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限压阀,特别是一种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
背景技术:2.目前,在石油、化工、环保等行业各种高危介质螺杆泵输送中,普遍采用的是传统单阀体限压阀。存在泵内介质与安全阀密封组件接触,导致限压阀组件密封损坏致安全阀泄漏。
3.传统型单阀体限压阀采用调节螺栓调整弹簧压缩量调定工作压力。限压阀弹簧组件置于高危介质腔体中,易受高危介质的侵蚀,容易出现组件腐蚀、弹性不灵、密封失效泄漏,安全隐患大。应对不同高危介质时,限压阀材料配置选择要求高,成本大。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具有两个阀体,能够将弹簧组件与介质隔离,有效提高限压阀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制造成本。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包括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的另一端连接有端盖,所述第一阀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出液管,所述第一阀体内设有阀芯和阀杆,所述第二阀体内设有压力调节组件,所述阀芯与所述阀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阀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力调节组件连接。
6.前述的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阀体内形成有进液孔和阀腔,所述出液管内形成有出液孔,所述进液孔与所述阀腔同轴布置,所述出液孔与所述阀腔垂直布置,所述进液孔和所述出液孔均与所述阀腔连通。
7.前述的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中,优选地,所述进液孔与所述阀腔的连接过渡位置形成有阀口,所述阀芯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孔插接并滑动配合,所述阀芯的另一端形成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所述阀口抵接。
8.前述的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之间设置有中盖,所述中盖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阀体插接配合,所述中盖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法兰,所述第一安装法兰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阀体固定连接,所述中盖上形成有阀杆安装孔,所述阀杆与所述阀杆安装孔插接并滑动连接,所述阀杆的一端与所述阀芯螺纹连接。
9.前述的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中,优选地,所述阀杆上安装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阀杆安装孔滑动配合。
10.前述的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中,优选地,所述第二阀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法兰,所述第二连接法兰通过螺栓与所述中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法兰的端面上具有螺丝避让孔,所述第二阀体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三连接法兰,所述端盖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三连接法兰固定连接。
11.前述的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中,优选地,所述压力调节组件包括弹簧预紧力调节
螺母、弹簧、螺杆和弹簧座,所述阀杆远离所述阀芯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阀体内,所述阀杆该端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所述弹簧预紧力调节螺母,所述弹簧座上开设有台阶孔,所述螺杆贯穿于所述弹簧座,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阀杆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台阶孔的台阶面抵接,所述弹簧的一端套接在所述阀杆上并与所述弹簧预紧力调节螺母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弹簧座抵接。
12.前述的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中,优选地,所述端盖朝向所述第二阀体的一侧形成有弹簧座限位环,所述端盖的另一侧形成有圆柱状凸台,所述端盖上形成有螺杆避让孔,所述螺杆避让孔与所述螺杆同轴布置。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阀体,第一阀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阀体,第二阀体的另一端连接有端盖,第一阀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出液管,第一阀体内设有阀芯和阀杆,第二阀体内设有压力调节组件,阀芯与阀杆的一端连接,阀杆的另一端与压力调节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通过第二阀体容纳压力调节组件,使压力调节组件与介质隔离,有效保护压力调节组件,防止其腐蚀,提高其使用候命。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附图标记说明:第一阀体1、第二阀体2、端盖3、出液管4、阀芯5、阀杆6、压力调节组件7、进液孔8、阀腔9、出液孔10、阀口11、密封板12、中盖13、第一安装法兰14、阀杆安装孔15、密封圈16、第二连接法兰17、螺丝避让孔18、第三连接法兰19、弹簧预紧力调节螺母20、弹簧21、螺杆22、弹簧座23、弹簧座限位环24、圆柱状凸台25、螺杆避让孔26。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双阀体隔离式限压阀,包括第一阀体1,第一阀体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阀体2,第二阀体2的另一端连接有端盖3,第一阀体1的侧壁上形成有出液管4,出液管4垂直第一阀体1布置,第一阀体1内设有阀芯5和阀杆6,第二阀体2内设有压力调节组件7,阀芯5与阀杆6的一端连接,阀杆6的另一端与压力调节组件7连接。
