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数字化电气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数字化电气用传动实时控制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2.数字化电气主要是指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正是电子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推动了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并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而数字化电气在生产过程中,需对其传动控制进行实验处理,因而需使用到相应的实验装置。
3.现今市场上的此类实验装置不便于对旋转驱动件的转轴部位进行润滑处理,导致其易因磨损而产生钝化的现象,进而影响其传动效率,时常困扰着人们。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字化电气用传动实时控制实验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实验装置不便于对旋转驱动件的转轴部位进行润滑处理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数字化电气用传动实时控制实验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端设有置物台,所述置物台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实验机体,所述实验机体一侧的内壁上安装有第一旋转驱动件,所述第一旋转驱动件一侧的实验机体内部设有变频器,所述变频器一侧的外壁上活动连接有第一导轴,所述第一导轴远离变频器的一端与第一旋转驱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变频器远离第一导轴一侧的外壁上活动连接有第二导轴,所述第二导轴的外壁上套装有转轮,所述转轮远离变频器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转速传感器,所述实验机体远离第一旋转驱动件一侧的内壁上安装有采集模块,所述实验机体的顶端安装有机盖,所述第一旋转驱动件上方的实验机体内壁上设有承载架,所述承载架的一端安装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顶端延伸至实验机体的外部并安装有密封塞。
6.优选的,所述底板顶端的两侧皆安装有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的顶端与顶板的底端固定连接,以便对顶板的升降幅度进行限位。
7.优选的,所述底板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升降机体,所述升降机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升降机体两侧的外壁上皆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一端延伸至升降机体的内部,以便对螺母进行安置处理。
8.优选的,所述实验机体顶部的两内侧壁上皆固定有两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螺纹孔,以便对螺纹杆的下端进行安置处理。
9.优选的,所述升降机体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旋转驱动件,所述第二旋转驱动件的底端延伸至升降机体的内部并与丝杆的顶端固定连接,以便带动丝杆进行旋转。
10.优选的,所述定位板上方的机盖底部皆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的顶端延伸至机盖的外部,以便对螺纹杆进行安置处理。
11.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孔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端与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的顶端延伸至第一螺纹孔的外部并安装有旋柄,以便带动螺纹杆进行旋转。
12.优选的,所述丝杆一端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两侧的外壁上皆设有承载杆,所述承载杆远离螺母的一端贯穿限位槽并与顶板的底端固定连接,以便经承载杆带动顶板进行升降处理。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数字化电气用传动实时控制实验装置不仅确保了旋转驱动件的传动效率,提高了实验装置使用时的便捷性,而且提高了实验装置的适用范围;
14.(1)通过承载架将导流管设置于第一旋转驱动件的上方,随后拉动密封塞,使得导流管呈开合状态,此时由导流管的顶部注入润滑液,使得润滑液经导流管的底部滴落至第一旋转驱动件的转轴部位,即可达到润滑的目的,进而可降低其因磨损而产生钝化的现象,从而确保了旋转驱动件的传动效率;
15.(2)通过旋转旋柄,使其带动螺纹杆位于第一螺纹孔的内部旋转并向上滑移,并使得螺纹杆的下端拧出至第二螺纹孔的外部,即可将机盖拆离于实验机体的顶部,以便于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检修维护处理,从而提高了实验装置使用时的便捷性;
