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植被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2.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和宏观生态监测系统,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gps),连续观察空气,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有力扩大了环境监测范围以及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能力,为环境监测动态监控区域环境质量乃至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检测的实时性、连续性、完整性。
3.在授权公告号为cn21145244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原林业区域植被生长监测装置,所述监测箱体的顶部设有太阳能板,所述检测箱体内设有与所述太阳能板连接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电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监测箱体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有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包括连接板、内杆、外杆和设置在外杆一端的三角支架,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内杆的一端,并与所述监测箱体的底部连接,所述内杆的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外杆沿其轴线方向设有与所述内杆相配合的螺纹孔。
4.但发明人认为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装置中通过相互螺纹连接的内杆与外杆对调节检测箱体的高度进行调节,当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改变检测箱体的高度时,检测箱体朝向的方向易发生改变,此时,工作人员需重新调整三角架的位置方可使重新调节检测箱体朝向的方向,操作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降低工作人员调整检测箱体高度时其朝向的方向发生改变的概率,本实用新型提供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植被监测装置。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植被监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植被监测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三个互成角度的支撑杆以及共同安装在三个支撑杆上表面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架的上表面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上表面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用于监测城市植被的监测箱,所述伸缩杆上设置有用于限制伸缩杆高度的限位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调整监测箱的高度时,工作人员需关闭限位组件,并上下拉升或压缩伸缩杆的长度,即可使监测箱跟随套杆上下移动,进一步的,当工作人员将监测箱移动至合适的位置后,工作人员只需重新开启限位组件,即可使第一限位块对监测箱进行支撑,从而使监测箱保持稳定。在此过程中,监测箱的朝向始终保持一致,无需工作人员手动调节整个监测装置的方向,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伸缩杆包括固定在安装板上表面的套筒以及滑动设置在套筒内的套杆,所述套筒的内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远离套筒轴线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滑动槽,所述套杆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滑动槽相互连通的环形槽。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滑槽内的滑板、多个等间距分布在滑板靠近套筒轴线侧壁上的第一限位块、固定在套杆外壁上的第二限位块、固定在滑板远离套筒轴线侧壁上的滑杆以及转动设置在环形槽内的环形板;
11.所述第一限位块靠近套筒轴线的侧壁与其底面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限位块远离套筒轴线的侧壁与其上表面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环形板的内壁呈椭圆形。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向上移动监测箱时,工作人员只需向上推动套杆,即可使监测箱跟随套杆上移。当工作人员需向下移动监测箱时,工作人员需转动环形板,从而使环形板的内壁与滑杆相互分离,此时,工作人员只需上移套杆,即可使第二倾斜面抵紧第一倾斜面,从而使滑板向远离套杆的方向移动,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向下移动套杆,即可使监测箱移动至所需位置。进一步的,工作人员只需再次转动环形板,即可使第一限位块复位,并对第二限位块进行支撑。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板远离套筒轴线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滑槽远离套筒轴线的侧壁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转动环形板时,环形板的内壁与滑杆相互分离,此时滑板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远离套杆的方向移动,无需工作人员向上移动套杆,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套筒内壁相互连通的连通槽,所述连通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套筒上设置有用于降低工作人员调节套杆高度难度的调节组件。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连通槽内的l形杆以及滑动设置在安装槽内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l形杆相互固定,所述l形杆竖直部的上表面与套杆的底面相互固定。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上下移动套杆时,工作人员只需上下滑动l形杆的水平部即可,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l形杆水平部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连通槽的内顶壁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弹簧始终对l形杆的水平部施加向上的作用力,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向上滑动l形杆时所需的拉力,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l形杆水平部的上表面与底面上均设置有用于封闭连通槽的弹力带。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了杂质进入连通槽的概率,从而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本实用新型中,当工作人员需调整监测箱的高度时,工作人员需关闭限位组件,并上下拉升或压缩伸缩杆的长度,即可使监测箱跟随套杆上下移动,进一步的,当工作人员