18.第一阀体1远离第二阀体2的一端形成有连接法兰,第一阀体1可以通过连接法兰与螺杆泵或其它泵体连接,第一阀体1与第二阀体2同轴布置,将压力调节组件7设置在第二阀体2内,可以使压力调节组件7与高危介质隔离,从而防止压力调节组件7被腐蚀,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漏液等情况。
19.在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一阀体1内形成有进液孔8和阀腔9,出液管4内形成有出液孔10,进液孔8与阀腔9同轴布置,出液孔10与阀腔9垂直布置,即出液孔10的轴线与阀腔9的轴线相垂直,进液孔8和出液孔10均与阀腔9连通。阀腔9同时还与第二阀体2的内腔连通。
20.进一步,进液孔8与阀腔9的连接过渡位置形成有阀口11,阀芯5的一端与进液孔8
插接并滑动配合,阀芯5的另一端形成有密封板12,密封板12与阀口11抵接。当密封板12与阀口11抵接时,此时处于密封状态,当螺杆泵内压力超出预设值时,介质向右推动阀芯5,使密封板12与阀口11分离,此时介质流入阀腔9内,并通过出液孔10排出,实现泄压,当压力下降后在压力调节组件7的作用下驱动阀芯5向左移动,同时密封板12与阀口11抵接,实现密封。
21.进一步,第一阀体1与第二阀体2之间设置有中盖13,中盖13的一端与第一阀体1插接配合,中盖13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法兰14,第一阀体1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安装中盖的螺纹孔和用于安装第二阀体2的螺纹孔,第一安装法兰1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一阀体1上,中盖13上形成有阀杆安装孔15,阀杆安装孔15与阀腔9同轴布置,阀杆6与阀杆安装孔15插接并滑动连接,阀杆6的一端与阀芯5螺纹连接。阀杆6上安装有密封圈16,密封圈16与阀杆安装孔15滑动配合。
22.通过设置中盖13可以降低对第二阀体2的加工难度,中盖13主要用于为阀杆6进行导向,通过密封圈16与阀杆安装孔15的配合,进入到阀腔9内的介质不会通过阀杆安装孔15进入到第二阀体2的内腔中,实现了密封效果。将第一阀体1、中盖13、第二阀体2设计为可拆卸结构,方便生产加工,而且方便拆装和维护,能够降低维护成本。
23.进一步,第二阀体2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法兰17,第二连接法兰17上开设有第一过孔,上文已经提到,第一阀体1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阀体2的螺纹孔,想要安装第二连接法兰17,其螺栓必然要贯穿于中盖13,因此中盖13上也开设有与第二连接法兰17上第一过孔一一相对的第二过孔,用于安装第二阀体2的螺栓贯穿于第二连接法兰17和第一法兰14后与第一阀体1端部的螺纹孔螺纹连接,第二连接法兰17的端面上具有螺丝避让孔18,螺丝避让孔18用于避让安装中盖13的螺栓,第二阀体2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三连接法兰19,端盖3通过螺栓与第三连接法兰19固定连接。
24.进一步,压力调节组件7包括弹簧预紧力调节螺母20、弹簧21、螺杆22和弹簧座23,阀杆6远离阀芯5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阀体2的内腔中,阀杆6该端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弹簧预紧力调节螺母20,弹簧座23的中心位置开设有台阶孔,螺杆22通过该台阶孔贯穿于弹簧座23,台阶孔孔径较小的一端位于阀杆6所在的一侧,台阶孔孔径较大的一端位于端盖3所在的一侧,阀杆6的端部开设有螺纹孔,螺杆22的一端与阀杆6螺纹连接,螺杆22的另一端与台阶孔的台阶面抵接,弹簧21的一端套接在阀杆6上并与弹簧预紧力调节螺母20抵接,弹簧21的另一端与弹簧座23抵接。
25.更进一步,端盖3朝向第二阀体2的一侧形成有弹簧座限位环24,端盖3的另一侧形成有圆柱状凸台25,端盖3上形成有螺杆避让孔26,螺杆避让孔26与螺杆22同轴布置。设置圆柱状凸台25的目的是增加螺杆避让孔26的长度,从而使螺杆22能够有足够的移动空间。
26.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使用时将第一阀体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螺杆泵上,介质通过进液孔8进入到第一阀体1内,当介质给阀芯5的推力小于预设的压力时,阀芯5不会被推动,当介质给阀芯5的推力大于预设压力时,阀芯5向右移动同时压缩弹簧21,密封板12与阀口11分离,介质通过阀芯流入阀腔9内,并通过出液孔10排出,实现泄压,由于密封圈16的作用,阀腔9内的介质不会进入到第二阀体2的内腔中,也就是说弹簧21、螺杆22和弹簧座23等部件接触不到介质,当螺杆泵内的压力下降后,在弹簧21的作用下将阀芯5推回到原位,此时密封板12与阀口11抵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阀芯5采用常规阀芯,介质从阀芯5的中心
孔进入阀芯,从阀芯5侧壁上的出液孔流出,阀芯5可直接采购获得。当阀芯5和阀杆6向右移动的同时,螺杆22也同时向右移动,螺杆22的右端进入到螺杆避让孔26内。螺杆22主要起到连接弹簧座23与阀杆6的作用,同时保证阀杆6始终沿轴向移动。
27.限压压力调节的说明,当需要调节限压压力时,只需旋转弹簧预紧力调节螺母20既可,弹簧预紧力调节螺母20越靠近弹簧座23,则介质推动阀芯5所需的力越大。
28.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