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排污闸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08982发布日期:2023-01-20 12:37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滤排污闸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闸阀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滤排污闸阀。


背景技术:

2.通常情况下,闸阀前会串联一个过滤器,过滤掉供水管路中颗粒杂物,减少对用户身体伤害以及保护各类用水电器。但常规的过滤器无法实现在线清洗,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清洗过程繁琐,难以实现定期清洗排污。堆积在过滤器内的杂质一方面易堵塞滤网,对水压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杂质长期不清除,在水流的冲刷作用下穿过滤网,严重影响过滤效果,同时夹杂在水中的杂质会冲蚀安装在过滤器后的闸阀的闸板、阀座表面,破坏密封面,影响闸阀密封性,缩短闸阀使用寿命等。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的闸阀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过滤、排污以及保护闸阀功能的过滤排污闸阀。
4.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过滤排污闸阀,包括阀体以及用于与所述阀体内的水路封堵配合的闸板,所述阀体的底部具有第一排污口,所述阀体位于所述第一排污口处可拆卸地安装有过滤网以及固定所述过滤网的阀盖组,所述阀盖组内设有排污机构,所述阀盖组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污口,所述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口封堵配合。
6.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所述阀体上具有进口与出口,所述闸板设置在所述进口与所述出口之间,所述第一排污口设置在所述闸板与所述进口之间。
7.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所述排污机构包括:
8.排污支架,所述排污支架上具有至少一通口,所述通口供所述过滤网上的杂质流入所述阀盖组内;
9.排污组件,所述排污组件与所述第二排污口封堵配合。
10.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所述排污组件包括:
11.排污阀杆,所述排污阀杆滑动安装在所述排污支架上,所述排污阀杆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排污口内;
12.排污阀瓣,所述排污阀瓣固定在所述排污阀杆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二排污口封堵配合;
13.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排污阀杆的外部,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排污阀瓣相抵,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污支架相抵。
14.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所述阀盖组包括第一阀盖和第二阀盖,所述第一阀盖可拆卸地的安装在所述第一排污口处,所述第一阀盖内设有沉淀槽,所述第二排污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阀盖的底部并与所述沉淀槽接通,所述第二阀盖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二排污口处。
15.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所述第一阀盖内设有与所述第二排污口连通的沉淀槽,所述排污支架安装在所述沉淀槽内,所述排污支架为下端开口的圆筒形结构,且所述排污支架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槽的槽底相抵,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排污支架的顶部,所述排污阀杆滑动安装在所述排污支架的顶部。
16.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所述过滤网为底部开口的圆筒形结构,所述过滤网的侧壁设有过滤口,所述过滤口朝向所述进口。
17.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所述过滤网的顶部设置有两限位柱,所述过滤腔的顶部设有两限位槽,两所述限位柱分别与两所述限位槽限位配合,所述过滤网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阀盖相抵。
18.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所述排污阀瓣为半球形结构并同轴固定在所述排污阀杆的外部,所述排污阀瓣的弧面与所述第二排污口处相抵。
19.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还包括闸杆和手轮,所述闸杆螺纹安装在所述阀体上,所述阀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阀体内并与所述闸板固定,所述阀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阀体的外侧并与所述手轮固定。
20.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21.(1)本实用新型具有过滤、排污功能,净化水质,保护闸阀密封面,延长闸阀使用寿命。
22.(2)本实用新型排污时只需向上顶起排污阀杆,并使排污阀瓣压缩复位弹簧解除对第二排污口的封堵,沉淀槽内的杂质由第二排污口排出,可以实现随时在线排污,不需要截断介质,非专业人员也可操作,操作简单、效率高。
23.(3)本实用新型定时对过滤网进行取出清洗时,将第一阀盖由阀体上进行拆卸,即可由第一排污口取出过滤网,提高了对过滤网的清洗效率。
