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脚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3493发布日期:2022-06-25 05:52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底脚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底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脚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底脚一般包括多个支脚,为了方便加工及后续的运输,一般对每个支脚进行单独加工,使用时,再将各个支脚进行组装,现有的底脚主要通过螺丝直接对各个支脚进行组装,存在各支脚难以对位,操作不方便,且组装后存在较大缝隙,造成底脚不牢固的现象,因此,现有技术还缺乏一种可快速对位,组装方便且牢固的底脚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脚连接结构,该底脚链接结构通过在各支脚上设置对接结构与紧固结构,使各支脚能快速对位并形成牢固连接,组装方便且快捷。
4.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底脚连接结构,用于将第一水平支脚、第二水平支脚、及纵向支脚连接形成t型底脚件,所述第一水平支脚一端形成有一第一对接头,所述第二水平支脚一端形成有一第二对接头,所述底脚连接结构包括:
5.形成于第一对接头上且与第二对接头相对一端的一第一对接结构;
6.形成于第二对接头上且与第一对接结构相匹配的一第二对接结构;
7.用于将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紧固的一第一紧固组件;以及,
8.用于将纵向支脚紧固于第一水平支脚与第二水平支脚的一第二紧固组件。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水平支脚内形成有开口向下的开槽结构;
10.在所述第二水平支脚内形成有开口向下的开槽结构;
11.所述纵向支脚具有中空结构。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对接结构包括形成于第一对接接头一侧槽壁内侧的一第一侧卡槽、形成于第一对接接头另一侧槽壁内侧且与该第一侧卡槽相对的一第一侧卡柱、及形成于第一对接接头顶部槽壁上的一第一上插柱与一第一上插槽;
13.所述第二对接结构包括形成于第二对接接头一侧槽壁内侧的且与第一侧卡槽匹配的一第二侧卡柱、形成于第二对接接头另一侧槽壁内侧且与第一侧卡柱匹配的一第二侧卡槽、及形成于第二对接接头顶部槽壁上的一第二上插槽与一第二上插柱;
14.所述第二上插槽与第一上插柱匹配,第二上插柱与第一上插槽匹配。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一侧卡槽的下槽壁的厚度大于上槽壁的厚度,且第一侧卡槽的下槽壁内侧向下凹陷形成一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第一侧卡柱的下端且靠近第一对接接头侧壁的一侧向下凸起形成一卡接部。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对接结构还包括分别形成于第一对接接头两个侧槽壁内侧且相互对称设置的两个定位插柱。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水平支脚内部且靠近第一对接头处形成有一第一连接柱;
18.在所述第二水平支脚内且靠近第二连接头处形成有一第二连接柱;
19.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包括穿设于第一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柱间的一插销、用于紧固插销一端与第一连接柱的一第一螺钉、及用于紧固插销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柱的一第二螺钉。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柱上分别形成有一锥形沉孔,所述第一螺钉与第二螺钉均具有与锥形沉孔匹配的锥形结构。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纵向支脚内且靠近纵向支脚端部的一连接件、用于紧固该连接件与第一水平支脚的一第一螺栓、及用于紧固该连接件与第二水平支脚的一第二螺栓。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对接头上端具有凸起的一第一连接部;
23.所述第二对接头上端具有凸起的一第二连接部;
24.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端面且靠近外边缘位置形成有一第一挡墙结构,该第一挡墙结构的上端形成有数个第一纵向插柱;
25.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端面且靠近外边缘位置形成有一第二挡墙结构,该第二挡墙结构的上端形成有数个第二纵向插柱;
26.所述第一纵向插柱与第二纵向插柱插入纵向支脚下端。
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脚连接结构还包括一弹性连接件,该弹性连接件包括套设于第一挡墙结构与第二挡墙结构外侧的一框型连接结构、设置于该框型连接结构下端且夹设于第一对接头与第二对接头间的两个纵向连接结构,在所述框型连接结构上且位于第一挡墙结构与第二挡墙结构间形成有一横向连杆。
2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底脚连接结构通过在各支脚上设置对接结构与紧固结构,使各支脚能快速对位并形成牢固连接,组装方便且快捷。
29.上述是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底脚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脚连接结构底部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脚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图1中位置a的局部放大图;
