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屏蔽功能的先导式压力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37513发布日期:2022-09-24 05:17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具有自屏蔽功能的先导式压力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阀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自屏蔽功能的先导式压力调节阀。


背景技术:

2.一般地,用于调节管道压力的阀门有节流调压和回流调压两种方式。节流式压力调节阀串联安装在主管路中,当管道压力升高时,通过减小介质流道面积来实现节流减压,直至管道压力回复到设定值;回流式压力调节阀则是与泵并联安装,当泵出口压力升高时,主阀开启,泵出口的一部分流量通过主阀回流到泵的入口或者油箱,从而使泵的出口压力降低到设定值。基于工作原理的区别,回流式压力调节阀一般比节流式压力调节阀的流阻系数更小,对管道压力的损失更小。本发明是一种回流式压力调节阀,适用于各种油类等轻质非腐蚀性介质,安装在低压、大流量管道输送系统中,截断与接通介质。本发明可应用于加油车、运油车、储油罐等管路系统,安装在泵的出口,通过回流方式调节泵的出口压力,避免泵出口压力超压或泵因内部介质憋压快速升温而引发安全事故。
3.除了回流调压功能以外,本发明还具有自屏蔽功能,截断屏蔽导阀处溢流,可以屏蔽调压回流功能,使本阀作为截止阀使用,在管路流程的现场调试试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4.cn109654255a,一种双向先导式压力调节阀。所述的压力调节阀包括高压选择阀、先导压力调节机构和主阀,所述主阀内开有连接外部液压系统的油路a和油路b,油路a和油路b分别连通高压选择阀两端入口,高压选择阀的出口与先导压力调节机构连通。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双向先导式压力调节阀。
5.区别:上述专利主要用于液压系统a、b口的液压管路压力调节,介质为液压油粘性大,公称通径小、工作压力高,本发明主要用于加油管路系统的泵出口压力调节,介质为轻质燃油粘性小,公称通径大、工作压力小,即用途不同,此为区别一;上述专利所述“回流”指的是调节阀处溢流到a口或b口,对应本专利的溢流口(29)溢流到油箱或泵入口,而本专利所述“回流”指的是泵出口回流到油箱或泵入口,其回流量远大于溢流量,即调节流量不同,此为区别二;上述专利所述主阀为滑阀结构、所述接口为液压管路接口,本发明所述主阀为截止阀结构、所述接口为加油管路系统常见法兰接口,即结构形式不同,此为区别三。
6.不足:上述专利所述主阀为滑阀结构,a、b口无法密封,此为缺陷一;上述专利所述主阀为滑阀结构,a、b口通过的流量有限,无法满足加油系统大流量回流工况需求,此为缺陷二。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旨在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自屏蔽功能的先导式压力调节阀。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具有自屏蔽功能的先导式压力调节阀,其包括:主阀(1)、调节导阀(2)、屏蔽导阀(3),主阀(1)与调节导阀(2)连通,调节导阀(2)与屏蔽导阀(3)连通,其中主阀(1)用于
给主管路回流泄放超压压力,调节导阀(2)用于回流时调节测压点的压力值,屏蔽导阀(3)用于屏蔽主阀(1)回流功能,使之临时作为截止阀使用。
9.进一步的,所述主阀(1)包括阀体(4)、主阀芯(5)、主阀弹簧(6)、阀盖(7)、进油口(10)、出油口(11),以及设置在主阀芯(5)内的节流孔(8)、滤网(9);所述阀体(4)与主阀芯(5)相连接,主阀弹簧(6)设置在阀体(4)的顶部位置,主阀弹簧(6)与阀盖(7)相连接,进油口(10)和出油口(11)分别设置在底部和侧壁上。
