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33750发布日期:2023-03-28 23:51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混动车辆的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


背景技术:

2.现有混动汽车中,限扭减振器与飞轮之间通常为分体结构设计,在安装时,需要先将飞轮通过螺栓固定在发电机的曲轴上,再将限扭减振器通过螺栓固定在飞轮上。这种设计形式,结构以及装拆工序均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以解决现有混动汽车中限扭减振器与飞轮分体设计所带来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简化结构、简化装拆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4.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包括飞轮本体以及限扭减振器本体;
5.所述限扭减振器本体包括柔性盘、盖板、限扭装置以及减振装置;
6.所述柔性盘固定安装于所述飞轮本体的一侧;
7.所述盖板固定安装于所述飞轮本体的另一侧;
8.所述限扭装置压装于所述飞轮本体与所述盖板之间;
9.所述减振装置与所述限扭装置固定连接;
10.所述减振装置包括驱动盘以及花键毂;
11.所述花键毂与所述驱动盘可拆卸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花键毂包括主体毂以及花键齿;
13.所述花键齿一体连接于所述主体毂外周面上;
14.所述驱动盘上设有供所述花键齿卡入的花键槽;
15.所述花键槽朝向所述柔性盘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板,所述花键槽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板;
16.所述花键毂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朝向所述驱动盘的一面可与所述花键齿的一侧止挡接触;
18.所述第二限位板朝向所述驱动盘的一面的内侧边缘位置设有卡簧槽;
19.所述卡簧槽内可拆卸安装有卡簧;
20.所述卡簧可与所述花键齿的另一侧止挡接触。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以及所述第二限位板均为环形结构;
22.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中部通孔为圆形通孔;
23.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中部通孔与所述花键槽相适配。
2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一起铆接在所述驱动盘上。
25.进一步地,还包括加强弹性件;
26.所述加强弹性件安装于所述柔性盘与所述飞轮本体之间,分别与所述柔性盘以及所述飞轮本体抵接。
27.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弹性件为蝶形弹簧;
28.所述飞轮本体上设有与所述加强弹性件抵接的台阶。
29.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盘中心设有与所述花键毂轴孔连通的通孔;
30.于所述通孔的周围圆周设置有多个螺栓安装孔。
31.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盘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上设有连接垫片;
32.所述连接垫片上设有与所述螺栓安装孔一一对应的避让孔。
33.进一步地,所述限扭装置包括摩擦片组、连接片、压紧垫片以及第一抵紧弹性件;
34.所述摩擦片组固定于所述连接片上,且所述摩擦片组与所述飞轮本体抵接;
35.所述压紧垫片设于所述摩擦片组与所述盖板之间,且所述压紧垫片与所述摩擦片组抵接;
36.所述第一抵紧弹性件设于所述压紧垫片与所述盖板之间,且所述第一抵紧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压紧垫片以及所述盖板抵接;
37.所述减振装置包括夹持盘、减振盘、第一摩擦阻尼件、第二摩擦阻尼件、第二抵紧弹性件、所述驱动盘以及所述花键毂;
38.所述夹持盘与所述连接片固定连接;
39.所述夹持盘、所述驱动盘以及所述减振盘沿所述盖板向所述柔性盘方向依次设置,且均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弹簧窗口;
40.多个所述夹持盘上的弹簧窗口、多个所述驱动盘上的弹簧窗口以及多个所述减振盘上的弹簧窗口位置一一对应,形成多个周向分布的弹簧仓;
41.每个所述弹簧仓的两侧均设置有弹簧座;
42.每个所述弹簧仓的所述弹簧座之间套装有减振弹性件;
43.所述减振盘与所述夹持盘固定连接;
44.所述第一摩擦阻尼件设于所述驱动盘与所述减振盘之间,且所述第一摩擦阻尼件分别与所述驱动盘以及所述减振盘抵接;
45.所述第二摩擦阻尼件设于所述驱动盘与所述夹持盘之间,且所述第二摩擦阻尼件一侧与所述驱动盘抵接;
46.所述第二抵紧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摩擦阻尼件与所述夹持盘之间,且所述第二抵紧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夹持盘以及所述第二摩擦阻尼件抵接。
