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挂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4962发布日期:2023-02-01 01:16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挂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挂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挂钩。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手机壳、挂包、书包、装饰盒等在使用时需要额外的挂钩等从而方便悬挂或放置在使用位置,现有技术中挂钩和挂绳是一体的,使用者不方便更换挂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挂钩,解决现有技术中挂钩和挂绳是一体的,使用者不方便更换挂绳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挂钩,包括第一转动座,所述第一转动座包括第一转动本体和第一挂钩部,所述第一挂钩部与所述第一转动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本体沿轴向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转动本体的转动孔;第二转动座,与所述第一转动座并排设置,所述第二转动座包括第二转动本体和第二挂钩部,所述第二挂钩部与所述第二转动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本体沿轴向设置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具有轴向贯穿所述转动柱的穿线孔,所述穿线孔用于穿过挂绳;其中,所述转动柱插接在所述转动孔内,所述挂钩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转动柱上的扭转弹簧,当使用者扭动所述第一转动本体和所述第二转动本体时,所述第一转动本体和所述第二转动本体发生相对转动,所述扭转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挂钩部和所述第二挂钩部分离,当使用者松开时,所述扭转弹簧恢复弹性形变,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转动本体和所述第二转动本体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挂钩部和所述第二挂钩部相接触。
5.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座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本体连接的第一扭动部,所述第二转动座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本体连接的第二扭动部,当使用者扭动所述第一扭动部和所述第二扭动部时,所述第一转动本体和所述第二转动本体发生相对转动。
6.优选的,所述第一挂钩部包括固定杆和夹持杆,所述固定杆固定在所述第一转动本体的外表面,所述夹持杆的固定端与所述固定杆连接,自由端朝所述第二转动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挂钩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本体的外表面上,用于抵挡所述夹持杆的自由端。
7.优选的,所述转动柱的自由端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外围套设有固定卡环,所述固定卡环位于所述第一转动本体远离所述第二转动本体的一侧,且所述固定卡环的外径大于所述转动孔的直径。
8.优选的,所述挂钩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转动本体和所述第二转动本体相对转动的限位机构。
9.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本体的外表面上的限位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本体的外表面上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可在沿所述第二转动本体的周向在所述限位槽内滑动。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本体靠近所述第二转动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弹簧安装槽;所述第二转动本体靠近所述第一转动本体的一侧对应设置有第二弹簧安装槽。
11.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本体靠近所述第二转动本体一侧的限位块,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本体靠近所述第一转动本体一侧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可在沿所述第二转动本体的周向在所述限位槽内滑动。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扭动部到达所述第一转动本体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二扭动部到达所述第二转动本体中心的距离相等。
13.优选的,所述第一扭动部到达所述第一转动本体的中心的第一虚拟连线,与所述第二扭动部到达所述第二转动本体的中心的第二虚拟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0
°
~90
°
;所述第一挂钩部到达所述第一转动本体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三虚拟连线,所述第一虚拟连线与所述第三虚拟连线的夹角,与所述第二虚拟连线与所述第三虚拟连线的夹角的角度相等。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挂钩,包括第一转动座和第二转动座,第一转动座包括第一转动本体和第一挂钩部,第二转动座包括第二转动本体和第二挂钩部,当使用者扭动第一转动本体和第二转动本体时,第一转动本体和第二转动本体发生相对转动,挂钩内的扭转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挂钩部和第二挂钩部分离,当使用者松开时,扭转弹簧恢复弹性形变,进而带动第一转动本体和第二转动本体发生相对转动,第一挂钩部和第二挂钩部相接触。挂钩还包括横向贯穿第一转动座和第二转动座的穿线孔,穿线孔用于穿过挂绳。本实用新型中的挂钩,具有体积小、方便单手操作的特点,同时使用者能够方便更换挂绳。