10.进一步的,所述阀体(4)与主阀芯(5)构成密封副,截断进油口(10)和出油口(11)的通路;当进油口(10)介质压力高于设定值时,介质通过所述节流孔(8),在进油口(10)与阀芯中腔(12)之间形成压差,推动主阀芯(5)克服主阀弹簧(6)的弹力离开密封面,使主阀(1)开启;所述滤网(9)用于过滤来自进油口(10)的杂质,使阀芯中腔(12)内介质保持洁净,从而保证主阀芯(5)在阀体(4)内壁滑动时更加灵活;所述阀盖(7)与调节导阀(2)连接,阀芯中腔(12)的介质经流道ⅰ(13)连通至所述调节导阀(2)。
11.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导阀(2)包括调节阀阀体(14)、取压口(15)、调节阀阀座(16)、调节阀阀芯(17)、调节阀弹簧(18)、弹簧座(19)、调节手柄螺杆(20);取压口(15)设置于调节阀阀体(14)的侧壁,调节阀阀芯(17)设置于中间位置,调节阀阀芯(17)与调节阀弹簧(18)相连接,调节阀弹簧(18)安装在弹簧座(19)上,弹簧座(19)和调节手柄螺杆(20)相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取压口(15)接至管路系统中需要控制压力的位置;所述调节阀阀座(16)与调节阀阀芯(17)构成密封副;来自阀芯中腔(12)和取压口(15)的介质合力与调节阀弹簧(18)相互作用,使调节阀阀芯(17)移动,调节导阀(2)随之开启或关闭;所述调节阀弹簧(18)一端抵在调节阀阀芯(17)上,另一端抵在弹簧座(19)上;所述弹簧座(19)与所述调节手柄螺杆(20)固定连接,转动调节手柄螺杆(20)可以使所述弹簧座(19)进行轴向移动,使所述调节阀弹簧(18)的弹力变化,从而改变所述取压口(15)的介质压力上限值;所述调节阀阀体(14)内设置有流道ⅱ(21),流道ⅱ(21)与所述屏蔽导阀(3)的屏蔽阀阀芯中腔(22)接通,将调节导阀(2)内的介质引至所述屏蔽导阀(3)。
13.进一步的,所述屏蔽导阀(3)设置有屏蔽阀阀体(23)、外力驱动(24)、活塞(25)、屏蔽阀阀座(26)、屏蔽阀阀芯(27)、屏蔽阀弹簧(28)、溢流口(29)、堵盖(30)等;外力驱动(24)设置在屏蔽阀阀体(23)的侧面开口处,外力驱动(24)与活塞(25)相连接,屏蔽阀阀体(23)内部设置有活塞(25)、屏蔽阀阀芯(27)、屏蔽阀弹簧(28)、溢流口(29)、堵盖(30),屏蔽阀阀芯(27)分别与屏蔽阀弹簧(28)、堵盖(30)相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外力驱动(24)包括气、电、磁在内的媒介;所述溢流口(29)接至管路系统中的溢流管路或者泵的入口;所述屏蔽阀弹簧(28)一端连接屏蔽阀阀芯(27),另一端连接堵盖(30),使屏蔽阀阀芯(27)和屏蔽阀阀座(26)构成的密封副保持常开,所述屏蔽阀阀芯中腔(22)与溢流口(29)默认接通,将来自主阀(1)和调节导阀(2)的介质溢流走;当所述外力驱动(24)动作后,屏蔽阀阀体(23)内的活塞(25),推动屏蔽阀阀芯(27)移动,使之与屏蔽阀阀座(26)构成的密封副闭合,所述屏蔽导阀(3)关闭,所述溢流口(29)不再溢流;当所述外力驱动(24)动作或手动关闭溢流口(29)时,所述主阀(1)的阀芯中腔(12)与进油口(10)的压差通过所述节流孔(8)快速平衡,所述主阀(1)受介质压力作用自动关闭,此时作为截止阀,回流调压功能被暂时关闭。
15.进一步的,所述主阀(1)常用来与管路系统中的泵并联安装,所述进油口(10)接至泵的出口,所述出油口(11)接至泵的入口;所述调节导阀(2)的取压口(15)接至管路系统中需要控制压力的位置;所述屏蔽导阀(3)的溢流口(29)接至管路系统中的溢流管路。
