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位置可多向调节的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3898发布日期:2023-02-21 16:14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位置可多向调节的蝶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蝶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位置可多向调节的蝶阀。


背景技术:

2.蝶阀又叫翻板阀,是一种结构简单的调节阀,可用于低压管道介质的开关控制的蝶阀是指关闭件(阀瓣或蝶板)为圆盘,围绕阀轴旋转来达到开启与关闭的一种阀。
3.目前控制位置可多向调节的蝶阀应用广泛。
4.但是现有的控制位置可多向调节的蝶阀还存在着蝶阀控制方向单一,不方便对水液内的杂物进行隔离和不方便对蝶阀口型固定防护的问题。
5.因此,发明一种控制位置可多向调节的蝶阀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位置可多向调节的蝶阀,其中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7.一种控制位置可多向调节的蝶阀,包括阀体,连杆,第一阻挡板,连接杆,第二阻挡板,连接轴,连接板,固定板,连接块,握杆,多向扩展连接管结构,杂物隔离防护连通管结构和连接缓冲防护紧固架结构,所述的连杆轴接在阀体内侧上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阻挡板螺栓连接在连杆的上部;所述的连接杆螺栓连接在第一阻挡板上表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二阻挡板分别螺栓连接在第一阻挡板左右两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的连接轴螺栓连接在连接杆的上部;所述的连接板螺栓连接在连接轴的上部;所述的固定板螺栓连接在连接板的上部;所述的连接块螺栓连接在固定板上表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的握杆螺栓连接在连接块的上部;所述的多向扩展连接管结构分别设置在阀体左右两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的杂物隔离防护连通管结构连接在阀体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的连接缓冲防护紧固架结构安装在阀体上表面的右侧;所述的多向扩展连接管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控制阀,第一套管,第二连接管,第二控制阀和第二套管,所述的第一控制阀螺纹连接在第一连接管上表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套管螺纹连接在第一连接管外表面的右侧;所述的第二连接管螺纹连接在第一连接管底部的右侧;所述的第二控制阀螺纹连接在第二连接管右侧的下部;所述的第二套管螺纹连接在第二连接管外表面的下部。
8.优选的,所述的杂物隔离防护连通管结构包括连通管,防护壳,密封板,锁紧螺栓,隔离网,滤芯和疏通管,所述的防护壳螺栓连接在连通管的下部;所述的密封板通过锁紧螺栓连接在防护壳的右侧;所述的隔离网螺栓连接在密封板左侧的上部;所述的滤芯螺钉连接在密封板左侧的下部;所述的疏通管螺纹连接在防护壳底部的中间位置。
9.优选的,所述的连接缓冲防护紧固架结构包括支杆,固定杆,缓冲簧,支撑杆,紧固管,调节杆和防护板,所述的固定杆轴接在支杆正表面上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缓冲簧螺栓连接在固定杆的上部;所述的支撑杆螺栓连接在缓冲簧的上部;所述的紧固管轴接在支撑杆后表面的上部;所述的调节杆螺纹连接在紧固管内侧的上部;所述的防护板螺栓连接在
调节杆的上部。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第一控制阀,第一套管,第二连接管,第二控制阀和第二套管的设置,有利于增加对蝶阀控制方向。
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通管,防护壳,密封板,锁紧螺栓,隔离网,滤芯和疏通管的设置,有利于对水液内的杂物进行隔离。
1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支杆,固定杆,缓冲簧,支撑杆,紧固管,调节杆和防护板的设置,有利于对蝶阀口型固定防护。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向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气过滤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气速率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
19.1、阀体;2、连杆;3、第一阻挡板;4、连接杆;5、第二阻挡板;6、连接轴;7、连接板;8、固定板;9、连接块;10、握杆; 11、多向扩展连接管结构;111、第一连接管;112、第一控制阀; 113、第一套管;114、第二连接管;115、第二控制阀;116、第二套管;12、杂物隔离防护连通管结构;121、连通管;122、防护壳; 123、密封板;124、锁紧螺栓;125、隔离网;126、滤芯;127、疏通管;13、连接缓冲防护紧固架结构;131、支杆;132、固定杆; 133、缓冲簧;134、支撑杆;135、紧固管;136、调节杆;137、防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控制位置可多向调节的蝶阀,包括阀体1,连杆2,第一阻挡板3,连接杆4,第二阻挡板5,连接轴6,连接板7,固定板8,连接块9和握杆10,所述的连杆2轴接在阀体1内侧上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阻挡板3螺栓连接在连杆2的上部;所述的连接杆4 螺栓连接在第一阻挡板3上表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二阻挡板5分别螺栓连接在第一阻挡板3左右两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的连接轴6螺栓连接在连接杆4的上部;所述的连接板7螺栓连接在连接轴6的上部;所述的固定板8螺栓连接在连接板7的上部;所述的连接块9螺栓连接在固定板8上表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的握杆10螺栓连接在连接块9的上部,首先把蝶阀安装到需要使用蝶阀的位置,然后利用第一阻挡板3配合第二阻挡板5即可对水液的流速进行控制。
