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2.适应变循环航空发动机,通过控制环形阀门沿轴向的运动,打开或关闭内、外涵道分流环上的引射孔,控制流量在内、外涵道间的分配,以适应飞机不同的飞行状态,使航空发动机保持较优的性能。
3.当前,变循环航空发动机中,设计有相应的驱动机构,驱动环形阀门在沿轴向运动,实现对分流环上的引射孔打开或关闭,驱动机构通过数量众多的安装座、支架连接在外机匣上,其中的各个安装座、支架多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在外机匣上,致使该种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
4.驱动机构动作时,易使外机匣与各个安装座、支架的连接部位产生较大的局部应力,外机匣多被设计为薄壁结构,在受到较大的局部应力时,易发生较大的变形,进而影响航空发动机的气动性能,以及会引起驱动机构偏磨,严重时导致驱动机构发生严重变形、卡滞,以至于损坏。
5.鉴于上述技术缺陷的存在提出本技术。
6.需注意的是,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技术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技术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7.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以克服或减轻已知存在的至少一方面的技术缺陷。
8.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包括:
10.外机匣,其上具有主动穿孔、从动穿孔;
11.分流环,在外机匣内设置,与外机匣之间形成外涵道,其内形成内涵道,其侧壁具有引射孔;
12.环形阀门,贴靠在分流环上;
13.承力环,套接在外机匣上,其上具有主动过孔、从动过孔;
14.主动传动轴安装座,连接在承力环上,其上具有主动传动轴安装孔;
15.主动传动轴,贯穿主动穿孔、主动过孔、主动传动轴安装孔设置,其伸入到外机匣内的一端与环形阀门铰接;
16.从动传动轴安装座,连接在承力环上,其上具有从动传动轴安装孔;
17.从动传动轴,贯穿从动穿孔、从动过孔、从动传动轴安装孔设置,其伸入到外机匣
内的一端与环形阀门铰接;
18.联动环,套设在外机匣外周;
19.主动摇臂连接支架,连接在联动环上;
20.主动摇臂,连接在主动传动轴露出外机匣的一端,其一端铰接在主动摇臂连接支架上;
21.从动摇臂连接支架,连接在联动环上;
22.从动摇臂,其一端连接从动传动轴露出外机匣的一端,另一端铰接在从动摇臂连接支架上;
23.作动筒安装支架,连接在承力环上;
24.作动筒,铰接在主动摇臂的另一端、作动筒安装支架之间,以能够驱动主动摇臂摆动,进而带动主动传动轴转动,以及带动联动环转动,使从动摇臂摆动,带动从动传动轴转动,从而使环形阀门沿轴向运动,打开或关闭引射孔。
25.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引射孔有多个,沿周向分布。
26.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环形阀门贴靠在分流环内侧。
27.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还包括:
28.主动连杆,铰接在主动摇臂朝向主动摇臂连接支架的一端、主动摇臂连接支架之间;
29.从动连杆,铰接在从动摇臂朝向从动摇臂连接支架的一端、从动摇臂连接支架之间。
30.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还包括:
31.第一滚轮安装座,连接在承力环上,其上具有第一滚轮安装孔;
32.第一滚轮,在第一滚轮安装孔中安装;
33.第二滚轮安装座,连接在承力环上,其上具有第二滚轮安装孔;
34.第二滚轮,在第二滚轮安装孔中安装,与第一滚轮相对配合,自两侧压在联动环上。
35.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第一滚轮安装座及其相应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安装座、第二滚轮有多个,沿周向分布。
36.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环形阀门外壁具有主动传动凸出、从动传动凸出;
37.还包括:
38.内侧主动传动摇臂,其一端连接在主动传动轴伸入到外机匣内的一端;
39.内侧主动传动连杆,铰接在内侧主动传动摇臂另一端、主动传动凸出之间;
40.内侧从动传动摇臂,其一端连接在从动传动轴伸入到外机匣内的一端;
41.内侧从动传动连杆,铰接在内侧从动传动摇臂另一端、从动传动凸出之间。
42.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还包括:
43.主动传动轴承衬套,套接在主动传动轴上,止口安装在主动传动轴安装孔中;
44.从动传动轴承衬套,套接在从动传动轴上,止口安装在从动传动轴安装孔中。
45.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主动传动轴及其相应的部件结构有多个,沿周向分布;
46.从动传动轴及其相应的部件结构有多个,沿周向分布。
附图说明
4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的示意图;
48.图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4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力环的示意图;
50.其中:
51.1-外机匣;2-分流环;3-环形阀门;4-承力环;5-主动传动轴安装座;6-主动传动轴;7-从动传动轴安装座;8-从动传动轴;9-联动环;10-主动摇臂连接支架;11-主动摇臂;12-从动摇臂连接支架;13-从动摇臂;14-作动筒安装支架;15-作动筒;16-主动连杆;17-从动连杆;18-第一滚轮安装座;19-第一滚轮;20-第二滚轮安装座;21-第二滚轮;22-内侧主动传动摇臂;23-内侧主动传动连杆;24-内侧从动传动摇臂;25-内侧从动传动连杆;26-主动传动轴承衬套。
52.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此外,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其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其他相关部分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54.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一般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含义。本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中心”、“竖直”、“水平”、“内”、“外”等表示方位的词语仅用以表示相对的方向或者位置关系,而非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发生改变后,其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用语,仅用于描述目的,用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而不能够将其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不应理解为对数量的绝对限制,而应理解为存在至少一个。本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该词前面的
