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锯床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轴套自动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2.带锯床是一种用于锯切各种材料的机床,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分为立式和卧式;半自动、全自动和数控等,其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设备,数控带锯床的构成部件中包含多个轴套,用于带锯床上各个立柱、主轴等的移动,还包括数控系统用于控制带锯床的各个部件,在带锯床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一一对各个轴套进行润滑维护,防止轴套因润滑不足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导致加工精度降低,加剧立柱和主轴的磨损,以及轴套自身过度磨损等,这种润滑维护工作量大,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工作效率低,由此有必要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对轴套进行润滑维护的多轴套自动润滑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轴套自动润滑装置,包括:
5.油箱,所述油箱上设置有进油口和若干出油孔;
6.油泵;
7.若干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上设置有支油管;
8.若干轴套,所述轴套上设置有注油针;
9.其中,所述油泵通过进油口与油箱连通用于向油箱输送润滑油,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油箱出油,所述支油管与注油针连通用于向轴套内添加润滑油。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套还包括:
11.轴套主体,所述轴套主体中设置有储油槽;
12.油道,所述油道设置在轴套主体中;
13.其中,所述油道用于连接注油针和储油槽。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
15.第一拓展油槽,所述第一拓展油槽设置在储油槽的左侧;
16.第二拓展油槽,所述第二拓展油槽设置在储油槽的右侧;
17.其中,所述第一拓展油槽和第二拓展油槽均设置在轴套主体的内壁上且均呈环形波纹状。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
19.泄压孔,所述泄压孔设置在油箱上;
20.溢流阀,所述溢流阀上设置在泄压孔上;
21.回油管,所述回油管设置在溢流阀上;
22.其中,所述溢流阀用于油箱泄压,所述回油管用于回收溢流阀上溢出的润滑油。
2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所述油泵与进油口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连接管中设置有过滤网。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5.1.若干电磁阀分别与油箱上的若干出油孔相互对应,通过带锯床的数控系统控制若干电磁阀的启闭从而自动对多个轴套进行润滑维护,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6.2.通过储油槽、第一拓展油槽和第二拓展油槽的设置,使得润滑油的分布更加均匀,并且能够储存一定量的润滑油,提高了有效润滑时间;
27.3.通过溢流阀的设置,能够及时将油箱中多余的润滑油排出,防止油箱中出现油压过大的现象,有效保护自动润滑装置,提高了润滑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轴套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油道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油箱机构示意图。
33.图中:1、油箱;100、进油口;101、出油孔;102、泄压孔;2、油泵;3、电磁阀;4、支油管;5、轴套;50、轴套主体;51、储油槽;52、油道;6、注油针;7、第一拓展油槽;8、第二拓展油槽;9、溢流阀;10、回油管;11、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实施例1:
36.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轴套自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1,油箱1上设置有进油口100和若干出油孔101;油泵2;若干电磁阀3,电磁阀3上设置有支油管4;若干轴套5,轴套5上设置有注油针6;
37.其中,油泵2通过进油口100与油箱1连通用于向油箱1输送润滑油,电磁阀3用于控制油箱1出油,支油管4与注油针6连通用于向轴套5内添加润滑油。
38.而且,油箱安装在带锯床上,进油口设置在油箱的右端,油泵上设置有进油管和出油管,进油管与润滑油源连接,出油管与油箱上的进油口连接,若干电磁阀与若干出油孔一一对应,电磁阀的进油端与出油孔连接,电磁阀的出油端通过支油管与轴套的注油针连接,支油管与注油针之间可通过油管连接,注油针与轴套内部连通,若干电磁阀和油泵通过带
锯床的数控系统控制。
39.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一种多轴套自动润滑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可通过带锯床的数控系统控制若干电磁阀的启闭,在电磁阀开启后,油泵向油箱中提供油压,润滑油由出油孔进入电磁阀并通过支油管移动至注油针,注油针能够将润滑油充分注入轴套的内部,从而对轴套进行润滑,并且工作人员能够根据需要单独开启对应轴套的电磁阀,也可同时开启多个轴套各自对应的电磁阀,或者同时开启所有的电磁阀,方便了对带锯床上多个轴套进行润滑维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能够自动对带锯床的多个轴套进行润滑维护,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40.实施例2:
41.本实施例中,除了包括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特征,进一步的轴套5还包括:轴套主体50,轴套主体50中设置有储油槽51;油道52,油道52设置在轴套主体50中;
42.其中,油道52用于连接注油针6和储油槽51。
43.而且,油道设置有两个出油口,两个出油口对称设置在储油槽的两侧,注油针的出油端与油道连接,储油槽呈环形凹槽状设置在轴套本体的内壁上且储油槽与轴套本体同轴设置。
44.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一种多轴套自动润滑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润滑油通过注油针输送至油道中,并通过油道的两个储油口分别由储油槽的两侧进入储油槽中,将润滑油均匀的注入储油槽中,随着轴套的移动润滑油均匀分布在轴套内,并且储油槽能够存储一定量的润滑油,从而降低润滑油的补充频率,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强度。
45.实施例3:
46.本实施例中,除了包括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特征,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拓展油槽7,第一拓展油槽7设置在储油槽51的左侧;第二拓展油槽8,第二拓展油槽8设置在储油槽51的右侧;
47.其中,第一拓展油槽7和第二拓展油槽8均设置在轴套主体50的内壁上且均呈环形波纹状。
48.而且,第一拓展油槽和第二拓展油槽对称设置在储油槽的左右两侧,第一拓展油槽和第二拓展油槽的宽度小于储油槽宽度。
49.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一种多轴套自动润滑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呈环形波纹状的第一拓展油槽和第二拓展油槽能够进一步带动润滑油延展,使其均匀分布在轴套中,并且能够进一步的存储润滑油,降低了润滑油的补充频率。
50.实施例4:
51.本实施例中,除了包括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特征,进一步的还包括:泄压孔102,泄压孔102设置在油箱1上;溢流阀9,溢流阀9上设置在泄压孔102上;回油管10,回油管10设置在溢流阀9上;
52.其中,溢流阀9用于油箱1泄压,回油管10用于回收溢流阀9上溢出的润滑油。
53.而且,泄压孔设置在油箱的左端,溢流阀的进油端与泄压孔连接,回油管与溢流阀的出油端连接,回油管的出油端与润滑油源连接。
54.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一种多轴套自动润滑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当油箱中油压过大时,溢流阀开启,多余的润滑油通过泄压孔排出到溢流阀,并经过溢流阀进入到回
流管中,多余的润滑油通过回流管回到润滑油源中,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防止油箱中出现油压过大的现象,减少了电磁阀因高压而出现损坏的现象,提高了自动润滑装置的使用寿命。
55.实施例5:
56.本实施例中,除了包括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特征,进一步的油泵2与进油口100通过连接管11连通,连接管11中设置有过滤网。
57.而且,过滤网由磁性材料构成,连接管的两端与油泵的出油管和进油口螺纹密封连接。
58.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一种多轴套自动润滑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连接管中的过滤网能够对润滑油进行过滤,提高了润滑油的品质,从而提高了对轴套的润滑效果,并且连接管安装拆卸方便,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维护,提高了工作效率。
5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2.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