21.其中一种控制位置可多向调节的蝶阀,还包括多向扩展连接管结构11,杂物隔离防护连通管结构12和连接缓冲防护紧固架结构13,所述的多向扩展连接管结构11分别设置在阀体1左右两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的杂物隔离防护连通管结构12连接在阀体1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的连接缓冲防护紧固架结构13安装在阀体1上表面的右侧,可增加对蝶阀控制方向同时可对水液内的杂物进行隔离和对蝶阀口型固定防护。
22.并且所述的多向扩展连接管结构11包括第一连接管111,第一控制阀112,第一套管113,第二连接管114,第二控制阀115和第二套管116,所述的第一控制阀112螺纹连接在
第一连接管111上表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套管113螺纹连接在第一连接管111外表面的右侧;所述的第二连接管114螺纹连接在第一连接管111底部的右侧;所述的第二控制阀115螺纹连接在第二连接管114右侧的下部;所述的第二套管116螺纹连接在第二连接管114外表面的下部,在使用蝶阀的过程中,利用第一连接管111和第一套管113配合第二连接管114配合第二控制阀115和第二套管116即可对多方向的水流进行控制。
23.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3所示,所述的杂物隔离防护连通管结构12包括连通管121,防护壳122,密封板123,锁紧螺栓124,隔离网125,滤芯126和疏通管127,所述的防护壳122螺栓连接在连通管121的下部;所述的密封板123通过锁紧螺栓124连接在防护壳 122的右侧;所述的隔离网125螺栓连接在密封板123左侧的上部;所述的滤芯126螺钉连接在密封板123左侧的下部;所述的疏通管127 螺纹连接在防护壳122底部的中间位置,在使用蝶阀的过程中,利用防护壳122内的隔离网125和滤芯126即可对水液内的杂物进行隔离净化。
24.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4所示,所述的连接缓冲防护紧固架结构13包括支杆131,固定杆132,缓冲簧133,支撑杆134,紧固管135,调节杆136和防护板137,所述的固定杆132轴接在支杆131 正表面上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缓冲簧133螺栓连接在固定杆132的上部;所述的支撑杆134螺栓连接在缓冲簧133的上部;所述的紧固管135轴接在支撑杆134后表面的上部;所述的调节杆136螺纹连接在紧固管135内侧的上部;所述的防护板137螺栓连接在调节杆136 的上部,在使用蝶阀时,利用缓冲簧133配合调节杆136和防护板137 即可对蝶阀进行固定防护。
25.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连接杆4的上部与阀体1内侧上部的中间位置轴接设置。
26.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连接轴6的下部与阀体1上表面的中间位置贯穿连接设置。
27.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第一连接管111通过第一控制阀 112与第一套管113相连通;所述的第一连接管111与第二连接管114 相连通;所述的第二连接管114通过第二控制阀115与第二套管116 相连通。
28.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第一连接管111外表面的右侧以及第二连接管114外表面的下部分别车削有螺纹;所述的第一连接管 111底部的右侧车削有螺纹孔。
29.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隔离网125和滤芯126分别横向插接在防护壳122内部的中间位置。
30.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防护壳122上表面的中间位置以及防护壳122底部的中间位置分别开设有固定槽;所述的防护壳122 具体采用铝合金壳。
31.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支杆131正表面上部的中间位置以及紧固管135正表面下部的中间位置分别开设有通孔。
32.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防护板137具体采用顶部为弧形的不锈钢板;所述的防护板137正表面上部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吊装孔。
33.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第一连接管111与阀体1螺纹连接设置;所述的连通管121与阀体1螺纹连接设置;所述的支杆131 与阀体1螺栓连接设置。
34.工作原理
35.在本实用新型中,首先把蝶阀安装到需要使用蝶阀的位置,然后利用第一阻挡板3
配合第二阻挡板5即可对水液的流速进行控制,在使用蝶阀的过程中,利用第一连接管111和第一套管113配合第二连接管114配合第二控制阀115和第二套管116即可对多方向的水流进行控制,在使用蝶阀的过程中,利用防护壳122内的隔离网125和滤芯126即可对水液内的杂物进行隔离净化,在使用蝶阀时,利用缓冲簧133配合调节杆136和防护板137即可对蝶阀进行固定防护。
36.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