附图说明
15.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一实施例的静止状态示意图;
16.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一实施例的转动状态示意图;
17.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18.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19.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一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座的一个示意图;
20.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一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座的另一个示意图;
21.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一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座的另一个示意图;
22.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一实施例中第二转动座的一个示意图;
23.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一实施例中第二转动座的另一个示意图;
24.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一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25.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26.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另一实施例的第一转动座的一个示意图;
27.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另一实施例的第一转动座的另一个示意图;
28.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挂钩另一实施例的第二转动座的示意图;
29.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中粘贴挂架的示意图;
30.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中粘贴挂架的分解示意图;
31.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中粘贴挂架中支架外壳的示意图;
32.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中粘贴挂架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34.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5.如图1至图3所示,挂钩1包括第一转动座2和第二转动座3,第一转动座2和第二转动座3并排设置,第一转动座2和第二转动座3之间可相对转动。
36.具体的,第一转动座2包括第一转动本体16、第一挂钩部4和第一扭动部11,第一挂钩部4和第一扭动部11分别与第一转动本体16连接,第一转动本体16沿轴向设置有贯穿第一转动本体16的转动孔7。
37.第二转动座3包括第二转动本体17、第二挂钩部5和第二扭动部12,第二挂钩部5和第二扭动部12分别与第二转动本体17连接,第二转动本体17沿轴向设置有转动柱8,转动柱8具有轴向贯穿转动柱8的穿线孔6,穿线孔6用于穿过挂绳。
38.其中,第二转动座3上的转动柱8插接在第一转动座2上的转动孔7内,挂钩1还包括套设于转动柱8上的扭转弹簧9,当使用者扭动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时,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发生相对转动,扭转弹簧9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挂钩部4和第二挂钩部5分离,当使用者松开时,扭转弹簧9恢复弹性形变,进而带动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发生相对转动,第一挂钩部4和第二挂钩部5相接触。
39.优选的,第一转动座2可以仅包括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一挂钩部4,而不包括第一扭动部11;第二转动座3可以仅包括第二转动本体17和第二挂钩部5,而不包括第二扭动部12;扭动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的表面也可使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发生相对转动。
40.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挂钩1在使用时,使用者扭动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相互靠拢),使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发生相对转动,扭转弹簧9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挂钩部4和第二挂钩部5分离,第一挂钩部4可穿过挂包b上的挂带d;使用者松开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扭转弹簧9恢复弹性形变,带动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发生相对转动,第一挂钩部4和第二挂钩部5相接触,这样第一挂钩部4便锁紧在挂带d上,实现挂钩1与挂带d之间的连接。
41.优选的,挂带d可以是手机壳上的挂带、也可以是挂包b、书包、手提包、装饰盒上的挂带等等。挂钩1还包括横向贯穿第一转动座2和第二转动座3的穿线孔6,穿线孔6用于穿过挂绳s。该挂钩1穿过挂绳s后,可以通过挂绳s拎起与挂钩1相连接的物品(例如上述挂包b等),同时通过挂绳s还能够将相应的物品挂设在墙壁等位置上。
