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设备和具有切换设备的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13445发布日期:2022-11-16 06:47阅读:41来源:国知局
切换设备和具有切换设备的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切换设备和具有切换设备的减速器。


背景技术:

2.普遍已知的是,在减速器中,带齿部件彼此啮合,从而可传导从带齿部件中的第一带齿部件到带齿部件中的第二带齿部件的转矩流。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进一种具有精确的切换行为的减速器。
4.根据本实用新型,该目的通过根据下述特征的切换设备来实现,并且通过根据下述特征的减速器来实现。
5.在切换设备方面本实用新型的重要特征是,切换设备具有齿轮并且具有带内齿部的齿圈,该齿轮可转动支承地布置在轴上,
6.其中,齿轮具有工作齿部和带动齿部,
7.其中,外齿部、特别是带齿部件的外齿部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轴连接,
8.其中,齿圈布置成能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特别是能平行于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移动。
9.在此优点是,能够实现对减速器的转矩流的精确控制。因为转矩流能与轴向位置相关地被传导或不能被传导。
10.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齿圈的第一轴向位置中,齿圈的内齿部与带齿部件的外齿部啮合,并且与齿轮的带动齿部啮合,
11.在齿圈的第二位置中、特别是在与第一位置间隔开的第二位置中,内齿部与齿轮的带动齿部啮合,其中,内齿部在轴向方向上与带齿部件的外齿部间隔开,特别是不与带齿部件的外齿部啮合,
12.特别是其中,第一位置是第一切换位置,第二位置是第二切换位置。在此优点是,根据齿圈的位置,转矩能被传导或不能被传导。
13.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内齿部与带动齿部和工作齿部同轴。在此优点是,内齿部不仅可套装到带动齿部上而且可套装到工作齿部上。
14.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轴承的内圈被套装到轴上,轴承的外圈被接纳在齿轮中,
15.特别是其中,轴承被设计为滚动轴承,特别是其中,轴承具有内圈和外圈以及布置在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滚动体。在此优点是,齿轮可转动地支承在轴上。因此,齿轮的转动轴线与轴的转动轴线同轴。然而,借助于轴承,齿轮不是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轴连接,而是为此可相应地使用齿圈,特别是与其轴向位置相关地使用齿圈。齿轮具有至少两个齿部、特别是带动齿部和工作齿部,其与减速器的另一带齿部件啮合。而带动齿部用于建立不能相对转动的连接,其方式是,将齿圈轴向定位成,使得其内齿部既与带动齿部啮合也与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轴连接的齿部啮合。优选地,最后提到的齿部设置在空心的带齿部件
上,该空心的带齿部件可借助于键连接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轴连接。
16.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带动齿部与工作齿部沿径向间隔开,
17.特别是其中,工作齿部与带动齿部同轴,
18.特别是其中,带动齿部布置在比工作齿部小的径向距离处。在此优点是,带动齿部可以具有与工作齿部不同的径向距离。因此,如果带动齿部相应地沿轴向延伸得较长,则例如可以传递与工作齿部相同的转矩。但相反地,当带动齿部布置在工作齿部的径向外部并且相应地沿轴向设计得较短时,也可以传递相同的转矩。
19.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工作齿部与带动齿部沿轴向彼此间隔开。在此优点是,转矩传入到带动齿部中与转矩通过工作齿部的传出沿轴向间隔开地发生。
20.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带动齿部被设计为外齿部,和/或工作齿部被设计为外齿部。在此优点是,能够实现简单的制造,特别是以渐开线齿部的方式制造。
21.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带动齿部被设计为渐开线齿部。在此优点是,可以借助于磨齿加工方法实施简单的制造。