34.图5为图1中位置b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36.请参照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脚连接结构,用于将第一水平支脚1、第二水平支脚2、及纵向支脚3连接形成t型底脚件,所述第一水平支脚1一端形成有一第一对接头11,所述第二水平支脚2一端形成有一第二对接头21,所述底脚连接结构包括:
37.形成于第一对接头11上且与第二对接头21相对一端的一第一对接结构;
38.形成于第二对接头21上且与第一对接结构相匹配的一第二对接结构;
39.用于将第一支脚1与第二支脚2紧固的一第一紧固组件4;以及,
40.用于将纵向支脚3紧固于第一水平支脚1与第二水平支脚2的一第二紧固组件5。
41.在组装时,先通过第一对接结构与第二对接结构将第一水平支脚1与第二水平支脚2进行连接,再通过第二紧固组件5将纵向支脚3固定在第一水平支脚1与第二水平支脚2上,最后通过第一紧固组件4将第一水平支脚1与第二水平支脚2进行固定,即完成底脚的组装。
42.本实施例的底脚连接结构通过在各支脚上设置对接结构与紧固结构,使各支脚能快速对位并形成牢固连接,组装方便且快捷。
43.为了节约材料,降低底脚整体重量,如图1与2所示,在所述第一水平支脚1内形成有开口向下的开槽结构;
44.在所述第二水平支脚2内形成有开口向下的开槽结构;
45.所述纵向支脚3具有中空结构。
46.同时,为了保证底脚强度,在所述第一水平支脚1内且靠顶部位置形成有数个加强筋结构6;同样,在所述第二水平支脚2内且靠近顶部位置形成有数个加强筋结构6。
47.本实施例中,如图3与图4所示,所述第一对接结构包括形成于第一对接接头11一侧槽壁内侧的一第一侧卡槽111、形成于第一对接接头11另一侧槽壁内侧且与该第一侧卡槽111相对的一第一侧卡柱112、及形成于第一对接接头11顶部槽壁上的一第一上插柱113与一第一上插槽114;
48.所述第二对接结构包括形成于第二对接接头21一侧槽壁内侧的且与第一侧卡槽111匹配的一第二侧卡柱211、形成于第二对接接头21另一侧槽壁内侧且与第一侧卡柱112匹配的一第二侧卡槽(附图中未显示)、及形成于第二对接接头21顶部槽壁上的一第二上插槽213与一第二上插柱214;
49.所述第二上插槽213与第一上插柱113匹配,第二上插柱214与第一上插槽114匹配。
50.通过第一侧卡柱112与第二侧卡槽,第二侧卡柱211与第一侧卡槽111,第一上插柱113与第二上插槽213,第二上插柱214与第一上插槽114的相互配合,实现第一水平支脚1与第二水平支脚2快速对位连接,结构简单且组装方便。
51.具体的,所述第一第一侧卡槽111的下槽壁的厚度大于上槽壁的厚度,且第一侧卡槽111的下槽壁内侧向下凹陷形成一第一卡接槽1111,所述第一第一侧卡柱112的下端且靠近第一对接接头11侧槽壁的一侧向下凸起形成一卡接部1121。这样,第二侧卡柱211与第一侧卡槽111匹配连接,同时,第一侧卡柱112与第二侧卡槽匹配连接,使得第一水平支脚1与第二水平支脚2在连接处不容易发生滑脱,形成稳固连接。
52.具体的,所述第一对接结构还包括分别形成于第一对接接头11两个侧槽壁内侧且相互对称设置的两个定位插柱115。该定位插柱插入第二对接接头21内,使第一水平支脚1于第二水平支脚2连接更稳定。
53.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水平支脚1内部且靠近第一对接头11处形成有一第一连接柱12;在所述第二水平支脚2内且靠近第二连接头21处形成有一第二连接柱
22;
54.所述第一紧固组件4包括穿设于第一连接柱12与第二连接柱21间的一插销41、用于紧固插销41一端与第一连接柱12的一第一螺钉42、及用于紧固插销41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柱22的一第二螺钉43。
55.由于第一水平支脚1与第二水平支脚2内部均具有开槽结构,这样在第一连接柱12与第二连接柱22的两侧均具有操作的空间,方便将插销41从侧面依次插入第一连接柱12与第二连接柱22,然后将第一螺钉42从第一连接柱12的端部拧入,第二螺钉43从第二连接柱22的端部拧入,使插销41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柱12与第二连接柱22固定,从而将第一水平支脚1与第二水平支脚2固定。
56.更具体的,在所述第一连接柱12与第二连接柱22上分别形成有一锥形沉孔8,所述第一螺钉42与第二螺钉43均具有与锥形沉孔8匹配的锥形结构。在锥形沉孔8内拧入具有锥形结构的螺钉具有一定的收紧作用,这样,在对第一紧固组件4进行紧固的同时,将第一水平支脚1与第二水平支脚2进一步收紧形成牢固连接。
57.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紧固组件5包括固定设置于纵向支脚3内且靠近纵向支脚端部的至少一连接件51、用于紧固该连接件51与第一水平支脚1的一第一螺栓52、及用于紧固该连接件51与第二水平支脚2的一第二螺栓53。
58.具体的,所述连接件51通过焊接固定在纵向支脚3内;所述第一螺栓52紧固于第一连接头11顶部与连接件51间,所述第二螺栓53紧固于第二连接头21顶部与连接件51间。
59.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将纵向支脚3连接于第一水平支脚1与第二水平支脚2,所述第一对接头11上端具有凸起的一第一连接部;同时,所述第二对接头21上端具有凸起的一第二连接部;
60.并且,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端面且靠近外边缘位置形成有一第一挡墙结构116,该第一挡墙结构116的上端形成有数个第一纵向插柱(117a,117b);
61.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端面且靠近外边缘位置形成有一第二挡墙结构215,该第二挡墙结构的上端形成有数个第二纵向插柱(216a,216b);
62.所述第一纵向插柱(117a,117b)与第二纵向插柱(216a,216b)插入纵向支脚3下端。
63.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使底脚在连接处形成牢固连接,所述底脚连接结构还包括一弹性连接件6,该弹性连接件6包括套设于第一挡墙结构116与第二挡墙结构215外侧的一框型连接结构61、设置于该框型连接结构61下端且夹设于第一对接头11与第二对接头21间的两个纵向连接结构62,在所述框型连接结构61上且位于第一挡墙结构16与第二挡墙结构25间形成有一横向连杆63。该弹性连接件6夹设于第一水平支脚1、第二水平支脚2与纵向支脚3间并与底脚连接结构外部轮廓相一致,使得底脚在连接处完美契合,形成稳固连接。
6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