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具有线缆引导部的框架设备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35046发布日期:2024-02-02 22:01阅读:18来源:国知局
带有具有线缆引导部的框架设备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车身的或者车顶的框架设备,所述框架设备具有驱动线缆的线缆引导部,借助所述驱动线缆能够调整以能够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框架设备上的构件,其中,所述线缆引导部具有至少一个笔直引导区段和/或至少一个弯曲引导区段。


背景技术:

1、由de 10 2008 037 208 a1已知一种布置在车顶上的滑动车顶的滑动车顶框架。该滑动车顶框架包含驱动马达和两个驱动线缆,所述驱动线缆在线缆引导部或者线缆套中被引导,所述驱动线缆能够由驱动马达操纵用于调整滑动车顶的盖件。每个线缆套借助多个单个保持部保持在滑动车顶框架上。带有接收在其中的驱动线缆的线缆套从布置在滑动车顶框架的框架横向部件上的驱动马达弓形地沿着弯曲部延伸至滑动车顶框架的侧向框架纵向部件。在弯曲部的区域中,在操纵驱动线缆时,力在弯曲部的径向方向上起作用,所述力视驱动线缆的操纵方向而定地要么径向向内地、要么径向向外地指向,并且会引起驱动线缆在线缆引导部中的撞击。另外,驱动线缆在纵向延伸的线缆引导部中在框架纵向部件上被引导直至盖件的轴承装置并且与该轴承装置连接。

2、这样的可能具有塑料涂层或者植绒部的驱动线缆通常在这样的线缆引导部中被引导:所述线缆引导部例如由分段的塑料框架、塑料框架中的塑料管或者引导钢管形成。通常以具有间隙的方式在线缆引导部中接收和引导驱动线缆。在特定情况下,在运行时在线缆引导部与驱动线缆之间会产生嘎嘎作响的噪声。噪声产生能够归因于驱动线缆在线缆引导部中的自由度或径向间隙。因此,例如被植绒的驱动线缆的直径为4.7mm至4.8mm+植绒部,并且被塑料包覆的驱动线缆的直径为5.0mm,而用于驱动线缆的引导管的内直径为例如5.4mm。

3、典型地,嘎嘎作响的噪声出现在线缆引导部的较长的近似直线的区域中或者出现在具有小曲率的区域中或者也出现在线缆引导部的如下区域中:在所述区域中,驱动线缆与线缆引导部之间的贴靠点或接触点发生显著改变,尤其是在驱动线缆换向期间,该换向可能例如在驱动线缆的快的驱动速度与慢的驱动速度之间变化时出现。另外,驱动线缆的负载变化、例如拉压变化或者从高载荷到低载荷的变化,可能导致这样的嘎嘎作响的噪声。

4、最后,驱动线缆的例如在出口侧上的小的负载或者线缆引导管(例如出口管)的振动关键的敷设部也可能增加驱动线缆起振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基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开头提到的具有框架设备的车辆,该框架设备在所提到的缺点方面被改进。

2、该任务在开头提到的车辆中通过下述方式解决:线缆引导部具有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所述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为以具有径向间隙的方式接收在线缆引导部中的驱动线缆提供接触部位,并且所述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在至少一个笔直引导区段中和/或在至少一个弯曲引导区段中形成。

3、因此,这样的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设置为对笔直引导区段或弯曲引导区段的补充或者至少部分的替代。在框架设备上的线缆引导部的笔直地或直线地延伸的引导区段例如是这样的线缆引导部的引导区段:该线缆引导部布置在基本上线性的导轨上,该导轨在框架纵向部件上在该框架纵向部件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或者该线缆引导部例如在框架横向部件上从侧向的导轨延伸至布置在中央的驱动马达。

4、附加的接触部位或者支撑部位缩短了驱动线缆在线缆引导部中的自由长度,使得驱动线缆在接触部位或者支撑部位之间的谐振频率提高。因此,减小或者消除驱动线缆的通过存在于车辆中的振动激励频谱引起的振动激励,例如通过车辆、盖件调整装置的驱动马达引起的或者由驱动线缆运动引起的激励。

