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流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采气井口的手动外笼套式节流阀。
背景技术:2.天然气也同原油一样埋藏在地下封闭的地质构造之中,有些和原油储藏在同一层位,有些单独存在。对于和原油储藏在同一层位的天然气,会伴随原油一起开采出来。对于只有单相气存在的,我们称之为气藏,其开采方法既与原油的开采方法十分相似,又有其特殊的地方。
3.节流阀是通过改变节流截面或节流长度以控制流体流量的阀门。将节流阀和单向阀并联则可组合成单向节流阀。节流阀和单向节流阀是简易的流量控制阀,在定量泵液压系统中,节流阀和溢流阀配合,可组成三种节流调速系统,即进油路节流调速系统、回油路节流调速系统和旁路节流调速系统。节流阀没有流量负反馈功能,不能补偿由负载变化所造成的速度不稳定,一般仅用于负载变化不大或对速度稳定性要求不高的场合;
4.现有技术中的节流阀在使用的过程中受气体冲刷严重,进而导致节流阀的使用寿命很短。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采气井口的手动外笼套式节流阀,目的是解决现有的节流阀节流效果差导致节流阀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用于采气井口的手动外笼套式节流阀,包括阀体,还包括阀杆组件,阀体内具有阀芯腔,阀体上还设置有进气口及出气口,阀芯腔与进气口及出气口连通,阀芯腔内部还设置有阀座,阀座与阀体可拆卸连接;
8.阀体远离出气口的一侧密封安装有阀盖,阀盖远离阀体的一端连接有阀杆套,所述阀杆组件依次穿过阀杆套及阀盖后延伸至阀芯腔内部,阀杆组件包括阀杆本体、阀芯及握把,阀杆本体的一端与阀芯连接,另一端与握把连接,阀杆本体依次穿过阀杆套及阀盖后置于阀芯腔内部,阀杆本体与阀杆套螺纹配合,握把与阀杆套活动链接,阀芯用于与阀座相接触;
9.阀芯腔内还设置有外笼套,外笼套与阀盖密封连接,外笼套上设置有进气孔,阀芯腔通过进气孔与进气口相连通,外笼套用于对进气口中的气体进行第一次节流。
10.进一步限定,阀座与阀体通过螺纹连接。
11.进一步优化,阀杆本体包括设置在阀杆端部的连接部,连接部的直径大于阀杆本体的直径,连接部上设置有圆槽,阀芯通过螺纹与连接部上的圆槽连接,阀芯通过连接部与阀杆本体连接。
12.进一步限定,阀芯为箭头状结构,阀芯包括圆锥部及圆柱部,圆柱部的直径小于圆
锥部底面直径,圆柱部设置在圆锥部的底面上,圆柱部与圆锥部同心,圆锥部通过圆柱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13.进一步优化,圆柱部及连接部上均设置有销孔,阀芯与连接部通过销钉与设置在阀芯圆柱部及连接部上的销孔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
14.进一步限定,阀盖内设置有安装区域,安装区域内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与阀杆本体滑动密封连接。
15.进一步优化,握把位于阀杆套内的一端套接有活塞套,握把通过活塞套与阀杆套滑动配合。
16.进一步限定,阀盖与阀杆套螺纹连接。
17.进一步限定,阀盖与阀体通过螺栓连接。
18.进一步限定,活塞套为橡胶活塞套。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阀体、阀杆组件、阀芯腔、进气口及出气口,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在需要对气体进行节流时,旋转握把控制阀杆本体旋转,由于阀杆本体与阀杆套螺纹配合,旋转阀杆将能够控制阀杆本体向靠近阀座的方向或远离阀座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阀芯腔内设置有外笼套,外笼套上具有进气孔,这样可以将从进气口中流入的气体先经过进气孔的第一次节流进入到阀芯腔内部,并且可以阻挡气流对阀杆本体的直接冲刷,延缓阀杆本体的使用寿命,而由于阀盖与阀体密封连接,气体只能通过阀芯与阀座之间的间隙后从出气口中排出,气体会通过阀芯与阀座之间的缝隙大小对气体进行二次节流,这样设置能够减少气体对节流阀的冲刷,降低节流阀的损耗,延缓节流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中,1-阀体,2-阀杆组件,3-阀芯腔,4-进气口,5-出气口,6-阀座,7-阀盖,8-阀杆套,9-阀杆本体,10-阀芯,11-握把,12-外笼套,13-进气孔,14-连接部,15-圆槽,16-圆锥部,17-圆柱部,18-销孔,19-销钉,20-安装区域,21-密封圈,22-活塞套,23-转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6.实施例一