22.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工作齿部构造为渐开线齿部。在此优点是,可以借助于磨齿加工方法实施简单的制造。
23.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齿圈具有环形槽,
24.特别是其中,环形槽布置在齿圈的外周部上。在此优点是,环形槽不中断地在齿圈的径向外周部上环绕并且因此作用板始终具有用于啮合的空间区域。
25.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作用板伸入到环形槽中并且能在轴向方向上运动,特别是能通过能手动操纵的丝杠传动机构运动。在此优点是,能够实现简单的耦合,但是该耦合也允许用于齿圈的转动间隙。
26.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作用板在轴向两侧具有摩擦块,借助于该摩擦块,作用板分别贴靠在环形槽的壁上,
27.特别是其中,摩擦块分别形成为空心柱形和/或孔盘,并且通过旋入到作用板中的螺钉保持压向作用板,其方式是,螺钉的螺钉头在相应的摩擦块的背离作用板的一侧上压到摩擦块上。优选地,螺钉在周向方向上彼此均匀地间隔开。在此优点是,在齿圈和作用板之间的相对运动、特别是转动运动被衰减,且减小或防止了噪声排放。
28.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丝杠传动机构具有旋入到丝杠螺母中的丝杠,
29.其中,手轮与该丝杠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此优点是,能够实现手动操纵并且可以简单且成本低廉地制造。
30.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丝杠借助于轴承可转动地支承,
31.其中,轴承的内圈被套装到丝杠上,
32.其中,轴承的外圈被接纳在与作用板连接的杆中或杆上,和/或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杆连接,
33.特别是其中,丝杠螺母与切换设备的壳体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
34.特别是其中,杆在其背离手轮的轴向端部区域上与作用板连接,特别是作用板以丝杠螺母的中轴线为基准沿径向突出。在此优点是,丝杠被支撑并且因此允许在轴向方向上具有大的长度。
35.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轴承的内圈由旋拧到丝杠的螺纹区域上的螺母沿轴向界
定,
36.特别是其中,螺纹区域布置在轴承的在轴向方向上背离丝杠的螺纹区域的一侧上。在此优点是,该轴承是可安全固定的。
37.在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丝杠上布置有锁定装置,特别利用该锁定装置可阻止丝杠的转动运动。在此优点是,在松开锁定后才能够实现手动操纵。因此提高了安全性。
38.在具有切换设备的减速器方面的重要特征是,齿轮的齿部与另一带齿部件的齿部啮合。在此优点是,借助于切换设备可中断、特别是可切换在减速器中的转矩流。
39.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特征组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特别是从目的提出和/或通过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提出的目的,可得到上述特征组合和/或单项上述特征和/或以下要说明的特征和/或附图特征的其他合理的组合可能性。
附图说明
40.现在根据示意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1.在图1中以从第一视向的斜视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换设备。
42.在图2中示出切换设备的部分区域。
43.在图3中以斜视图示出切换设备的手动操纵。
44.在图4中示出通过手动操纵的纵剖面。
45.在图5中从第二视向示出切换设备。
46.在图6中示出在第一切换位置中的切换设备的纵剖面。
47.在图7中放大地示出图6的区域。
48.在图8中示出在第二切换位置中的切换设备的纵剖面。
49.附图标记列表:
[0050]1ꢀꢀ
手轮
[0051]2ꢀꢀ

[0052]3ꢀꢀ
齿轮
[0053]4ꢀꢀ
杆、特别是拉杆
[0054]5ꢀꢀ
导向件、特别是导向杆
[0055]6ꢀꢀ
作用板
[0056]
30 丝杠
[0057]
31 衬套
[0058]
32 锁定装置
[0059]
40 轴承、特别是滚动轴承
[0060]
41 端板
[0061]
42 销
[0062]
43 丝杠螺母