16.(3)通过第二旋转驱动件带动丝杆进行旋转,经限位槽对承载杆的移动幅度进行限位后,使得螺母位于丝杆的外壁进行滑移,并使得螺母经承载杆带动顶板进行升降处理,同时伸缩柱对顶板的升降幅度进行限位,即可根据使用者的身高按需调节实验机体的高度,以避免部分身高的人群难以适用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了实验装置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螺母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机盖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底板;2、伸缩柱;3、顶板;4、置物台;5、采集模块;6、机盖;7、第二导轴;8、转速传感器;9、转轮;10、变频器;11、第一旋转驱动件;12、第一导轴;13、实验机体;14、第二旋转驱动件;15、承载杆;16、升降机体;17、定位板;18、旋柄;19、第一螺纹孔;20、螺纹杆;21、第二螺纹孔;22、导流管;23、密封塞;24、承载架;25、螺母;26、丝杆;27、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数字化电气用传动实时控制实验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顶端的两侧皆安装有伸缩柱2,伸缩柱2的顶端与顶板3的底端固定连接;
25.使用时,通过将伸缩柱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底板1的顶端与顶板3的底端,以便对顶板3的升降幅度进行限位;
26.底板1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升降机体16,升降机体16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转动连接有丝杆26,升降机体16两侧的外壁上皆设有限位槽27,限位槽27的一端延伸至升降机体16的内部;
27.使用时,通过将丝杆26转动设置于升降机体16的内部,以便对螺母25进行安置处理;
28.升降机体16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旋转驱动件14,第二旋转驱动件14的底端延伸至升降机体16的内部并与丝杆26的顶端固定连接;
29.使用时,通过打开第二旋转驱动件14,以便带动丝杆26进行旋转;
30.丝杆26一端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螺母25,螺母25两侧的外壁上皆设有承载杆15,承载杆15远离螺母25的一端贯穿限位槽27并与顶板3的底端固定连接;
31.使用时,通过螺母25位于丝杆26的外壁进行滑移,以便经承载杆15带动顶板3进行升降处理;
32.底板1的上方设有顶板3,顶板3的顶端设有置物台4,置物台4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实验机体13,实验机体13顶部的两内侧壁上皆固定有两组定位板17,定位板17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螺纹孔21;
33.使用时,通过将第二螺纹孔21设置于定位板17的顶部,以便对螺纹杆20的下端进行安置处理;
34.定位板17上方的机盖6底部皆设有第一螺纹孔19,第一螺纹孔19的顶端延伸至机盖6的外部;
35.使用时,通过将第一螺纹孔19设置于机盖6的内部,以便对螺纹杆20进行安置处理;
36.第一螺纹孔19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20,螺纹杆20的底端与第二螺纹孔21螺纹连接,螺纹杆20的顶端延伸至第一螺纹孔19的外部并安装有旋柄18;
37.使用时,通过旋转旋柄18,以便带动螺纹杆20进行旋转;
38.实验机体13一侧的内壁上安装有第一旋转驱动件11,第一旋转驱动件11一侧的实验机体13内部设有变频器10,变频器10一侧的外壁上活动连接有第一导轴12,第一导轴12远离变频器10的一端与第一旋转驱动件11的一端固定连接;
39.变频器10远离第一导轴12一侧的外壁上活动连接有第二导轴7,第二导轴7的外壁上套装有转轮9,转轮9远离变频器10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转速传感器8,实验机体13远离第一旋转驱动件11一侧的内壁上安装有采集模块5,实验机体13的顶端安装有机盖6,第一旋转驱动件11上方的实验机体13内壁上设有承载架24,承载架24的一端安装有导流管22,导流管22的顶端延伸至实验机体13的外部并安装有密封塞23。
40.本技术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将电气测试件连接于实验机体13表面设置的接口,通过第一旋转驱动件11带动第一导轴12进行旋转,并经变频器10调节第二导轴7的转动速率,使得转轮9按需进行转动,此时转速传感器8则会对转轮9的转动速率进行监测,并由采集模块5对其监测数据进行采集,所采集的数据由实验机体13表面设置的显示屏进行显示,即可达到实验的目的,之后通过导流管22的顶部注入润滑液,使得润滑液经导流管22的底
部滴落至第一旋转驱动件11的转轴部位,即可对第一旋转驱动件11的转轴部位进行润滑处理,以确保第一旋转驱动件11的传动效率,之后通过第二旋转驱动件14带动丝杆26进行旋转,经限位槽27对承载杆15的移动幅度进行限位后,使得螺母25位于丝杆26的外壁进行滑移,并使得螺母25经承载杆15带动顶板3进行升降处理,同时伸缩柱2对顶板3的升降幅度进行限位,即可按需调节实验机体13的高度,最后通过旋转旋柄18,使其带动螺纹杆20位于第一螺纹孔19的内部旋转并向上滑移,并使得螺纹杆20的下端拧出至第二螺纹孔21的外部,即可将机盖6拆离于实验机体13的顶部,进而可便于对实验机体13的内部进行维护处理,从而完成实验装置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