16.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17.本发明可以调节取压口的介质压力,可安装在泵的出口,调节泵的出口压力。(一)调节导阀和屏蔽导阀作为主阀的先导控制阀,当二者均开启时,主阀开启,使泵出口的一部分流量通过主阀回流到泵的入口或者油箱,从而使泵的出口压力降低到设定值。(二)在调节导阀内,来自主阀中腔和取压口的介质压力与调节阀弹簧弹力相互作用,使调节阀阀芯移动,调节导阀随之开启或关闭;转动调节手柄螺杆可使调节阀弹簧力值变化,从而改变取压口(即泵出口)的介质压力上限值。(三)接通屏蔽导阀的外力驱动(有气、电、磁等多种形式)或手动关闭溢流口,可屏蔽本阀的回流调压功能,此时本阀仅作为截止阀。本发明可应用于加油车、运油车、储油罐等管路系统,安装在泵的出口,通过回流方式调节泵的出口压力,避免泵出口压力超压或泵因内部介质憋压快速升温而引发安全事故。
18.本发明的创新主要是权利要求2~7所述内容。本发明可自动调节取压口(即泵出口)的介质压力上限值,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取压口实现远程调压。特别地,本发明还具有自屏蔽功能,可以屏蔽调压回流功能,使本阀作为截止阀使用,在管路流程的现场调试试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回流式压力调节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泵出口压力超压或泵因内部介质憋压快速升温而引发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提供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调节导阀和屏蔽导阀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发明的管路安装示意图;
22.图中:1、主阀;2、调节导阀;3、屏蔽导阀;4、阀体;5、主阀芯;6、主阀弹簧;7、阀盖;8、节流孔;9、滤网;10、进油口;11、出油口;12、阀芯中腔;13、流道ⅰ;14、调节阀阀体;15、取压口;16、调节阀阀座;17、调节阀阀芯;18、调节阀弹簧;19、弹簧座;20、调节手柄螺杆;21、流道ⅱ;22、屏蔽阀阀芯中腔;23、屏蔽阀阀体;24、外力驱动;25、活塞;26、屏蔽阀阀座;27、屏蔽阀阀芯;28、屏蔽阀弹簧;29、溢流口;30、堵盖。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细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24.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25.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自屏蔽功能的先导式压力调节阀,主要包括主阀1、调节导阀2、屏蔽导阀3三部分。所述主阀1设置有阀体4、主阀芯5、主阀弹簧6、阀盖7,以及设置在主阀芯5内的节流孔8、滤网9等;所述阀体4与主阀芯5构成密封副,截断进油口10和出油口11的通路;当进油口10介质压力较高时,介质通过所述节流孔8,在进油口10与阀芯中腔12之间形成压差,推动主阀芯5克服主阀弹簧6的弹力离开密封面,使主阀1开启;所述滤网9可以过滤来自进油口10的杂质,使阀芯中腔12内介质保持洁净,从而保证主阀芯5在阀体4内壁滑
动时更加灵活;所述阀盖7与调节导阀2连接,阀芯中腔12的介质经流道ⅰ13连通至所述调节导阀2。
26.优选的,所述调节导阀2设置有调节阀阀体14、取压口15、调节阀阀座16、调节阀阀芯17、调节阀弹簧18、弹簧座19、调节手柄螺杆20等;所述取压口15接至管路系统中需要控制压力的位置一般为泵的出口;所述调节阀阀座16与调节阀阀芯17构成密封副;来自阀芯中腔12和取压口15的介质合力与调节阀弹簧18相互作用,使调节阀阀芯17移动,调节导阀2随之开启或关闭;所述调节阀弹簧18一端抵在调节阀阀芯17上,另一端抵在弹簧座19上;所述弹簧座19与所述调节手柄螺杆20固定连接,转动调节手柄螺杆20可以使所述弹簧座19进行轴向移动,使所述调节阀弹簧18的弹力变化,从而改变所述取压口15的介质压力上限值;所述调节阀阀体14内设置有流道ⅱ21,流道ⅱ21与所述屏蔽导阀3的屏蔽阀阀芯中腔22接通,将调节导阀2内的介质引至所述屏蔽导阀3。
