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路连接接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03146发布日期:2023-02-28 23:17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路连接接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管接头结构型式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路连接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2.无人机中涉及到数量众多的管路连接,现有的管路连接接头存在以下缺陷:
3.1)结构复杂,不能够满足无人机部件间快卸、快装的需求;
4.2)结构不够紧凑,大量占用无人机上的宝贵空间资源;
5.3)对管路的连接不够可靠,受到大载荷或高频振动易发生结构失效。
6.鉴于上述技术缺陷的存在提出本技术。
7.需注意的是,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技术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技术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8.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以克服或减轻已知存在的至少一方面的技术缺陷。
9.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10.一种管路连接接头结构,包括:
11.第一管路;
12.第一连接套,套接在第一管路的一端,其背向第一管路另一端的端面上具有周向定位槽,其外壁具有环形密封槽;
13.胶圈,安装在环形密封槽中;
14.第二管路;
15.第二连接套,套接在第二管路的一端,其背向第二管路另一端的端面上具有周向定位凸出;周向定位凸出卡在周向定位槽中;
16.管套,其一端套设在第一连接套外周,该端压紧在胶圈上,该端内壁与第一连接套外壁间通过螺纹连接;
17.管套另一端套设在第二连接套外周,该端内壁与第二连接套外壁间锥面配合密封接触。
18.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中,第二管路套接第二连接套的一端,插入到第一管路套接第一连接套的一端内;
19.第一连接套具有环形密封槽一端的端面、第二连接套具有周向定位凸出一端的端面间顶紧。
20.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中,第一管路套接第一连接套一端的端面,与第一连接套的内壁间通过止口定位。
21.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中,周向定位凸出及其
相应的周向定位槽有多个,沿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的周向分布。
22.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中,第一管路、第一连接套间通过第一顶丝进行连接;
23.第二管路、第二连接套间通过第二顶丝进行连接。
24.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中,第一顶丝有多个,沿第二管路、第二连接套的周向分布;
25.第二顶丝有多个,沿第二管路、第二连接套的周向分布。
26.本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7.提供一种管路连接接头结构,其设计以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管套实现对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的连接,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呈环形,在应用于对无人机上管路进行连接时,可极大节约无人机上的宝贵空间资源。
28.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仅需要通过拧动管套与第一连接套拧紧或松开,即可实现对第一管路、第二管路连接的快速拆装,方便、快捷。
29.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设计管套一端与套接在第一管路上的第一连接套间通过胶圈3密封,另一端与套接在第二管路上的第二连接套间锥面配合密封接触,可有效保证对第一管路、第二管路连接的密封性能,且胶圈3涨紧在管套内,能够有效承受大载荷及其高频振动,不易发生结构失效。
30.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设计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的端面间通过向定位凸出、向定位槽配合连接,可对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进行周向定位,防止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间发生周向转动,防止第一连接套、管套间的螺纹连接部位发生松动,保证对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的可靠连接。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的剖视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外形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的爆炸图;
34.其中:
35.1-第一管路;2-第一连接套;3-胶圈;4-第二管路;5-第二连接套; 6-管套;7-第一顶丝;8-第二顶丝。
36.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此外,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其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其他相关部分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38.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
请所属领域内一般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含义。本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中心”、“竖直”、“水平”、“内”、“外”等表示方位的词语仅用以表示相对的方向或者位置关系,而非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发生改变后,其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用语,仅用于描述目的,用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而不能够将其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不应理解为对数量的绝对限制,而应理解为存在至少一个。本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39.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等类似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领域内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其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3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41.一种管路连接接头结构,包括:
42.第一管路1;
43.第一连接套2,套接在第一管路1的一端,其背向第一管路1另一端的端面上具有周向定位槽,其外壁具有环形密封槽;
44.胶圈3,安装在环形密封槽中;
45.第二管路4;
46.第二连接套5,套接在第二管路4的一端,其背向第二管路4另一端的端面上具有周向定位凸出;周向定位凸出卡在周向定位槽中;
47.管套6,其一端套设在第一连接套2外周,该端压紧在胶圈3上,该端内壁与第一连接套2外壁间通过螺纹连接;
48.管套6另一端套设在第二连接套5外周,该端内壁与第二连接套5 外壁间锥面配合密封接触。
49.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设计以第一连接套2、第二连接套5、管套6实现对第一管路 1、第二管路4的连接,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呈环形,在应用于对无人机上管路进行连接时,可极大节约无人机上的宝贵空间资源。
50.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领域内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其仅需要通过拧动管套6与第一连接套2拧紧或松开,即可实现对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4连接的快速拆装,方便、快捷。
51.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领域内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其设计管套6一端与套接在第一管路1上的第一连接套2间通过胶圈3密封,另一端与套接在第二管路4上的第二连接套5间锥面配合密封接触,可有效保证对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4连接的密封性能,且胶圈3涨紧在管套6内,能够有效承受大载荷及其高频振动,不易发生结构失
效。
52.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领域内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其设计第一连接套2、第二连接套5的端面间通过向定位凸出、向定位槽配合连接,可对第一连接套2、第二连接套5进行周向定位,防止第一连接套2、第二连接套5间发生周向转动,防止第一连接套2、管套6间的螺纹连接部位发生松动,保证对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4的可靠连接。
5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中,第二管路4 套接第二连接套5的一端,插入到第一管路1套接第一连接套2的一端内;
54.第一连接套2具有环形密封槽一端的端面、第二连接套5具有周向定位凸出一端的端面间顶紧。
55.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设计在第二管路4套接第二连接套5的一端,插入到第一管路1套接第一连接套2的一端内的同时,设计第一连接套2具有环形密封槽一端的端面、第二连接套5具有周向定位凸出一端的端面间顶紧,以此可有效保证对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4连接的密封性能。
5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中,第一管路1 套接第一连接套2一端的端面,与第一连接套2的内壁间通过止口定位,沿轴向顶紧。
5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中,周向定位凸出及其相应的周向定位槽有多个,沿第一连接套2、第二连接套5的周向分布,其具体数量及其分布位置,可由相关技术人员在应用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时,根据具体实际进行确定,在此不再进行更细致的说明。
5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中,第一管路1、第一连接套2间通过第一顶丝7进行连接;
59.第二管路4、第二连接套5间通过第二顶丝8进行连接。
6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管路连接接头结构中,第一顶丝7 有多个,沿第二管路4、第二连接套5的周向分布;
61.第二顶丝8有多个,沿第二管路4、第二连接套5的周向分布;
62.第一顶丝7、第二顶丝8的具体数量及其分布位置,可由相关技术人员在应用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时,根据具体实际进行确定,在此不再进行更细致的说明。
63.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64.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领域内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技术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