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套管长度可调的控制拉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89658发布日期:2022-07-26 22:1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外套管长度可调的控制拉索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套管长度可调的控制拉索。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追求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操作便利与体验,如,汽车后座椅的调节,目前的汽车后座椅是可以向前放倒的,这样可以增大后备箱的容纳空间,而控制座椅放倒的开关是在前排座椅旁边,开关和后座椅之间是依靠控制拉索进行驱动。所以,控制拉索也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控制部件。
3.控制拉索,通常包括牵拉索、套设在所述牵拉索上的外套管。外套管的两端部分别具有固定接头,用于安装在设备静止部件上。牵拉索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能够移动的两个部件上,当控制一个部件运动时,在牵拉索的作用下,另一个部件就能被驱动。牵拉索两头伸出外套管,牵拉索是能够在所述外套管一定的尺寸范围内滑动的。
4.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牵拉索相对外套管伸出的尺寸是不相同的,并且每种场合,为了满足控制精度,都要求精确的牵拉索长度与外套管长度,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多种规格的控制拉索,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合,从而造成模具投入的增加,产线的投入增加,生产成本较高。但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如在汽车座位的调节控制安装中,车内各部件相对位置关系的装配复杂性,经常无法做到实际安装空间与控制拉索的完美配合。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9973509a中,也公开了一种螺纹自锁调节操纵线,但通过旋拧操作,操作较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外套管长度可调的控制拉索。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套管长度可调的控制拉索,包括牵拉索、套设在所述牵拉索上的外套管,所述外套管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之间的长度调节机构,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套管一端部上的锁座、能够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座上的转换开关、固定于所述第二套管一端部上的调节锁杆,所述调节锁杆沿直线方向滑动插设于所述锁座与所述转换开关内,所述转换开关上设置有锁部,所述调节锁杆上沿直线分布有多个卡合部,转动所述转换开关,使得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转换,当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处于锁定位置下,所述锁部与相应的所述卡合部相卡扣配合,当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处于解锁位置下,所述锁部与相应的所述卡合部相脱离,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锁部两者之一为齿,另一个为槽。
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换开关包括开关筒套、与所述开关筒套一体成型设置的开关把,
8.所述锁座具有收容所述开关筒套的收容腔、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仅允许所述开关把伸出并活动的开关调节口、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仅允许所述调节锁杆直线插入的锁杆入
口,所述转换开关的转动轴心线、开关筒套的中心线、所述调节锁杆的中心线相重合,
9.所述调节锁杆依次穿插在所述锁杆入口与所述开关筒套内。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锁杆端部具有伸出所述开关筒套后勾住所述开关筒套防止脱离的弹性尾钩。
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锁杆与所述锁座之间设置有使得两者之间具有分离趋势的弹性件。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腔在所述锁座一侧部形成允许所述转换开关进入或退出的敞开口,所述敞开口与所述开关调节口分别位于所述锁座的相对两侧部。
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锁杆轴向的两侧部中上分别具有多个所述卡合部,多个所述卡合部分别沿着所述调节锁杆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开关筒套内具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管道内壁、自所述管道内壁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向着轴心线方向伸出的锁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锁部中的至少一个为以所述转动轴心线为圆心的圆弧状或螺旋弧状。
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锁杆轴向的另外两侧部分别为解锁面,所述解锁面上分别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锁杆入口内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导向突起,所述导向突起插在相应的所述导向槽内。
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管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二套管的另一端部分别固定有安装接头。
