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水阀及其水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42223发布日期:2022-12-14 00:35阅读:54来源:国知局
补水阀及其水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补水阀及其水阀。


背景技术:

2.壁挂炉水路组件系统中的内循环水路在长久运行后,内循环水路中的水会逐渐减少,所以需要通过补水阀向内循环水路补充水。
3.现有的壁挂炉补水阀通常安装有自动补水组件,自动补水组件与补水阀主体的连接需要新增额外的管路,连接点安装困难,泄漏风险点较多,密封性能不佳,增加的管路结构和排布复杂,使得维护也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补水阀,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补水阀,包括主体、自动补水组件和手动补水组件,所述自动补水组件和所述手动补水组件分别与所述主体连接;
6.所述主体内开设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内壁开设有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自动补水组件的一端伸入所述主体并能够在所述主体内运动以启/闭所述第一连通口,以使所述进水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或隔断;
7.所述手动补水组件的一端伸入所述主体内并能够在所述主体内运动以启/闭所述第二连通口,以使所述进水通道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或隔断。
8.如此设置,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之间仅通过一个第一连通口或第二连通口就能实现连通,结构简单,减少了管路的设置,降低了泄漏风险;并且自动补水组件和手动补水组件均能够独立使用,当两者的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能够正常工作的另外一个补水组件可以保证补水阀依然能够正常运作。
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通道具有进口,所述自动补水组件设于所述主体远离所述进口的一端,所述第一连通口开设于所述进水通道靠近所述自动补水组件的一端;
10.所述第二连通口开设于所述进水通道的侧壁上。
11.由于自动补水组件占用空间较大,如此设置便于将自动补水组件设于进水通道的一端,并且将手动补水组件和自动补水组件交错设置,避免了两者结构互相干涉,同时也避免自动补水组件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动补水组件包括电磁阀、第一阀芯和第一密封圈,所述电磁阀设于所述主体外与所述第一阀芯连接,并能控制所述第一阀芯沿着所述自动补水组件的轴向运动,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阀芯靠近所述出水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一密封圈能够随着所述第一阀芯的运动封堵所述第一连通口。
13.如此设置,第一密封圈能够通过其弹性形变的能力与第一连通口过盈配合,从而提升密封性能。
1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朝向远离所述出水通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通口开设于所述凸起,所述第一密封圈能够与所述凸起抵接以封堵所述第一连通口。
15.如此设置,凸起能够增加与第一密封圈抵接的压强,提高密封性能。
1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密封圈抵接形成第一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17.所述第一阀芯朝向所述第一腔的一侧设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位于所述第一腔内,并穿设于所述第一密封圈,朝向所述出水通道的方向延伸。
18.如此设置,延伸段能够改变水流流向,避免水流直接冲击在第一阀芯上,从而减少缓冲。
1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段具有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密封槽中,并被所述密封槽固定限位。
20.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一密封圈更加稳固地固定于第一阀芯朝向出水通道的一侧,避免其脱落。
2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手动补水组件包括阀体和第二阀芯,所述阀体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阀体内具有阀腔,所述阀腔与所述第二连通孔及所述出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阀芯设于所述阀腔内,并能沿着所述阀体的轴向运动,所述阀芯靠近所述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能够随着所述阀芯的运动并封堵所述第二连通口。
22.第二密封圈与第一密封圈的作用类似,能够通过其弹性形变的能力与第一连通口过盈配合,从而提升密封性能。
2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手动补水组件包括操作件,所述操作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阀芯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阀体外并与所述阀体活动连接,所述操作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阀体作轴向运动,并带动所述第二阀芯同步移动。
24.如此设置,便于使用者在外部拧动操作件,以打开或关闭手动补水组件。
2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通道位于所述进水管内,所述出水管套设于所述进水管外,所述进水管的外壁与所述出水管的内壁配合形成所述出水通道。
26.如此设置,能够节省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占用的空间。
2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阀,包括如上所述的补水阀。
2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补水阀,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之间仅通过一个第一连通口或第二连通口就能实现连通,结构简单,减少了管路的设置,降低了泄漏风险;并且自动补水组件和手动补水组件均能够独立使用,当两者的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能够正常工作的另外一个补水组件可以保证补水阀依然能够正常运作。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补水阀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补水阀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31.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32.100、补水阀;10、主体;11、进水通道;111、第一连通口;112、第二连通口;113、进
