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平衡阀芯压力的球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9166发布日期:2023-02-21 18:12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平衡阀芯压力的球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球阀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平衡阀芯压力的球阀。


背景技术:

2.球阀是由阀杆带动,并绕球阀轴线作旋转运动的阀门,球阀内的阀芯可对球阀内部流体进行控制与调节,球阀内部阀芯在球阀内会长时间受到水流压力的冲击,球阀内部阀芯同一部位很容易经过液体长时间冲击导致损坏,现有技术公开号cn201320766319.6专利文献提供了新型超低温固定球阀,该超低温固定球阀,将浮动式设计球体改为固定式结构,同时将所有密封形式改用弹簧蓄能密封圈密封,保证了阀门的密封可靠性,延长了阀门的使用寿命,该阀门启闭扭矩稳定,在一定温度下其操作扭矩波动很小,便于实现自动化,但现有技术cn201320766319.6专利中,不便于平衡调节球阀内阀芯受到的压力,球阀内阀芯需要人工对其控制转动,球阀内阀芯很容易在液体高频强大冲击力导致损坏,球阀内部阀芯的使用寿命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平衡阀芯压力的球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不便于平衡调节球阀内阀芯受到的压力,球阀内阀芯需要人工对其控制转动,球阀内阀芯很容易在液体高频强大冲击力导致损坏,球阀内部阀芯的使用寿命较低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平衡阀芯压力的球阀,包括主体机构、压力平衡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压力平衡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上端,所述固定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下端,所述主体机构包括球阀本体、进水管、进水口和阀芯本体,所述进水管固定安装在球阀本体的左端,所述进水口固定设置在进水管的中部,所述阀芯本体活动安装在球阀本体内部的中部,所述压力平衡机构包括防护板一、防护板二、平衡电机、转动板一、固定板、传动杆、转轴、转动板二、调节板一、调节板二、压力传感器、限位弹簧和防水薄膜,所述防护板一固定安装在球阀本体上端的中部,所述防护板二固定安装在防护板一上端的中部,所述平衡电机固定安装在防护板一的上端,所述平衡电机位于防护板二的中部,所述平衡电机的传动端延伸至防护板一的内部,所述转动板一固定安装在平衡电机的传动端。
7.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在转动板一的下端,所述传动杆固定安装在固定板的下端,所述转轴活动安装在球阀本体的上端,所述传动杆的下端延伸至球阀本体的内部,可平衡调节球阀内阀芯受到的压力。
8.优选的,所述转轴固定安装在传动杆的外端,所述转动板二固定安装在传动杆的下端,所述调节板一固定安装在转动板二的下端,避免球阀内阀芯长时间持续受到压力导致阀芯损坏。
9.优选的,所述调节板一与球阀本体的内端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板一的下端固定连接阀芯本体的上端,增加球阀内部阀芯的使用寿命。
10.优选的,所述调节板二固定安装在阀芯本体的下端,所述调节板二与球阀本体的内端滑动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固定安装在球阀本体内部的上下两端,使球阀更加自动化,增加球阀使用的实用性。
11.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进水管中部,所述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平衡电机,所述限位弹簧固定安装在压力传感器的外端,所述防水薄膜固定安装在限位弹簧的外端,所述防水薄膜固定连接球阀本体,压力传感器可对球阀内部水流压力进行监测,当监测水压过大时自动对球阀内阀芯位置调整,有效避免水压持续对阀芯同一位置进行冲击。
12.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杆、安装板和安装孔,所述固定杆固定安装在球阀本体的下端,可使球阀便于固定在地面,避免球阀在使用途中因强大水压导致球阀晃动。
13.优选的,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固定杆的下端,所述安装孔固定设置在安装板的中部,增加球阀使用的稳定性。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该自动平衡阀芯压力的球阀,通过安装压力平衡机构,可平衡调节球阀内阀芯受到的压力,避免球阀内阀芯长时间持续受到压力导致阀芯损坏,增加球阀内部阀芯的使用寿命;