42.优选的,第一挂钩部4包括固定杆41和夹持杆42,固定杆41固定在第一转动本体16的外表面,夹持杆42的固定端与固定杆41连接,自由端朝第二转动本体17的方向延伸,第二挂钩部5设置在第二转动本体17的外表面上,用于抵挡夹持杆42的自由端。
43.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作为第一挂钩部4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挂钩部4呈颠倒的l型,夹持杆42垂直于固定杆41。
44.作为第一挂钩部4的另一个实施例,第一挂钩部4也可以呈弧形,即固定杆41具有一定弧度,固定杆4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转动本体16的外表面,另一端连接夹持杆42。
45.优选的,第一挂钩部4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矩形等各种形状。
46.优选的,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的横截面为圆形,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等。
47.进一步的,在图5中,第一转动本体16靠近所述第二转动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弹簧安装槽151;在图9中,第二转动本体17靠近第一转动本体16的一侧对应设置有第二弹簧安装槽152。第一弹簧安装槽151和第一弹簧安装槽152共同组成容纳扭转弹簧9的弹簧安装腔,即扭转弹簧9的一部分安装在第一弹簧安装槽151内,扭转弹簧9的另一部分安装在第一弹簧安装槽152内。
48.优选的,扭转弹簧9的二分之一安装在第一弹簧安装槽151内,扭转弹簧9的另一二分之一安装在第一弹簧安装槽152内。扭转弹簧9的第一端抵顶在在第一弹簧安装槽151内,扭转弹簧9的第二端抵顶在在第一弹簧安装槽152内。
49.进一步的,结合图3和图8,转动柱8的自由端设置有固定部81,固定部81的外围套设有固定卡环10,固定卡环10可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固定部81上,或者通过焊接的方式在固定在固定部81上。固定卡环10位于第一转动本体16远离第二转动本体17的一侧,且固定卡环10的外径大于转动孔7的直径,这样能够防止转动柱8脱离转动孔7。
50.优选的,在图6中,第一转动本体16远离第二转动本体17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容纳固定卡环10的固定槽153。
51.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中,转动柱8为空心结构,穿线孔6横向贯穿整个转动柱8,挂绳s从该转动柱8内穿过。
52.优选的,挂钩1还包括用于限制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相对转动的限位机构。作为限位结构的第一个实施例,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转动本体16的外表面上的限位块13,以及设置在第二转动本体17的外表面上的限位槽14,限位块13可在沿第二转动本体17的周向在限位槽14内滑动。
53.当使用者扭动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时,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发生相对转动,限位块13可在沿第二转动本体17的周向在限位槽14内滑动,从限位槽14的一端滑动至另一端,此时,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不能继续发生相对转动,转动受到限制;当使用者松开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后,在扭转弹簧9恢复力的作用下,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再次发生相对转动,限位块13回位至初始位置。
54.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槽14邻近设置在第二扭动部12的右侧;如图7所示,限位块13邻近设置在第一扭动部11的右侧。从挂钩1的侧面来看,限位块13和限位槽14位于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之间。当然,限位块13和限位槽14也可以分部在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的其他位置,并不限于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之间。
55.进一步的,结合图10,第一扭动部11到达第一转动本体16中心的距离,与第二扭动部12到达第二转动本体17中心的距离相等。
56.第一扭动部11到达第一转动本体16的中心的第一虚拟连线101,与第二扭动部12
到达第二转动本体17的中心的第二虚拟连线102之间的夹角θ为60
°
~90
°
。在该范围内,使用者能够方便轻松地捏动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使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发生相对转动。作为一个优选方案,θ=90
°

57.进一步的,第一挂钩部4到达第一转动本体16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三虚拟连线103,第一虚拟连线101与第三虚拟连线103的夹角α,与第二虚拟连线102与第三虚拟连线103的夹角β的角度相等。夹角α和夹角β的范围均为135
°
~150
°

58.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转动柱8可以设置在第一转动本体16上,而转动孔7设置在第二转动本体17上,即转动柱8和转动孔7互换位置。
59.进一步的,第一挂钩部4可以设置在第二转动本体17上,而第二挂钩部5可以设置在第一转动本体16上,即第一挂钩部4和第二挂钩部5互换位置。
60.进一步的,限位槽14可以设置在第一转动本体16的外表面,而限位块13设置在第二转动本体17的外表面,即限位槽14和限位块13互换位置。以上几种方式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因此该挂钩也可以有多种样式,本实用新型仅以附图中的挂钩为例进行说明,其他方式则互为镜像,这里不再赘述。