5、因此,避免了笔直的或者近似直线的引导区段或者具有大的曲率半径的引导区段,并且通过改变曲率半径和/或弯曲方向来将其分区,用以产生附加的接触部位或者支撑部位。

6、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框架设备中,可以减小在线缆引导部的如下区域中的振动幅度:在所述区域中,否则的话会出现驱动线缆的最大振动。尤其通过在驱动系统中并且在线缆引导部中在高振动激励的区域中增加由摩擦引起的阻尼,可以避免驱动线缆的起振。在此,为了实现阻尼可以接受摩擦的增加。

7、这样的驱动线缆例如作为螺旋线缆已知,该螺旋线缆具有抗拉且抗压的缆芯和包围缆芯的螺旋部,该螺旋部被线缆护套包围。符合目的地,驱动线缆与驱动马达的驱动小齿轮接合并且能够沿着线缆引导部被纵向调整。这种类型的驱动线缆例如由de 10 2015 104068 a1以及由de 10 2018125 647a1已知。这样的驱动线缆也可以根据由de 10 2014 116123 a1已知的驱动线缆形成,并且可以具有由塑料制成的线缆体和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啮合部,该啮合部用于与驱动小齿轮接合。

8、本发明的有利的构型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线缆引导部在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上具有平面的引导走向或者2d引导走向。因此,接触部位在线缆引导部中处在基本上对置的侧上。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的这样的布置尤其设置在框架设备的纵向延伸的导轨上。

10、另一方面,也可以设置,线缆引导部在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上具有立体的引导走向或者3d引导走向。因此,线缆引导部可以在其引导走向方面适配于现有的安装空间,并且可以考虑该引导区段中的激励方向或载荷方向。由此,也可以限定并且设定在弯曲引导区段或附加的接触部位处的接触方向。

11、优选地,通过布置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线缆引导部在该线缆引导部的引导走向中提供曲率变化。驱动线缆通过在附加的接触部位或者支撑部位上的曲率变化来引导,并且支撑在所述附加的接触部位或者支撑部位上。由此缩短驱动线缆的未被支撑的自由长度,由此也减小驱动线缆的振动激励。

12、根据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设置,线缆引导部具有至少两个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所述至少两个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相继地布置并且在相同的弯曲方向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通过该设计也形成附加的接触部位。通过选择和确定特定的曲率半径,可以限定地设定驱动线缆在线缆引导部中的预应力。

13、符合目的地,接触部位可以在线缆引导部的纵向方向上短地并且几乎点状地形成或者较长地或者纵面式地形成。尤其是,通过确定曲率半径来确定接触部位的尺寸。

14、优选地,在曲率变化处,线缆引导部在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上的拱高至少为驱动线缆的半径的一半。弯曲部的拱高,即圆部段的部段高度,在弯曲引导区段上确定驱动线缆相对于线缆引导部的预应力。因此,驱动线缆与线缆引导部之间的由于驱动线缆的刚性引起的径向预应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引导区段的弯曲部的拱高或通过该引导区段的半径来影响。

15、原则上,通过这些设计可以降低对驱动线缆的载荷变化或起振的敏感度。

16、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相邻的且反向弯曲的附加的引导区段上的两个顶点的间距小于大约250mm,尤其小于150mm,和/或相应于驱动线缆的直径的25倍至50倍,尤其相应于驱动线缆的直径的30倍至40倍。

17、符合目的地,在线缆引导部的引导区段的走向中这样布置曲率变化,使得两个接触部位之间的间距划分为两个短的间距,所述两个短的间距尤其分别为大约50mm至100mm。

18、另外,根据优选的构型可以设置,线缆引导部的不具有用于驱动线缆的接触部位的直线引导区段小于100mm和/或小于驱动线缆的直径的20倍。

19、符合目的地,线缆引导部及其引导区段由引导管形成。另一方面,线缆引导部可以由引导部段或者类似的保持部件形成,其布置在框架部件上或者紧固在框架部件上。

20、优选地,框架设备能够固定在具有车顶开口的车顶上,并且驱动线缆与配属于该车顶开口的、能调整的覆盖元件或者盖件连接。多个这样的具有附加的弯曲引导区段的线缆引导部可以布置在该框架设备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