16.2、该自动平衡阀芯压力的球阀,通过安装固定机构,可使球阀便于固定在地面,避免球阀在使用途中因强大水压导致球阀晃动,增加球阀使用的稳定性;
17.3、该自动平衡阀芯压力的球阀,通过安装压力传感器可对球阀内部水流压力进行监测,当监测水压过大时自动对球阀内阀芯位置调整,有效避免水压持续对阀芯同一位置进行冲击,避免球阀内阀芯受到长时间冲击导致损坏。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压力平衡机构局部细节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压力平衡机构局部细节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主体机构;101、球阀本体;102、进水管;103、进水口;104、阀芯本体;2、压力平衡机构;201、防护板一;202、防护板二;203、平衡电机;204、转动板一;205、固定板;206、传动杆;207、转轴;208、转动板二;209、调节板一;210、调节板二;211、压力传感器;212、限位弹簧;213、防水薄膜;3、固定机构;301、固定杆;302、安装板;303、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平衡阀芯压力的球阀,包括主体机构1、压力平衡机构2和固定机构3,压力平衡机构2位于主体机构1的上端,固定机构3位于主体机构1的下端,主体机构1包括球阀本体101、进水管102、进水口103和阀芯本体104,进水管102固定安装在球阀本体101的左端,进水口103固定设置在进水管102的中部,阀芯本体104活动安装在球阀本体101内部的中部,压力平衡机构2包括防护板一201、防护板二202、平衡电机203、转动板一204、固定板205、传动杆206、转轴207、转动板二208、调节板一209、调节板二210、压力传感器211、限位弹簧212和防水薄膜213,防护板一201固定安装在球阀本体101上端的中部,防护板二202固定安装在防护板一201上端的中部,平衡电机203固定安装在防护板一201的上端,平衡电机203位于防护板二202的中部,平衡电机203的传动端延伸至防护板一201的内部,转动板一204固定安装在平衡电机203的传动端。
27.固定板205固定安装在转动板一204的下端,传动杆206固定安装在固定板205的下端,转轴207活动安装在球阀本体101的上端,传动杆206的下端延伸至球阀本体101的内部,转轴207固定安装在传动杆206的外端,转动板二208固定安装在传动杆206的下端,调节板一209固定安装在转动板二208的下端,调节板一209与球阀本体101的内端滑动连接,调节板一209的下端固定连接阀芯本体104的上端,调节板二210固定安装在阀芯本体104的下端,调节板二210与球阀本体101的内端滑动连接,压力传感器211固定安装在球阀本体101内部的上下两端,压力传感器211位于进水管102中部,压力传感器211电性连接平衡电机203,限位弹簧212固定安装在压力传感器211的外端,防水薄膜213固定安装在限位弹簧212的外端,防水薄膜213固定连接球阀本体101,液体通过进水管102进入进水口103内,液体在进水口103内与防水薄膜213接触,如液体冲击力过大,液体再与防水薄膜213接触时会使限位弹簧212发生形状变化,限位弹簧212形变会对压力传感器211造成压力,如压力传感器211感知的压力过大,压力传感器211会对平衡电机203发出启动命令,平衡电机203的传动端带动转动板一204旋转,转动板一204带动固定板205旋转,固定板205带动传动杆206,传动杆206带动转动板二208,转动板二208带动调节板一209,调节板一209带动阀芯本体104在球阀本体101内调节位置,调节板一209与调节板二210跟随阀芯本体104转动并对液体进行限位,避免液体冲击力始终冲击阀芯本体104一处。
28.固定机构3包括固定杆301、安装板302和安装孔303,固定杆301固定安装在球阀本体101的下端,安装板302固定安装在固定杆301的下端,安装孔303固定设置在安装板302的中部,可通过安装板302上的安装孔303与地面固定使球阀本体101放置更加稳定。
29.工作原理:首先在使用时,使用人员可通过安装板302上的安装孔303与地面固定使球阀本体101放置更加稳定,液体通过进水管102进入进水口103内,液体在进水口103内与防水薄膜213接触,如液体冲击力过大,液体再与防水薄膜213接触时会使限位弹簧212发生形状变化,限位弹簧212形变会对压力传感器211造成压力,如压力传感器211感知的压力过大,压力传感器211会对平衡电机203发出启动命令,平衡电机203的传动端带动转动板一204旋转,转动板一204带动固定板205旋转,固定板205带动传动杆206,传动杆206带动转动板二208,转动板二208带动调节板一209,调节板一209带动阀芯本体104在球阀本体101内调节位置,调节板一209与调节板二210跟随阀芯本体104转动并对液体进行限位,避免液体冲击力始终冲击阀芯本体104一处。
30.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