27.优选的,所述屏蔽导阀3设置有屏蔽阀阀体23、外力驱动24、活塞25、屏蔽阀阀座26、屏蔽阀阀芯27、屏蔽阀弹簧28、溢流口29、堵盖30等;所述外力驱动24可以有气、电、磁等多种形式;所述溢流口29接至管路系统中的溢流管路或者泵的入口;所述屏蔽阀弹簧28一端抵在屏蔽阀阀芯27上,另一端抵在堵盖30上,使屏蔽阀阀芯27和屏蔽阀阀座26构成的密封副保持常开,所述屏蔽阀阀芯中腔22与溢流口29默认接通,将来自主阀1和调节导阀2的介质溢流走;当所述外力驱动24动作后,屏蔽阀阀体23内的活塞25,推动屏蔽阀阀芯27移动,使之与屏蔽阀阀座26构成的密封副闭合,所述屏蔽导阀3关闭,所述溢流口29不再溢流;当所述外力驱动24动作或手动关闭溢流口29时,所述主阀1的阀芯中腔12与进油口10的压差通过所述节流孔8快速平衡,所述主阀1受介质压力作用自动关闭,此时本阀仅作为截止阀,回流调压功能被暂时关闭。
28.优选的,所述主阀1常用来与管路系统中的泵并联安装,所述进油口10接至泵的出口,所述出油口11接至泵的入口;所述调节导阀2的取压口15接至管路系统中需要控制压力的位置一般为泵的出口;所述屏蔽导阀3的溢流口29接至管路系统中的溢流管路或者泵的入口。
29.优选的,本发明的密封件可以采用橡胶材料或其他可适合做密封圈的材料制成。
30.优选的,可以在阀体与主阀芯间加入衬套,将主阀芯与衬套(而非阀体)作为主阀密封副,由此降低阀体的加工难度,增加后期维护换件时的经济性。
31.优选的,可以采用螺塞开孔再固定于主阀芯上的方式,避免在主阀芯上直接钻节流孔,降低主阀芯的加工难度,增加后期维护换件时的经济性。
32.优选的,本发明的主阀进油口、出油口通过螺纹连接法兰,可旋转法兰角度,便于管道安装。除法兰外,也可换为其他接口形式。
33.优选的,本发明的调节阀阀体和屏蔽阀阀体可以合并为一体。
34.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35.本阀常安装在管路系统中泵的出口,所述进油口接至泵的出口,所述出油口接至泵的入口或者油箱;所述调节导阀的取压口接至管路系统中需要控制压力的位置(一般为泵的出口);所述屏蔽导阀的溢流口接至管路系统中的溢流管路(或者泵的入口)。当取压口(泵出口)压力升高时,主阀中腔和调节导阀取压口的介质压力升高,克服调节阀弹簧弹力,使调节阀阀芯移动,调节导阀随之开启,阀内介质通过屏蔽导阀的溢流口流出,在阀内形成
流动压降,克服主阀弹簧弹力使主阀开启,泵出口的一部分流量通过主阀回流到泵的入口或者油箱,从而使泵的出口压力降低到设定值。转动调节导阀内调节手柄螺杆可使调节阀弹簧力值变化,从而改变取压口(即泵出口)的介质压力上限值。接通屏蔽导阀的外力驱动(有气、电、磁等多种形式)或手动关闭溢流口,可屏蔽本阀的回流调压功能,此时本阀仅作为截止阀。
36.本发明可以自动调节取压口(即泵出口)的介质压力上限值,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取压口实现远程调压,其流量适应范围广,压力控制精度高,使用操作方便。特别地,本发明还具有自屏蔽功能,截断屏蔽导阀处溢流,可以屏蔽调压回流功能,使本阀作为截止阀使用,在管路流程的现场调试试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37.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8.以上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记载的内容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