47.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所设计的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将柔性盘以及盖板分别固定安装于飞轮本体的两侧,再将限扭装置压装于飞轮本体与盖板之间,再将减振装置与限扭装置固定连接,实现飞轮本体与限扭减振器本体的一体连接。更重要的是,将减振装置中的花键毂与驱动盘之间设计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进行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安装时,通过拆卸花键毂即可留出相应的空间以将柔性盘安装于发电机的曲轴上,从而快捷地完成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与曲轴之间的安装。该设计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利用飞轮本体与限扭减振器本体的一体连接实现了结构简化,同时利用花键毂与驱动盘的拆卸连接配合,简化装拆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49.图1为本技术中提供的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50.图2为本技术中提供的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整体剖视图;
51.图3为本技术中提供的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局部剖视图;
52.图4为本技术中提供的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驱动盘与花键毂配合的剖视图;
53.图5为本技术中提供的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驱动盘与花键毂配合的爆炸示意图;
54.图6为本技术中提供的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整体爆炸示意图;
55.图中:1、柔性盘;1a、螺栓安装孔;1b、通孔;2、飞轮本体;2a、台阶;3、盖板;4、第一抵紧弹性件;5、压紧垫片;6、摩擦片组;6a、摩擦片;7、夹持盘;8、驱动盘;8a、花键槽;9、连接片;10、加强弹性件;11、减振盘;12、减振弹性件;12a、外压缩弹簧;12b、内压缩弹簧;13、花键毂;13a、主体毂;13b、花键齿;14、第一摩擦阻尼件;15、第二抵紧弹性件;16、第二摩擦阻尼件;17、连接垫片;18、铆钉;19、第一限位板;20、第二限位板;20a、卡簧槽;21、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5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5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
60.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61.飞轮本体2以及限扭减振器本体。
62.限扭减振器本体包括柔性盘1、盖板3、限扭装置以及减振装置。
63.柔性盘1铆接于飞轮本体2的一侧,盖板3铆接于飞轮本体2的另一侧,限扭装置压装于飞轮本体2与盖板3之间,减振装置与限扭装置固定连接。
64.减振装置包括驱动盘8以及花键毂13,花键毂13与驱动盘8可拆卸连接。
65.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所设计的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将柔性盘1以及盖板3分别固定安装于飞轮本体2的两侧,再将限扭装置压装于飞轮本体2与盖板3之间,再将减振装置与限扭装置固定连接,实现飞轮本体2与限扭减振器本体的一体连接。更重要的是,将减振装置中的花键毂13与驱动盘8之间设计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进行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安装时,通过拆卸花键毂13即可留出相应的空间以将柔性盘1安装于发电机的曲轴上,从而快捷地完成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与曲轴之间的安装,可以理解的是,在拆出花键毂13后,漏出的空间也就可以显示柔性盘1与曲轴连接孔,进而便于将柔性盘1安装固定到曲轴上,之后再固定花键毂13。该设计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利用飞轮本体2与限扭减振器本体的一体连接实现了结构简化,同时利用花键毂13与驱动盘8的拆卸连接配合,简化装拆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
66.以上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实施例一,以下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的实施例二,具体请参阅图1至图6。
67.基于上述实施例一的方案:
68.如图3以及图5所示,进一步地,花键毂13结构可以划分为主体毂13a以及花键齿13b,其花键齿13b一体连接于主体毂13a外周面上。驱动盘8上设有供花键齿13b卡入的花键槽8a,利用花键齿13b与花键槽8a的配合,实现花键毂13与驱动盘8的同步转动配合。
69.就花键毂13与驱动盘8之间的可拆卸连接配合来说,本技术在花键槽8a朝向柔性盘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板19,花键槽8a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板20,花键毂13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限位板19与第二限位板20之间,也即是利用第一限位板19与第二限位板20来对安装于花键槽8a中的花键毂13进行轴向的限位固定,同时花键毂13亦可从第一限位板19与第二限位板20之间拆出,实现与驱动盘8之间的可拆卸连接配合。