27.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采气井口的手动外笼套式节流阀,包
括阀体1,还包括阀杆组件2,阀体1内具有阀芯腔3,阀体1上还设置有进气口4及出气口5,阀芯腔3与进气口4及出气口5连通,阀芯腔3内部还设置有阀座6,阀座6与阀体1可拆卸连接;
28.阀体1远离出气口5的一侧密封安装有阀盖7,阀盖7远离阀体1的一端连接有阀杆套8,所述阀杆组件2依次穿过阀杆套8及阀盖7后延伸至阀芯腔3内部,阀杆组件2包括阀杆本体9、阀芯10及握把11,阀杆本体9的一端与阀芯10连接,另一端与握把11连接,阀杆本体9依次穿过阀杆套8及阀盖7后置于阀芯腔3内部,阀杆本体9与阀杆套8螺纹配合,握把11与阀杆套8活动连接,阀芯10用于与阀座6相接触;
29.阀芯腔3内还设置有外笼套12,外笼套12与阀盖7密封连接,外笼套12上设置有进气孔13,阀芯腔3通过进气孔13与进气口4相连通,外笼套12用于对进气口4中的气体进行第一次节流;
30.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阀体1。阀杆组件2、阀芯腔3、进气口4及出气口5,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在需要对气体进行节流时,旋转握把11控制阀杆本体9旋转,由于阀杆本体9与阀杆套8螺纹配合,旋转阀杆将能够控制阀杆本体9向靠近阀座6的方向或远离阀座6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阀芯腔3内设置有外笼套12,外笼套12上具有进气孔13,这样可以将从进气口4中流入的气体先经过进气孔13的第一次节流进入到阀芯腔3内部并且可以阻挡气流对阀杆本体9的直接冲刷,延缓阀杆本体9的使用寿命,而由于阀盖7与阀体1密封连接,气体只能通过阀芯10与阀座6之间的间隙后从出气口5中排出,气体会通过阀芯10与阀座6之间的缝隙大小对气体进行二次节流,这样设置能够减少气体对节流阀的冲刷,降低节流阀的损耗,延缓节流阀的使用寿命。
31.进一步限定,阀座6与阀体1通过螺纹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使得阀座6更方便更换,方便工作人员的维修。
32.进一步优化,阀杆本体9包括设置在阀杆端部的连接部14,连接部14的直径大于阀杆本体9的直径,连接部14上设置有圆槽15,阀芯10通过螺纹与连接部14上的圆槽15连接,阀芯10通过连接部14与阀杆本体9连接,设置连接部14能够使得阀杆本体9与阀芯10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定。
33.进一步限定,阀芯10为箭头状结构,阀芯10包括圆锥部16及圆柱部17,圆柱部17的直径小于圆锥部16底面直径,圆柱部17设置在圆锥部16的底面上,圆柱部17与圆锥部16同心,圆锥部16通过圆柱部17与所述连接部14连接,圆锥部16与圆柱部17连接后形成箭头状结构,圆锥部16能够通过侧壁与阀座6之间的缝隙大小进而起到节流作用。
34.进一步优化,圆柱部17及连接部14上均设置有销孔18,阀芯10与连接部14通过销钉19与设置在阀芯10圆柱部17及连接部14上的销孔18配合可拆卸连接,为了方便更换阀芯10并使得阀芯10上的圆柱部17与连接部14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定,故使用销钉19与销孔18配合将阀芯10上的圆柱部17与连接部14可拆卸连接。
35.进一步限定,阀盖7内设置有安装区域20,安装区域20被设置有密封圈21,密封圈21与阀杆本体9滑动连接,设置密封圈21能够防止漏气。
36.进一步优化,握把11位于阀杆套8内的一端套接有活塞套22,握把11通过活塞套22与阀杆套8滑动配合,使用活塞套22能够防止阀杆套8与握把11之间发生刚性摩擦。
37.进一步限定,阀盖7与阀杆套8螺纹连接,这样设置能够方便阀杆套8的拆卸,同时保证在使用时更加稳定。
38.进一步限定,阀盖7与阀体1通过螺栓连接,通过螺纹连接可以实现阀盖7与阀体1之间的快速拆卸,更加方便维修人员对节流阀进行维保工作。
39.进一步限定,活塞套22为橡胶活塞套,橡胶活塞套具有塑性,与阀杆套8挤压后的密封性更强。
40.实施例二
4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在本实施例中,握把11上还设置有转轮23;
42.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设置转轮23相比于握把11力矩变长,更加省力,很轻松的就可以转动阀杆本体9,进而提高节流阀的使用效率。
43.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