1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座与所述转换开关之间设置有使得所述长度调节机构保持在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下的定位机构。
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开设在所述转换开关上的两个阻尼凹陷、设置在所述锁座上的一个定位阻尼,两个所述阻尼凹陷以所述转换开关的转动轴心为圆心相差80
°‑
110
°

18.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
19.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外套管由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通过长度调节机构连接,长度调节机构在锁定位置下,第二套管上的调节锁杆通过与转换开关卡扣配合而与锁座相对固定,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之间便相对固定,掰动转换开关后并使之置于解锁位置下,调节锁杆能相对锁座与转换开关沿轴心线方向滑动,此时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之间便能相对滑动,滑动至恰当的位置下,反方向掰动转换开关使之与调节锁杆重新卡扣配合即可锁定,实现外套管的长度调节,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20.附图1为控制拉索示例一;
21.附图2为控制拉索示例二;
22.附图3为控制拉索示例三;
23.附图4为附图1的a处放大图;
24.附图5为转换开关正视图;
25.附图6为转换开关侧视图;
26.附图7为锁座侧视图;
27.附图8为调节锁杆侧视图;
28.附图9为调节锁杆正视图;
29.其中: 1、第一套管;2、第二套管;3、长度调节机构;4、牵拉索;31、锁座;31a、收容腔;31b、开关调节口;31c、锁杆入口;31d、导向突起;
30.32、转换开关;32a、锁部;32b、开关筒套;32c、开关把;32d、阻尼凹陷;
31.33、调节锁杆;33a、卡合部;33b、弹性尾钩;33c、解锁面;33d、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32.如各附图所示,一种外套管长度可调的控制拉索,包括牵拉索4、套设在牵拉索4上的外套管,外套管包括第一套管1、第二套管2、设置在第一套管1与第二套管2之间的长度调节机构3,长度调节机构3包括固定在第一套管1一端部上的锁座31、能够转动设置在锁座31上的转换开关32、固定于第二套管2一端部上的调节锁杆33。第一套管1的另一端部、第二套管2的另一端部分别固定有安装接头。如附图1-3所示,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选用相应的安装接头。
33.如附图4-9所示,调节锁杆33沿直线方向滑动插设于锁座31与转换开关32内,转换开关32上设置有齿形锁部32a,调节锁杆33上沿直线分布有多个槽形卡合部33a,转动转换开关32,使得长度调节机构3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转换,当长度调节机构3处于锁定位置下,锁部32a与相应的卡合部33a相卡扣配合,当长度调节机构3处于解锁位置下,锁部32a与相应的卡合部33a相脱离。即转动转换开关32便能控制齿形沿圆周方向插入退出槽形卡合部33a。
34.以下为各部件详细结构:
35.转换开关32包括开关筒套32b、与开关筒套32b一体成型设置的开关把32c,锁座31具有收容开关筒套32b的收容腔31a、与收容腔31a相连通仅允许开关把32c伸出并活动的开关调节口31b、与收容腔31a相连通仅允许调节锁杆33直线插入的锁杆入口31c,转换开关32的转动轴心线、开关筒套32b的中心线、调节锁杆33的中心线相重合,调节锁杆33依次穿插在锁杆入口31c与开关筒套32b内。调节锁杆33端部具有伸出开关筒套32b后勾住开关筒套32b防止脱离的弹性尾钩33b。调节锁杆33与锁座31之间设置有使得两者之间具有分离趋势的弹性件。当长度调节机构3处于解锁位置下,弹性件使得调节锁杆33具有向外弹出的趋势,克服弹性件的弹性力手动向内按动调节锁杆33,使其达到适合的位置,再转动转换开关32,使其锁定。
36.调节锁杆33轴向的两侧部中上分别具有多个卡合部33a,多个卡合部33a分别沿着调节锁杆33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开关筒套32b内具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管道内壁、自管道内壁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向着轴心线方向伸出的锁部32a,卡合部33a与锁部32a中的至少一个为以转动轴心线为圆心的圆弧状或螺旋弧状。调节锁杆33轴向的另外两侧部分别为解锁面33c,解锁面33c上分别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33d,锁杆入口31c内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导向突起31d,导向突起31d插在相应的导向槽33d内。两侧解锁面33c之间的距离短于两侧卡合部33a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掰动转换开关可以使锁部32a与相应的卡合
部33a相脱离或相卡扣配合。
37.锁座31与转换开关32之间设置有使得长度调节机构3保持在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下的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开设在转换开关32上的两个分别对应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的阻尼凹陷32d、设置在锁座31上的一个定位阻尼,两个阻尼凹陷32d以转换开关32的转动轴心为圆心相差85
°
,当长度调节机构3处于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下,定位阻尼插在相应的阻尼凹陷32d内。强行转动转动开关32,便可使定位阻尼与相应的阻尼凹陷相脱离。
38.收容腔31a在锁座31一侧部形成允许转换开关32进入或退出的敞开口,敞开口与开关调节口31b分别位于锁座31的相对两侧部。安装时,先将转换开关自敞开口插入锁座收容腔内,并将开关把32c由开关调节口31b向外伸出,再将调节锁杆33依次穿插在锁杆入口31c与开关筒套32b内,直至弹性尾钩33b开关筒套32b后反向勾住开关筒套32b,将牵引索依将穿过第第二套管2、调节锁杆33、锁座31、第一套管1即可。
39.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