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放散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以及联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2.在精炼用氩气管网中,某些工况下,精炼用氩气的用量波动,突然减少时,自动调节阀的响应时间会出现延迟,从而造成管道压力突然升高到安全阀排放压力,导致安全阀动作,实施放散;由于自动调节阀为了恒压调节模式会一直维持在正常压力下运行,致使安全阀无法回落,始终处于放散状态,导致精炼氩气流量降低,严重影响精炼生产,还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以及联动控制装置,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实时跟踪安全阀动作,并一定程度上提升精炼用氩气管网调节阀的控制效率,保证精炼生产氩气用量,避免资源浪费的技术效果。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包括:连杆、枢转机构、迎风件、到位感应件、到位传感器以及放散管;
5.所述连杆通过所述枢转机构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放散管上;
6.所述迎风件设置在所述连杆的第一端,且所述迎风件设置在所述放散管的管口出风区内;
7.所述到位感应件设置在所述连杆的第二端,所述到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到位感应件的移动轨迹上;
8.其中,所述迎风件上设置的迎风面与所述放散管的气流方向存在夹角。
9.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的偏转方向在竖直方向上。
10.进一步地,所述放散管的管口端面设置成与所述迎风面适配抵靠的斜面。
11.进一步地,所述迎风件为板件。
12.进一步地,所述枢转机构包括:枢转座以及枢转轴;
13.所述枢转座设置在所述放散管上,所述枢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枢转座上,所述连杆连接在所述枢转轴上。
14.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还包括:限位件;
15.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连杆上;
16.其中,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到位感应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放散管两侧。
17.进一步地,所述连杆为两根,所述两根连杆平行连接在所述枢转轴上;
18.所述迎风件和所述到位感应件连接在所述两根连杆之间。
1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包括:u形限位框;
20.所述u形限位框套在所述放散管上,且所述u形限位框的端部口部与所述连杆的第
二端相连。
21.进一步地,所述到位传感器通过可拆卸支架设置在所述放散管上。
22.一种联动控制装置,包括:调节阀、安全阀、plc可编程控制器以及所述的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
23.所述调节阀以及所述安全阀分别与所述plc可编程控制器相连,所述放散管与所述安全阀相连。
24.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25.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以及联动控制装置,在放散管上可转动的设置基于枢转机构的连杆,并在连杆两端设置迎风件和到位感应件,从而能够在放散管放散气流的冲击下,推动所述迎风件以及相连的连杆绕枢转中心偏转,从而带动所述到位感应件在一弧形轨迹上移动,从而可在弧形轨迹上设置到位传感器,监测到位感应件的到位状态,从而能够实时监测放散管的动作状态,用于作为控制放散管网中调节阀的前端控制信号源。并可进一步结合plc可编程控制器和调节阀和安全阀,当到位传感器触发后,plc可编程控制器基于触发信号驱动调节阀动作,调整放散管网流量,促使安全阀回落,停止放散,从而降低管网压力,维持正常用量,避免放散浪费。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的结构主视图;
28.图2为图1中的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1.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2.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技术。
3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以及联动控制装置,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实时跟踪安全阀动作,并一定程度上提升精炼用氩气管网调节阀的控制效率,保证精炼生产氩气用量,避免资源浪费的技术效果。
34.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用于实时监测精炼用氩气管网等具备放散功能的管网中的安全阀的放散阀件的动作状态,作为控制管网中恒压控制的流量调节阀的控制信号源,用于在放散操作后适时调整调节阀的动作模式,降低管网流量和压力,从而促使安全阀回落,结束放散,避免浪费以及保证精炼生产氩气用量。
36.下面具体描述装置结构方案。
37.所述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包括:连杆20、枢转机构30、迎风件40、到位感应件50、到位传感器60以及放散管10。
38.其中,所述连杆20通过所述枢转机构30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放散管10上,从而可在所述放散管10上,绕枢转中心旋转,从而使得其两端能够产生类似跷跷板的联动运动模式。
39.基于上述联动运动模式,所述迎风件40设置在所述连杆20的第一端,且所述迎风件40设置在所述放散管10的管口出风区内,即所述迎风件40设置在所述放散管10的出风区域,从而承受出风气流的冲击,从而在连杆20的牵引下,能够绕枢转轴转偏转,从而促使联动的连杆20的第二端绕枢转中心偏转;相应地,可将所述到位感应件50设置在所述连杆20的第二端,所述到位传感器60设置在所述到位感应件50的移动轨迹上,从而在所述连杆20的第二端联动偏转时,能够造成到位感应件50的位置变换,从而能够实现到位传感器的触发,输出到位触发信号,从而检测到放散管10内输出放散气流,也即间接指示放散阀件,安全阀等的动作。