口;12、出水通道;13、凸起;14、第一腔;15、进水管;16、出水管;20、自动补水组件;21、电磁阀;22、第一阀芯;221、延伸段;222、扩张段;23、第一密封圈;30、手动补水组件;31、第二阀芯;32、阀体;33、阀腔;34、第二密封圈;35、操作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8.请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补水阀100,应用于壁挂炉水路组件系统中的进水阀或出水阀中,用于向壁挂炉水路组件中的内循环水路补充水。
39.一种补水阀100,包括主体10、自动补水组件20和手动补水组件30,自动补水组件20和手动补水组件30分别与主体10连接。
40.主体10内开设有进水通道11和出水通道12,进水通道11的内壁开设有第一连通口111和第二连通口112,自动补水组件20的一端伸入主体10内并能够在主体10内运动以启/闭第一连通口111,以使进水通道11通过第一连通口111与出水通道12连通或隔断。
41.手动补水组件30的一端伸入主体10内并能够在主体10内运动以启/闭第二连通口112,从而使进水通道11通过第二连通口112与出水通道12连通或隔断。
42.进水通道11和出水通道12之间仅通过一个第一连通口111或第二连通口112就能实现连通,结构简单,减少了管路的设置,降低了泄漏风险;并且自动补水组件20和手动补水组件30均能够独立使用,当两者的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能够正常工作的另外一个补水
组件可以保证补水阀100依然能够正常运作。
43.进水通道11具有进口113,自动补水组件20设于主体10远离进口113的一端,第一连通口111开设于进水通道11靠近自动补水组件20的一端,并与进水通道11和出水通道12连通,以此实现进口113、第一连通口111以及出水通道12的连通。
44.由于自动补水组件20占用空间较大,如此设置便于将自动补水组件20设于进水通道11的一端,从而防止自动补水组件20影响到补水阀100及水阀其他元件的布设。
45.第二连通口112开设于进水通道11的侧壁上,并与进水通道11和出水通道12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手动补水组件30与主体10连接,并与第二连通口112同轴设置,以便于控制第二连通口112的开启或关闭。如此设置,手动补水组件30和自动补水组件20交错设置,避免两者结构互相干涉。
46.进一步地,主体10包括进水管15和出水管16,进水通道11位于进水管15内,出水管16套设于进水管15外,进水管15的外壁与出水管16的内壁配合形成出水通道12。如此设置,能够节省进水通道11和出水通道12占用的空间。在此种结构下,水流从进水通道11进入补水阀100,经过第一连通口111或第二连通口112后反向流动,从出水通道12流出补水阀100。
47.进水管15的一端相对于出水管16突出设置,使得进水管15能够跟进水阀或出水阀的其他部件连接。
48.自动补水组件20包括电磁阀21、第一阀芯22和第一密封圈23,第一阀芯22位于自动补水组件20中,电磁阀21设于主体10外,并位于第一阀芯22远离出水通道12的一侧,电磁阀21与第一阀芯22连接,并能控制第一阀芯22沿着自动补水组件20的轴向运动。电磁阀21通电后会产生磁场,通过磁场的吸引力控制第一阀芯22的轴向运动。第一密封圈23设于第一阀芯22靠近出水通道12的一端,第一密封圈23能够随着第一阀芯22的运动封堵第一连通口111。
49.第一密封圈23能够通过其弹性形变的能力与第一连通口111过盈配合,从而提升密封性能。
50.进一步地,主体10上设有凸起13,凸起13朝向远离出水通道12的方向延伸,第一连通口111开设于凸起13,第一密封圈23能够与凸起13抵接以封堵第一连通口111。凸起13能够增加与第一密封圈23抵接的压强,提高密封性能。
51.凸起13为空心圆柱形状,能够与第一密封圈23形成周向抵接,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
52.凸起13与第一密封圈23抵接形成第一腔14,第一腔14与第一连通口111和出水通道12连通;第一阀芯22朝向第一腔14的一侧设有延伸段221,延伸段221位于第一腔14内,并穿设于第一密封圈23,朝向出水通道12的方向延伸。如此设置,延伸段221能够改变水流流向,避免水流直接冲击在第一阀芯22上,从而减少缓冲。
53.具体地,延伸段221具有密封槽(图未示),密封槽位于延伸段221远离出水通道12的一端,第一密封圈23设于密封槽中,并被密封槽固定限位。
54.延伸段221远离出水通道12的一端具有扩张段222,扩张段222的直径大于第一密封圈23的内径,扩张段222远离出水通道12的一侧抵接于第一密封圈23远离第一阀芯22的一侧,以限位第一密封圈23。
55.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一密封圈23更加稳固地固定于第一阀芯22朝向出水通道12的
一侧,避免其脱落。
56.在本实施例中,扩张段222的外径沿着远离出水通道12的方向逐渐增大,在与第一密封圈23的接触位置达到最大,从而在节省耗材的情况下保证限位效果。同时,逐渐增大的内径使得扩张段222的外侧形状更有助于缓解水流冲击。
57.手动补水组件30包括阀体32和第二阀芯31,阀体32与主体10连接,阀体32内具有阀腔33,阀腔33与第二连通口112和出水通道12连通,第二阀芯31设于阀腔33内,并能沿着阀体32的轴向运动,阀芯靠近主体10的一端设有第二密封圈34,第二密封圈34能够随着第二阀芯31的运动并封堵第二连通口112。
58.第二密封圈34与第一密封圈23的作用类似,能够通过其弹性形变的能力与第一连通口111过盈配合,从而提升密封性能。
59.手动补水组件30还包括操作件35,操作件35的一端与第二阀芯31连接,另一端伸出阀体32外并与阀体32活动连接,操作件35能够相对于阀体32作轴向运动,并带动第二阀芯31同步移动。操作件35伸出阀体32外便于使用者在外部拧动操作件35,以打开或关闭手动补水组件30。
60.具体地,操作件35与阀体32螺纹连接,操作件35旋转后会沿着阀体32的轴向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操作件35与阀体32也可以采用导轨配合等配合方式。
6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阀,包括如上所述的补水阀100。
6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补水阀100工作过程为,在自动补水组件20工作的情况下,水流首先从进水管15内的进水通道11流入,当第一阀芯22没有封堵住第一连通口111时,水流通过第一连通口111流入第一腔14,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转向,然后通过出水通道12流出补水阀100;当手动补水组件30工作时,使用者能够通过拧动操作件35,带动第二阀芯31朝向远离第二连通口112的方向移动,第二连通口112随之打开,水流从进水管15道进入,通过第二连通口112后流入手动补水组件30中的阀腔33,然后从出水通道12流出补水阀100。
6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补水阀100,进水通道11和出水通道12之间仅通过一个第一连通口111或第二连通口112就能实现连通,结构简单,减少了管路的设置,降低了泄漏风险;并且自动补水组件20和手动补水组件30均能够独立使用,当两者的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能够正常工作的另外一个补水组件可以保证补水阀100依然能够正常运作。
6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