、第二太阳轮21齿数的倒数、第二外齿圈23齿数的倒数、第三太阳轮31齿数的倒数、第三外齿圈33齿数的倒数、第四太阳轮41齿数的倒数、第四外齿圈43齿数的倒数的相互关系,可以计算出各个档位的速比关系(即传动比)。
84.以上实施例只是对本专利的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它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局部进行改变,只要没有超出本专利的精神实质,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