61.进一步的,如图11至图14所示,作为挂钩1的第二个实施例,与上述挂钩的第一个实施例重复的部分则不再赘述。挂钩1第二个实施例与上述第一个实施例的其区别在于:第一转动本体16远离第二转动本体17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三弹簧安装槽18,扭转弹簧9安装在第三弹簧安装槽18内,转动孔7贯穿该第三弹簧安装槽18。
62.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转动本体16靠近第二转动本体17一侧的限位块13,以及对应设置在第二转动本体17靠近第一转动本体16一侧的限位槽14,限位块13可在沿第二转动本体17的周向在限位槽14内滑动。当使用者扭动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时,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发生相对转动,限位块13可在沿第二转动本体17的周向在限位槽14内滑动,从限位槽14的一端滑动至另一端,此时,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不能继续发生相对转动,转动受到限制;当使用者松开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后,在扭转弹簧9恢复力的作用下,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再次发生相对转动,限位块13回位至初始位置。
63.优选的,限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转动本体16靠近第二转动本体17一侧的辅助限位突起191,以及对应设置在第二转动本体17靠近第一转动本体16一侧的辅助限位斜槽192,辅助限位突起191可在沿第二转动本体17的周向在辅助限位斜槽192内滑动。当使用者扭动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时,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发生相对转动,辅助限位突起191可在沿第二转动本体17的周向在辅助限位斜槽192内滑动,从辅助限位斜槽192的一端滑动至另一端,此时,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不能继续发生相对转动,转动受到限制;当使用者松开第一扭动部11和第二扭动部12后,在扭转弹簧9恢复力的作用下,第一转动本体16和第二转动本体17再次发生相对转动,辅助限位突起191回位至初始位置。
64.优选的,挂钩1第二个实施例中的限位机构也可应用在挂钩1的第一个实施例中。
65.本实用新型中,挂钩1具有小型化、自动归位的特点,并且通过单手就能够使用该挂钩,操作方便快捷。并且挂钩1固定后比较稳定,不易脱出,用户也能够自主换不同的挂绳。
66.进一步的,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粘贴挂架20,粘贴挂架20整体呈条形状,包括支架外壳21、中间连接板22以及粘贴层24。其中,支架外壳21具有一个安装槽30,中间连接板22固定在安装槽30的内部,其下端设置有连接部25,连接部25露出支架外壳21、并且平行于支架外壳21,在连接部25上还穿设有过孔26,该过孔26可用于连接挂绳或上述挂钩1;粘贴层24贴敷在中间连接板22远离安装槽30的一侧。
67.优选的,中间连接板22可以通过封胶等固定方式固定在支架外壳21的内部,而粘贴层24贴敷在中间连接板22上。粘贴层24具有粘性,其背面贴敷在底板23上,正面可贴敷在手机壳、挂包、书包、装饰盒等物品上。由于连接部25上设置有过孔26,挂绳穿过该过孔26后,可以通过挂绳拎起与粘贴挂架20相连接的物品,同时通过挂绳还能够将相应的物品挂设在墙壁等位置上。
68.优选的,如图18所示,连接部25上的过孔26内连接有上述挂钩1,挂钩1上的穿线孔6穿设有挂绳,可以通过挂绳拎起与挂钩1以及粘贴挂架20相连接的物品,同时通过挂绳还能够将相应的物品挂设在墙壁等位置上。
69.优选的,粘贴层24的正面设置有隔离纸,该隔离纸可以是离型纸、防粘纸、硅油纸等,具有不粘接、不粘接的特点。当粘贴挂架20需要与物品进行粘贴时,将该隔离纸撕下,进而通过粘贴层24进行贴敷。
70.进一步的,在粘贴层24与中间连接板22之间还设置有底板23,安装槽30通过底板23封闭,粘贴层24贴敷在底板23远离安装槽30的一侧。
71.安装槽30呈阶梯状,包括用于安装中间连接板22的第一安装槽301,以及用于安装底板23的第二安装槽302,第一安装槽301的横截面小于第二安装槽302的横截面。
72.在第一安装槽301的底面横向设置有多个固定柱40,中间连接板22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孔221,底板23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孔231;固定柱40穿过对应的第一固定孔221以及第二固定孔231。
73.优选的,底板23与固定柱40固定连接。在固定柱40上设置有盲孔401,螺栓穿过底板23上的第二固定孔231并与盲孔401螺纹连接。作为底板23与固定柱40的固定连接的另一种方式,铆钉穿过第二固定孔231与盲孔401铆接,实现底板23与固定柱40之间的固定。
74.优选的,中间连接板22与连接部25之间设置有过渡部27,在支架外壳21的下端边缘对应设置有过渡槽303,过渡槽303与安装槽30相连通。
75.优选的,连接部25至少具有一个。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部25具有两个,横向分布在中间连接板22的两侧。
76.优选的,支架外壳21可以是锌合金、铝合金、不锈钢等、铜等金属材料。中间连接板22可以是tpu(热塑性聚氨酯橡胶)、橡胶、塑料等材料。底板23可以是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77.可以看出,该粘贴挂架20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的特点,能够作为连接组件,方便挂钩1与物品连接。
78.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挂钩,包括第一转动座和第二转动座,第一转动座包括第一转动本体和第一挂钩部,第二转动座包括第二转动本体和第二挂钩部,当使用者扭动第一转动本体和第二转动本体时,第一转动本体和第二转动本体发生相对转动,挂钩内的扭转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挂钩部和第二挂钩部分离,当使用者松开时,扭转弹簧恢复弹性形变,进而带动第一转动本体和第二转动本体发生相对转动,第一挂钩部和第二
挂钩部相接触。挂钩还包括横向贯穿第一转动座和第二转动座的穿线孔,穿线孔用于穿过挂绳。本实用新型中的挂钩,具有体积小、方便单手操作的特点,同时使用者能够方便更换挂绳。
7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