将监测箱移动至合适的位置后,工作人员只需重新开启限位组件,即可使第一限位块对监测箱进行支撑,从而使监测箱保持稳定。在此过程中,监测箱的朝向始终保持一致,无需工作人员手动调节整个监测装置的方向,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24.2、本实用新型中,当工作人员需向上移动监测箱时,工作人员只需向上推动套杆,即可使监测箱跟随套杆上移。当工作人员需向下移动监测箱时,工作人员需转动环形板,从而使环形板的内壁与滑杆相互分离,此时,工作人员只需上移套杆,即可使第二倾斜面抵紧第一倾斜面,从而使滑板向远离套杆的方向移动,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向下移动套杆,即可使监测箱移动至所需位置。进一步的,工作人员只需再次转动环形板,即可使第一限位块复位,并对第二限位块进行支撑;
25.3、本实用新型中,当工作人员转动环形板时,环形板的内壁与滑杆相互分离,此时滑板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远离套杆的方向移动,无需工作人员向上移动套杆,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环形槽与滑动槽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架;11、支撑杆;12、安装板;2、伸缩杆;21、套筒;22、套杆;3、固定板;31、监测箱;32、滑槽;33、滑动槽;34、环形槽;4、限位组件;41、滑板;42、第一限位块;43、第二限位块;44、滑杆;45、环形板;46、第一倾斜面;47、第二倾斜面;5、第一弹簧;51、连通槽;52、安装槽;6、调节组件;61、l形杆;62、限位杆;7、第二弹簧;8、弹力带。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如图1-4所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植被监测装置,包括安装架1、伸缩杆2、固定板3、监测箱31、限位组件4、第一弹簧5、调节组件6以及第二弹簧7。安装架1设置在底面上,用于支撑监测装置,安装架1包括三个支撑杆11与安装板12。支撑杆11为长方形杆状结构,三个支撑杆11互成角度。安装板12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安装板12的底面与三个支撑杆11的上表面均相互固定。
33.伸缩杆2设置在安装架1的上表面,伸缩杆2包括套筒21与套杆22。套筒21为上端开口的杆状结构,其轴线竖直,套筒21固定在安装板12的上表面。套杆22为圆杆状结构,其轴线与套筒21的轴线重合,套杆22滑动设置在套筒21内。
34.套筒21的内壁上开设有滑槽32,滑槽32远离套筒21轴线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滑动槽33,且套杆2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滑动槽33相互连通的环形槽34,限位组件4设置在伸缩杆2上,用于限制伸缩杆2的高度,限位组件4包括滑板41、第一限位块42、第二限位块43、滑杆
44以及环形板45。滑板41为长方形板状结构,滑板41滑动设置在滑槽32内。第一限位块42为长方形块状结构,第一限位块42设有多个并等间距分布在滑板41靠近套筒21轴线的侧壁上,且第一限位块42靠近套筒21轴线的侧壁与其底面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46。第二限位块43为长方形块状结构,第二限位块43固定在套杆22的外壁上,且第二限位块43远离套筒21轴线的侧壁与其上表面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二倾斜面47。滑杆44为长方形杆状结构,滑杆44固定在滑板41远离套筒21轴线的侧壁上。环形板45为内壁呈椭圆形的板状结构,其轴线与套筒21的轴线重合,环形板45转动设置在环形槽34内。
35.当工作人员需向上移动监测箱31时,工作人员只需向上推动套杆22,即可使监测箱31跟随套杆22上移。当工作人员需向下移动监测箱31时,工作人员需转动环形板45,从而使环形板45的内壁与滑杆44相互分离,此时,工作人员只需上移套杆22,即可使第二倾斜面47抵紧第一倾斜面46,从而使滑板41向远离套杆22的方向移动,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向下移动套杆22,即可使监测箱31移动至所需位置。进一步的,工作人员只需再次转动环形板45,即可使第一限位块42复位,并对第二限位块43进行支撑。
36.第一弹簧5的一端固定在滑板41远离套筒21轴线的侧壁上,第一弹簧5的另一端固定在滑槽32远离套筒21轴线的侧壁上。当工作人员转动环形板45时,环形板45的内壁与滑杆44相互分离,此时滑板41在第一弹簧5的作用下向远离套杆22的方向移动,无需工作人员向上移动套杆22,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37.套筒2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套筒21内壁相互连通的连通槽51,连通槽51的内壁上开设有安装槽52,调节组件6设置在套筒21上,用于降低工作人员调节套杆22高度的难度,调节组件6包括l形杆61与限位杆62。l形杆61为横截面呈l形的杆状结构,l形杆61滑动设置在连通槽51内,且l形杆61竖直部的上表面与套杆22的底面相互固定。限位杆62为长方形杆状结构,限位杆62滑动设置在安装槽52内,且限位杆62与l形杆61相互固定。
38.当工作人员需上下移动套杆22时,工作人员只需上下滑动l形杆61的水平部即可,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39.第二弹簧7的一端固定在l形杆61水平部的上表面,且第二弹簧7的另一端固定在连通槽51的内顶壁上。第二弹簧7始终对l形杆61的水平部施加向上的作用力,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向上滑动l形杆61时所需的拉力,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40.为了降低杂质进入连通槽51的概率,并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l形杆61水平部的上表面与底面上均设置有用于封闭连通槽51的弹力带8。
41.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为:
42.当工作人员需调整监测箱31的高度时,工作人员需关闭限位组件4,并上下拉升或压缩伸缩杆2的长度,即可使监测箱31跟随套杆22上下移动,进一步的,当工作人员将监测箱31移动至合适的位置后,工作人员只需重新开启限位组件4,即可使第一限位块42对监测箱31进行支撑,从而使监测箱31保持稳定。在此过程中,监测箱31的朝向始终保持一致,无需工作人员手动调节整个监测装置的方向,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4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