[0063]
44 螺母
[0064]
60 轴承
[0065]
61 带动齿部
[0066]
62 齿圈
[0067]
63 环形槽
[0068]
64 带齿部件
[0069]
65 轴承
[0070]
66 轴承
[0071]
67 工作齿部
[0072]
68 摩擦块
[0073]
70 键
具体实施方式
[0074]
如在附图中所示,切换设备具有两个切换位置,从而使齿轮3选择性地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轴2耦合或不耦合。
[0075]
为此,通过转动手轮1、即通过手动操纵手轮1,使得与手轮1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的丝杠30进行转动运动。
[0076]
手轮1的转动轴线在此与丝杠30的转动轴线同轴。
[0077]
如图4清楚所示,手轮1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丝杠30连接,所述丝杠被旋入到丝杠螺母43中,使得特别是在手轮1转动时,丝杠螺母43相对于丝杠30移位。
[0078]
丝杠螺母43与空心的衬套31连接,特别是固定地连接。
[0079]
丝杠30的在轴向方向上背离手轮1的端部借助于轴承40、特别是滚动轴承可转动地支承在杆4、特别是拉杆中,特别是可转动地支承在杆4的、特别是拉杆的盲孔中。为此,轴承40的外圈被接纳在杆4的盲孔中,并且轴承40的内圈被套装到丝杠30的柱形的突起部上。端板41固定在面向手轮1的端部区域上,特别是固定在杆4的面向手轮1的端侧上,特别是覆盖盲孔的孔边缘。
[0080]
优选地,端板41通过销42固定在杆4上。
[0081]
丝杠30在其背离手轮1的轴向端部区域上具有螺纹,在所述螺纹上旋拧有螺母44,所述螺母界定轴承40的内圈。
[0082]
因此,在拧紧手轮1时,杆4相对于空心的衬套31在轴向方向上运动。
[0083]
杆4在其背离手轮1的轴向端部区域上与沿径向突出的作用板6连接。
[0084]
因此,在操纵手轮1时,作用板6可直线运动。
[0085]
作用板6伸入到环形槽63中,该环形槽伸入到带内齿部的齿圈62的外周部处。特别是环形槽63径向向外敞开。
[0086]
因此,通过使作用板6在轴向方向上运动,齿圈62能够一起在轴向方向上运动。
[0087]
齿圈62的内齿部在切换设备的第一切换位置中布置在这样的轴向位置上,使得内齿部不仅与带齿部件64的外齿部啮合,该带齿部件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特别是借助于键连接与轴2连接,并且内齿部另一方面与齿轮3的带动齿部啮合。
[0088]
在此,带动齿部61与齿轮3的工作齿部67沿径向间隔开。但是,带动齿部61也在轴向方向上与工作齿部67间隔开。
[0089]
因此,在该第一切换位置中,在轴向方向上被齿圈62的内齿部覆盖的区域与在轴向方向上被齿轮3的带动齿部61覆盖的区域重叠,并且与在轴向方向上被带齿部件64的外齿部覆盖的区域重叠。
[0090]
带齿部件64优选环形地构成和/或被套装到轴2上。
[0091]
借助于轴承60、特别是滚动轴承,齿轮3可转动地支承在轴2上。在此,轴承50的外圈优选被接纳在轴2中,并且轴承60的内圈被套装到轴2上。
[0092]
在第二切换位置中,齿圈62处于与在第一切换位置中相比不同的轴向位置处。在此,齿圈62的内齿部仅与齿轮3的带动齿部61啮合,而不与带齿部件64的外齿部啮合。
[0093]
特别地,齿圈62、特别是齿圈62的内齿部与带齿部件64的外齿部啮合。
[0094]
以这种方式,齿轮在第一切换位置中与轴2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耦合,并且在第二切换位置中与轴2脱开,即特别是相对于轴2空转。
[0095]
带齿部件64借助于键连接与轴2连接,其中,键70布置在轴2的键槽中并且伸入到带齿部件的相应的槽中。
[0096]
作用板6在轴向两侧分别具有摩擦块68,所述摩擦块贴靠在环形槽63的壁上,进而不仅有助于改进接触,而且也有助于降低噪声排放。
[0097]
优选仅在静止状态中或者在轴2的特别非常小的转速之下允许切换位置的变换。因此,摩擦块68于是基本上没有磨损。
[0098]
优选地,切换设备布置在减速器中,从而齿轮3在第一切换位置中将功率传递到减速器的第二带齿部件上,所述第二带齿部件的齿部与齿轮3的工作齿部67啮合,并且齿轮在第二切换位置中不将功率传递到第二带齿部件上,尽管齿轮3的工作齿部67与减速器的第二带齿部件的齿部啮合,这是因为齿轮3相对于轴3空转。
[0099]
优选地,减速器的第二带齿部件的齿部沿轴向比齿轮3的工作齿部67宽。
[0100]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齿圈62的内齿部不被设计为渐开线齿部,而由另一种齿部构成。因此可以实现成本更有利的制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