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55.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等类似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领域内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其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6.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5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57.一种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包括:
58.外机匣1,其上具有主动穿孔、从动穿孔;
59.分流环2,在外机匣1内设置,与外机匣1之间形成外涵道,其内形成内涵道,其侧壁具有引射孔;
60.环形阀门3,贴靠在分流环2上;
61.承力环4,套接在外机匣1上,其上具有主动过孔、从动过孔;
62.主动传动轴安装座5,连接在承力环4上,其上具有主动传动轴安装孔;
63.主动传动轴6,贯穿主动穿孔、主动过孔、主动传动轴安装孔设置,其伸入到外机匣1内的一端与环形阀门3铰接;
64.从动传动轴安装座7,连接在承力环4上,其上具有从动传动轴安装孔;
65.从动传动轴8,贯穿从动穿孔、从动过孔、从动传动轴安装孔设置,其伸入到外机匣1内的一端与环形阀门3铰接;
66.联动环9,套设在外机匣1外周;
67.主动摇臂连接支架10,连接在联动环9上;
68.主动摇臂11,连接在主动传动轴6露出外机匣1的一端,其一端铰接在主动摇臂连接支架10上;
69.从动摇臂连接支架12,连接在联动环9上;
70.从动摇臂13,其一端连接从动传动轴8露出外机匣1的一端,另一端铰接在从动摇臂连接支架12上;
71.作动筒安装支架14,连接在承力环4上;
72.作动筒15,铰接在主动摇臂11的另一端、作动筒安装支架14之间,以能够驱动主动摇臂11摆动,进而带动主动传动轴6转动,以及带动联动环9转动,使从动摇臂13摆动,带动从动传动轴8转动,从而使环形阀门3沿轴向运动,打开或关闭引射孔。
73.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设计将主动传动轴安装座5、从动传动轴安装座7、作动筒安装支架14集成在承力环4上,承力环4可以焊接的形式套接在外机匣1上,与外机匣1较大的接触面积,可避免动作时,对外机匣1产生较大的局部应力。
74.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设计有与作动筒15通过主动摇臂11连接的联动环9,在作动筒15驱动主动摇臂11摆动,使主动传动轴6转动时,会带动联动环9转动,使从动摇臂13摆动,带动从动传动轴8转动,主动传动轴6、从动传动轴8协同驱动环形阀门3沿轴向运动,打开或关闭
引射孔,对环形阀门3多点驱动,保证环形阀门3沿轴向运动的平稳性,且不必设计使用数量较多的作动筒15。
7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引射孔有多个,沿周向分布,其具体数量及其位置分布,可由相关技术人员在应用本技术时,根据具体实际进行确定,在此不再做更细致的说明。
7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环形阀门3贴靠在分流环2内侧,以保证与分流环2间贴靠部位的密封性。
7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还包括:
78.主动连杆16,铰接在主动摇臂11朝向主动摇臂连接支架10的一端、主动摇臂连接支架10之间;
79.从动连杆17,铰接在从动摇臂13朝向从动摇臂连接支架12的一端、从动摇臂连接支架12之间。
8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还包括:
81.第一滚轮安装座18,连接在承力环4上,其上具有第一滚轮安装孔;
82.第一滚轮19,在第一滚轮安装孔中安装;
83.第二滚轮安装座20,连接在承力环4上,其上具有第二滚轮安装孔;
84.第二滚轮21,在第二滚轮安装孔中安装,与第一滚轮19相对配合,自两侧压在联动环9上,以此限制使联动环9仅能够在作动筒15的带动下发生周向转动,避免发生周向、径向的复合运动,保护联动环9不会发生较大变形,且能够有效保证从动传动轴8与主动传动轴6转动的同步性,进而保证对环形阀门3驱动的协同性。
8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第一滚轮安装座18及其相应的第一滚轮19、第二滚轮安装座20、第二滚轮21有多个,沿周向分布,其具体数量及其位置分布,可由相关技术人员在应用本技术时,根据具体实际进行确定,在此不再做更细致的说明。
8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环形阀门3外壁具有主动传动凸出、从动传动凸出;
87.还包括:
88.内侧主动传动摇臂22,其一端连接在主动传动轴6伸入到外机匣1内的一端;
89.内侧主动传动连杆23,铰接在内侧主动传动摇臂22另一端、主动传动凸出之间;
90.内侧从动传动摇臂24,其一端连接在从动传动轴8伸入到外机匣1内的一端;
91.内侧从动传动连杆25,铰接在内侧从动传动摇臂24另一端、从动传动凸出之间。
9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还包括:
93.主动传动轴承衬套26,套接在主动传动轴6上,止口安装在主动传动轴安装孔中;
94.从动传动轴承衬套,套接在从动传动轴8上,止口安装在从动传动轴安装孔中。
9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内外涵道环形阀门控制结构中,主动传动轴6及其相应的部件结构有多个,沿周向分布;
96.从动传动轴8及其相应的部件结构有多个,沿周向分布,其具体数量及其位置分布,可由相关技术人员在应用本技术时,根据具体实际进行确定,在此不再做更细致的说明。
97.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98.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领域内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技术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