70.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限位板19朝向驱动盘8的一面可与花键齿13b的一侧止挡接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板19安装于驱动盘8的一侧之后,其具有能够在花键槽8a的轴向方向对花键槽8a的边缘部分形成覆盖的部分,而这部分也就能够对花键齿13b形成止挡,但又不会干涉到主体毂13a部分,以实现对花键毂13的限位。
71.第二限位板20朝向驱动盘8的一面的内侧边缘位置设有卡簧槽20a,卡簧槽20a内可拆卸安装有卡簧21,卡簧21可与花键齿13b的另一侧止挡接触。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限位板20安装于驱动盘8另一侧之后,其不安装卡簧21的情况下,是不会对花键毂13上的花键齿13b形成止挡的,也即是花键毂13能够自由穿过第二限位板20,在花键毂13卡入花键槽8a之后即可安装卡簧21,利用卡簧21对花键齿13b形成的止挡以对花键毂13进行限位,进而配合第一限位板19即可将花键毂13限位固定在花键槽8a中。利用卡簧21来实现可装拆配合,结构简单,装拆也方便。
72.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第一限位板19以及第二限位板20优选均设计为环形结构,结构强度更好,安装也方便。
73.第一限位板19的中部通孔1b为圆形通孔1b,在第一限位板19安装于驱动盘8之后,其内边缘部分能够在花键轴的轴向方向对花键轴进行覆盖即可,进而起到对花键毂13的止
挡限位作用。
74.第二限位板20的中部通孔1b与花键槽8a相适配,相比于圆形通孔1b设计来说,不用将卡簧槽20a设计的更大,且能够更加稳固可靠的对花键毂13形成止挡限位。
75.如图4以及图5所示,进一步地,第一限位板19与第二限位板20一起通过铆钉18铆接在驱动盘8上。
76.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加强弹性件10,加强弹性件10压装于柔性盘1与飞轮本体2之间,分别与柔性盘1以及飞轮本体2抵接,该加强弹性件10的设置能够对柔性盘1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进而提升总成整体的结构强度。
77.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加强弹性件10优选为蝶形弹簧,飞轮本体2上设有与加强弹性件10抵接的台阶2a,便于加强弹性件10的安装定位。
78.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柔性盘1中心设有与花键毂13轴孔连通的通孔1b,于通孔1b的周围圆周设置有多个螺栓安装孔1a。螺栓安装孔1a的设置能够实现通过采用螺栓形式将柔性盘1固定于曲轴上,安装方便。当然,也可以是设置其它安装固定用的连接孔,不做限制。对于连接孔设置位置,满足该连接孔能够通过拆出花键毂13之后的漏出空间示出,或通过该漏出空间能够进行安装固定操作即可。
79.如图2、图3以及图6所示,进一步地,柔性盘1朝向盖板3的一侧上设有连接垫片17,连接垫片17上设有与螺栓安装孔1a一一对应的避让孔。连接垫片17的设置能够对柔性盘1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安装固定的螺栓对柔性盘1过度挤压。
80.如图2以及图6,进一步地,就限扭装置结构来说,包括摩擦片组6、连接片9、压紧垫片5以及第一抵紧弹性件4。
81.摩擦片组6由两个摩擦片组6成,两个摩擦片6a分别铆接在连接片9的两侧,摩擦片组6的一侧与飞轮本体2抵接。压紧垫片5设于摩擦片组6与盖板3之间,压紧垫片5的环形摩擦面与摩擦片组6的另一侧抵接。第一抵紧弹性件4设于压紧垫片5与盖板3之间,且第一抵紧弹性件4分别与压紧垫片5以及盖板3抵接;第一抵紧弹性件4用于施加轴向载荷,以固定摩擦片组6和压紧垫片5。
82.就减振装置结构来说,包括夹持盘7、减振盘11、第一摩擦阻尼件14、第二摩擦阻尼件16、第二抵紧弹性件15、驱动盘8以及花键毂13。
83.夹持盘7与连接片9铆接固定,进而通过连接片9与限扭装置固定连接。
84.夹持盘7、驱动盘8以及减振盘11沿盖板3向柔性盘1方向依次设置,且均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弹簧窗口;多个夹持盘7上的弹簧窗口、多个驱动盘8上的弹簧窗口以及多个减振盘11上的弹簧窗口位置一一对应,形成多个周向分布的弹簧仓;每个弹簧仓的两侧均设置有弹簧座,每个弹簧仓的弹簧座之间套装有减振弹性件12,减振弹性件12具体可以是由外压缩弹簧12a与套于外压缩弹簧12a内的内压缩弹簧12b组成,具体不做限制。
85.减振盘11与夹持盘7铆接固定;第一摩擦阻尼件14设于驱动盘8与减振盘11之间,第一摩擦阻尼件14分别与驱动盘8以及减振盘11抵接。具体的,该第一摩擦阻尼件14卡装于减振盘11上,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摩擦阻尼件14上具有与减振盘11卡合的凸起结构,实现更加稳固的安装配合,第一摩擦阻尼件14对驱动盘8起到支撑作用。
86.第二摩擦阻尼件16设于驱动盘8与夹持盘7之间,且第二摩擦阻尼件16一侧与驱动盘8抵接。具体的,该第二摩擦阻尼件16相应的卡装于夹持盘7上,也即是也相应的设置有与
夹持盘7卡合的凸起结构,实现更加稳固的安装配合,第二摩擦阻尼件16也对驱动盘8起到支撑作用。第二抵紧弹性件15设于第二摩擦阻尼件16与夹持盘7之间,且第二抵紧弹性件15分别与夹持盘7以及第二摩擦阻尼件16抵接。第二抵紧弹性件15通过对第二摩擦阻尼件16施加轴向作用力,以将第二摩擦阻尼件16、驱动盘8以及第一摩擦阻尼件14压在一起。本技术中第一抵紧弹性件4与第二抵紧弹性件15均可以为蝶形弹簧,具体不做限制。
87.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飞轮限扭减振器总成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