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管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96411发布日期:2022-11-08 21:3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顶管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顶管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顶管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顶管施工是一种地下管道施工方法,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顶管施工技术优点在于不影响周围环境或影响较小,施工场地小,噪音小,而且能够深入地下作业。
3.顶管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将一节管道顶入后,再继续顶入第二节管道,管道的连接处采用两个相互配合的金属环套设在一起,来限制管道的径向偏移,管道预埋完成后,对管道的外部进行注浆。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预埋管道的过程中,相邻管道在轴向上易松脱,注浆时,混凝土易进入管道内,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相邻管道在轴向上松脱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顶管连接结构,本技术在使用时,施工时,将第二管体推向第一管体,卡接部进入容纳部中,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连接在一起,同时在轴向与径向上对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进行限位,连接稳固,不易松脱。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管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顶管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体以及连接于第一管体端部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靠近第二管体的一端设有卡接部,所述第二管体靠近第一管体的一端设有与卡接部相适配的容纳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时,将第二管体推向第一管体,在推力作用下,卡接部进入容纳部中,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连接在一起,同时在轴向与径向上对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进行限位,连接稳固,不易松脱。
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卡接部包括环设于第一管体端部的多个弹性杆,所述弹性杆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靠近第二管体的一侧设有斜面。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管体朝第一管体滑动时,卡块上的斜面抵接于第二管体端部,弹性杆产生形变,随着第二管体的滑动,卡块进入容纳部中,弹性杆复位,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连接在一起,操作便捷,固定牢固。
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容纳部包括环设于第二管体内壁上靠近端部处的多个限位槽,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上环设有多个卡槽,所述卡槽与限位槽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相连通。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管体朝第一管体滑动时,卡块上的斜面抵接于第二管体端部,弹性杆产生形变,随着第二管体的滑动,卡块抵接于限位槽的内壁上并沿限位槽的内壁滑动,直至卡块进入卡槽中,弹性杆复位并进入限位槽中,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连接
在一起,操作便捷,固定牢固。
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上设有耐摩层。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时,卡块会抵接于限位槽的内壁上并沿限位槽的内壁滑动,通过耐摩层的设置,降低了第二管体破损的可能性,确保了第二管体的完整性。
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卡槽的内壁上设有弹性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进入卡槽后,弹性层受挤压而变形,从而使卡块紧密的抵接于卡槽的内壁上,固定更加牢固。
1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限位槽靠近第一管体的一端呈喇叭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管体朝第一管体滑动时,卡块抵接于限位槽开口处的侧壁上滑动,在卡块的作用下,第二管体随之转动,直至卡块的中线与限位槽的中线对齐,省去了将卡块与限位槽对齐的步骤,操作更加便捷。