40.值得说明的是,为了使得迎风件40能够高时效,稳定的响应放散气流的冲击,可在所述迎风件40上设置一迎风面,且迎风面与所述放散管10的气流方向存在夹角,从而气流冲击力在垂直于迎风面上存在分量,能够稳定推动所述迎风件40偏转。
41.另一方面,考虑到检测灵敏度的需求,可将所述迎风件40到所述枢转机构30的距离小于所述到位感应件50到所述枢转机构30的距离,可按照1∶2的比例范围控制。当然,也可以灵活调整具体的设置比例,调整操作需要兼顾放散气流整体驱动力的大小,过小的比值也可能造成无法稳定驱动迎风件40偏转,导致灵敏度降低;可考虑结构重量,规格综合考虑。
4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将所述迎风件40的初始位置设置在所述放散管10的管口正前方;或者,将所述迎风面40全部封挡在管口区域内,使得缝隙处于低水平,一旦放散阀件动作,即可准确响应。
43.为了便于所述连杆20、所述到位感应件50以及所述迎风件40的常态位置能够稳定保持在初始位置,其在动作后能够迅速复位,可将所述连杆20的偏转方向在竖直方向上。
44.具体可将所述迎风件40的偏转方向设置成向下偏转,相应地,所述到位感应件50向上偏转,处于高位,当管网流量和压力降低后,安全阀回落后,在自重的作用下,所述连杆20的第二端下落,并翘起所述连杆20的第一端,相应地,所述迎风件40也跟随复位。
45.为了进一步强化适配状态,所述放散管20的管口端面设置成与所述迎风面适配抵靠的斜面,从而所述迎风面能够稳定适配抵靠在斜面上,缩小缝隙。
4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将所述迎风件40设置为板件,简化结构的同时,降低重量,便于响应放散气流冲击而偏转。
47.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杆20的偏转方向为水平面内,或者其他方向,可通过设置弹性复位件连接在所述连杆20与所述放散管10之间,当放散气流冲击力降低后,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所述连杆20复位。所述弹性复位件可以设置成复位弹簧。
48.进一步地,所述枢转机构30设置成枢转座以及枢转轴的配合组件结构;所述枢转座设置在所述放散管10上,所述枢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枢转座上,所述连杆20连接在所述枢转轴上。
49.具体可将所述枢转座设置在所述放散管10的顶部,所述连杆20的第一端略低于水平面,所述连杆20的第二端略高于水平面,相应地,所述放散管10的管口斜面朝下,所述迎风件40设置在所述斜面下方,从而能够通过所述连杆20和到位感应件50的重力作用结合缸杆原理将所述迎风件40压紧在所述斜面上,改善初始状态的稳定性,优化检测灵敏度。
50.为了限制所述连杆20在放散气流的冲击下无序偏转,所述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还设置有限位件70;所述限位件70设置在所述连杆20上;且,所述限位件70与所述到位感应件50分别设置在所述放散管20两侧,从而在所述连杆20偏转到一定程度时,所述限位件70顶抵在所述放散管10上限制所述连杆20的偏转幅度。当所述连杆20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放散管10上方时,相应地,所述限位件70则设置在所述放散管10的下方。
51.值得说明的是,对于所述连杆20的具体位置可灵活设置,相应的其到位感应件50和所述迎风件40的位置和偏转轨迹都可对应设置,仅需要满足放散气流冲击所述迎风件40和所述到位感应件50联动偏转即可。
5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杆20为两根,所述两根连杆20平行连接在所述枢转轴上;所述迎风件40和所述到位感应件50连接在所述两根连杆20之间,实现结构的对称性布置,保证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53.一般来说,可将所述两根连杆20对称布置在所述放散管10的两侧。
54.为了有效限位,所述限位件可设置成u形限位框;所述u形限位框套在所述放散管10上,且所述u形限位框的端部口部与所述连杆20的第二端相连,从而将所述放散管10套接在内,提升限位可靠性和结果可靠性。
55.为了便于调整位置,所述到位传感器60通过可拆卸支架设置在所述放散管10上,通过调整固定位置实现感应距离调整。
56.本技术实施里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监测装置的用于放散管网的联动控制装置,包括:调节阀、安全阀、plc可编程控制器以及所述的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
57.所述调节阀以及所述安全阀分别与所述plc可编程控制器相连,所述放散管与所述安全阀相连。当所述安全阀动作,放散气流冲出之后,所述监测装置动作,到位传感器60输出触发信号给所述plc可编程控制器,对所述调节阀实施流量控制,控制管网中的流量,
并促使所述安全阀回落。
58.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59.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气体安全阀动作监测装置以及联动控制装置,在放散管上可转动的设置基于枢转机构的连杆,并在连杆两端设置迎风件和到位感应件,从而能够在放散管放散气流的冲击下,推动所述迎风件以及相连的连杆绕枢转中心偏转,从而带动所述到位感应件在一弧形轨迹上移动,从而可在弧形轨迹上设置到位传感器,监测到位感应件的到位状态,从而能够实时监测放散管的动作状态,用于作为控制放散管网中调节阀的前端控制信号源。并可进一步结合plc可编程控制器和调节阀和安全阀,当到位传感器触发后,plc可编程控制器基于触发信号驱动调节阀动作,调整放散管网流量,促使安全阀回落,停止放散,从而降低管网压力,维持正常用量,避免放散浪费。
6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2.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6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结合和组合
65.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
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66.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