24.(4)本实用新型排污阀瓣采用半球形结构,增加对第二排污口的接触面积,提高对第二排污口的封堵效果。
25.(5)本实用新型过滤网过滤的杂质集中收集在沉淀槽内,避免了杂质在介质的流动下进行漂浮,降低了过滤网堵塞现象,影响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过滤排污闸阀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过滤排污闸阀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过滤排污闸阀的排污支架的俯视图;
29.附图中:1、阀体;2、过滤网;3、排污阀瓣;4、排污支架;5、排污阀杆;6、复位弹簧;7、第一阀盖;8、第二阀盖;9、密封垫片;10、第一排污口;11、第二排污口;12、进口;13、出口;14、闸杆;15、手轮;21、过滤口;22、限位柱;41、通孔;51、排污机构;52、阀盖组。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过滤排污闸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过滤排
污闸阀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过滤排污闸阀的排污支架的俯视图,如图1-3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过滤排污闸阀,包括阀体1以及用于与阀体1内的水路封堵配合的闸板,阀体1的底部具有第一排污口10,阀体1位于第一排污口10处可拆卸地安装有过滤网2以及固定过滤网2的阀盖组52,阀盖组52内设有排污机构51,阀盖组52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污口11,排污机构51与第二排污口11封堵配合。
32.进一步的,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阀体1上具有进口12与出口13,闸板设置在进口12与出口13之间,第一排污口10设置在闸板与进口12之间。
33.进一步的,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排污机构51包括排污支架4和排污组件51,排污支架4上具有至少一通口,通口供过滤网2上的杂质流入阀盖组52内,排污组件与第二排污口11封堵配合。
34.进一步的,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排污组件51包括排污阀杆5、复位弹簧6和排污阀瓣3,排污阀杆5滑动安装在排污支架4上,排污阀杆5的底部延伸至第二排污口11内,排污阀瓣3固定在排污阀杆5的外部,并与第二排污口11封堵配合,复位弹簧6套设在排污阀杆5的外部,复位弹簧6的一端与排污阀瓣3相抵,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与排污支架4相抵。
35.进一步的,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阀盖组52包括第一阀盖7和第二阀盖8,第一阀盖7可拆卸地的安装在第一排污口10处,第一阀盖7内设有沉淀槽,第二排污口11设置在第一阀盖7的底部并与沉淀槽接通,第二阀盖8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二排污口11处。
36.优选的,第一阀盖7螺纹安装在第一排污口10处。
37.优选的,第二阀盖8螺纹安装在第二排污口11处,第二阀盖8内设有密封垫片9,增加对第二排污口11的密封效果。
38.进一步的,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阀盖7内设有与第二排污口11连通的沉淀槽,排污支架4安装在沉淀槽内,排污支架4为下端开口的圆筒形结构,且排污支架4的底部与沉淀槽的槽底相抵,通孔41设置在排污支架4的顶部,排污阀杆5滑动安装在排污支架4的顶部。
39.优选的,沉淀槽与第二排污口11同轴线设置。
40.进一步的,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过滤网2为底部开口的圆筒形结构,过滤网2的侧壁设有过滤口21,过滤口21朝向进口12。
41.优选的,过滤网2与第二排污口11同轴线设置。
42.进一步的,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过滤网2的顶部设置有两限位柱22,过滤腔的顶部设有两限位槽,两限位柱22分别与两限位槽限位配合,过滤网2的底部与第一阀盖7相抵。
43.本实施例限位柱22与限位槽的限位配合,可以防止过滤网2在水冲击的作用下发生自转,影响过滤效果。
44.优选的,第一阀盖7的顶部设有内置凸阶,过滤网2的底部与内置凸阶相抵。
45.进一步的,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排污阀瓣3为半球形结构并同轴固定在排污阀杆5的外部,排污阀瓣3的弧面与第二排污口11处相抵,排污阀瓣3采用半球形结构,增加对第二排污口11的接触面积,提高对第二排污口11的封堵效果。
46.进一步的,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还包括闸杆14和手轮15,闸杆14螺纹安装在阀体1上,阀杆的一端延伸至阀体1内并与闸板固定,阀杆的另一端位于阀体1的外侧并与手轮
15固定。
47.本实施例在实际使用时,转动手轮15使闸板打开,介质由进口12流入并通过过滤口21流入过滤网2中,介质中的杂质在过滤网2的过滤作用下通过通孔41掉落至设置在第一阀盖7内的沉淀槽内进行集中收集,当排污时,打开第二阀盖8,向上顶起排污阀杆5并使排污阀瓣3压缩复位弹簧6解除对第二排污口11的封堵,沉淀槽内的杂质由第二排污口11排出,本实施例具有过滤、排污功能,净化水质,减少对用户身体伤害以及保护各类用水电器,同时,排污时只需向上顶起排污阀杆5,可以实现随时在线排污,不需要截断介质,非专业人员也可操作,操作简单、效率高。另外,可减少杂质对闸阀密封面的冲蚀,保护闸阀的密封面,延长闸阀使用寿命,
48.本实施例中定时对过滤网2进行取出清洗时,将第一阀盖7由阀体1上进行拆卸,即可由第一排污口10取出过滤网2,提高了对过滤网2的清洗效率。
49.本实施例中排污阀瓣3采用半球形结构,增加对第二排污口11的接触面积,提高对第二排污口11的封堵效果。
50.本实施例中过滤网2过滤的杂质集中收集在沉淀槽内,避免了杂质在介质的流动下进行漂浮,降低了过滤网2堵塞现象,影响过滤效果。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