1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管体靠近第二管体的一端设有第一阶梯部,所述第二管体靠近第一管体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阶梯部相适配的第二阶梯部。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连接在一起时,第一阶梯部与第二阶梯部相互配合,一方面,进一步对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在径向上进行定位,固定更加牢固,另一方面,增大了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连接处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密封性。
2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阶梯部上贴设有凸形橡胶条,所述第二阶梯部上贴设有与凸形橡胶条相适配的凹形橡胶条。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抵紧在一起时,凸形橡胶条与凹形橡胶条受挤压而变形,从而紧密的贴合在一起,提高了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连接处的密封性,降低了注浆过程中混凝土渗入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内的可能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抵紧在一起时,卡块进入卡槽中,弹性杆进入限位槽中,同时对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在径向与轴向上进行限位,固定牢固,不易松脱。
25.2、限位槽靠近第一管体的一端设置为喇叭状,推动第二管体朝第一管体滑动时,卡块抵接于限位槽的侧壁上滑动并带动第二管体转动,卡块自动与限位槽的中心对齐,省去了转动第二管体使卡块与限位槽对齐的步骤,操作便捷,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第一管体;11、第一阶梯部;12、第二阶梯部;13、凸形橡胶条;14、凹形橡胶条;2、第二管体;3、卡接部;31、弹性杆;32、卡块;33、斜面;4、容纳部;41、限位槽;42、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实施例:一种顶管连接结构,参照图1,包括:第一管体1以及连接于第一管体1端部的第二管体2,第一管体1靠近第二管体2的一端设有卡接部3,第二管体2靠近第一管体1
的一端设有与卡接部3相适配的容纳部4。
31.施工时,推动第二管体2朝第一管体1方向滑动,卡接部3进入容纳部4中,第一管体1与第二管体2连接在一起,同时对第一管体1与第二管体2在径向与轴向上进行定位,固定牢固,不易松脱。
32.其中,卡接部3包括浇筑于第一管体1端部的多个弹性杆31,弹性杆31的数量可以是8个,弹性杆31远离第一管体1的一端连接有卡块32,卡块32与弹性杆31一体成型,弹性杆31与卡块32的材质为弹簧钢,卡块32靠近第二管体2的一侧设有斜面33。
33.其中,容纳部4包括环设于第二管体2内壁上靠近端部处的多个限位槽41,限位槽41与弹性杆31相适配,限位槽41的数量可以是8个,第二管体2的内壁上环设有多个与限位槽41相对应的卡槽42,卡槽42与卡块32相适配,卡槽42与限位槽41远离第一管体1的一端相连通。
34.施工时,首先将卡块32与限位槽41对齐,然后推动第二管体2朝第一管体1方向滑动,卡块32上的斜面33抵接于第二管体2的端部,随着第二管体2的滑动,弹性杆31产生形变,卡块32抵接于限位槽41的内壁上并沿内壁滑动,为了避免卡块32将第二管体2的内壁刮坏,本实施例中,限位槽41的内壁上贴设有耐摩层,耐摩层为钢片。
35.随后,继续推动第二管体2滑动,直至卡块32进入卡槽42中,此时,弹性杆31复位,弹性杆31进入限位槽41中,第一管体1与第二管体2被固定在一起,操作便捷,固定牢固。
36.需要说明的是,卡槽42的内壁上设有弹性层,弹性层为橡胶垫,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卡块32进入卡槽42后,弹性层受挤压而变形,从而使卡块32紧密的抵接于卡槽42的内壁上,降低了卡块32从卡槽42内脱出的可能性,固定更加牢固。
37.将卡块32与限位槽41对齐时,需要对第二管体2进行转动,费时费力,因此,本实施例中,限位槽41靠近第一管体1的一端呈喇叭状,推动第二管体2朝第一管体1方向滑动时,卡块32抵接于限位槽41开口处的侧壁上并沿侧壁滑动,在卡块32的作用下,第二管体2转动,直至卡块32的中线与限位槽41的中线对齐,省去了转动第二管体2的步骤,省时省力。
38.为了提升第一管体1与第二管体2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靠近第二管体2的一端设有第一阶梯部11,第二管体2靠近第一管体1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阶梯部11相适配的第二阶梯部12,此外,第一阶梯部11上贴设有凸形橡胶条13,第二阶梯部12上贴设有与凸形橡胶条13相适配的凹形橡胶条14。
39.第一管体1与第二管体2相抵紧时,第一阶梯部11与第二阶梯部12配合在一起,凸形橡胶条13与凹形橡胶条14受挤压而变形,紧密的贴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了第一管体1与第二管体2内部的密封性。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顶管连接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施工时,推动第二管体2朝第一管体1方向滑动,卡块32上的斜面33抵接于第二管体2的端部并沿端部滑动,弹性杆31变形,继续推动第二管体2,卡块32进入限位槽41中,随着第二管体2的滑动,卡块32抵接于限位槽41开口处的侧壁上并沿侧壁滑动,在卡块32的作用下,第二管体2转动,直至卡块32的中线与限位槽41的中线对齐。
41.继续推动第二管体2,直至卡块32进入卡槽42中,弹性层受挤压而变形,此时,弹性杆31复位,弹性杆31进入限位槽41中,第一管体1与第二管体2抵紧在一起,第一阶梯部11与第二阶梯部12配合在一起,凸形橡胶条13与凹形橡胶条14受挤压而变形。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