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固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80580发布日期:2024-04-18 20:53阅读:35来源:国知局
锚固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锚固点装置,包含具有用于将该锚固点装置连接至待藉此而搬运之物体上的连接件的下部件,并且包含可相对该下部件旋转并且连接在该下部件上的上部件,该上部件包含用于连接升降构件、锚固构件或拴紧构件(hebe-,anschlag-oderzurrmittels)的连接机构,其中,为了相对下部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部件,上部件具有沿轴向呈锥形渐细之上支承面,下部件具有沿相同方向呈锥形渐细之下支承面,且其中,根据一技术方案,在该二支承面之间设有滚动轴承体,其具有由旋转轴线以及围绕该旋转轴线旋转对称之侧面定义的形状,该等滚动轴承体之旋转轴线系沿支承面之锥形渐细方向定向。


背景技术:

1、不论构建为带环螺栓还是锚固转环,此类锚固点装置通常用于物体之升降或拴紧。锚固点装置藉由其下部件连接在待搬运之物体上,其中,为了搬运此种物体,通常使用数个锚固点装置来悬挂对应的升降吊具。那些并非永久固定在待搬运之物体上的锚固点装置尤其具有充当连接件的螺纹栓,其构建为下部件之一部分,藉由此螺纹栓以旋入待搬运之物体之互补的内螺纹孔的方式,将锚固点装置与此物体卡紧。视期望之应用而定,可设置环圈或叉头作为上部件之连接机构,用于连接升降构件、锚固构件或拴紧构件。在两种情形下,此连接机构皆可如下构建:使得升降构件、锚固构件或拴紧构件可直接连接在此连接构件上,或者,在此种连接构件中嵌入有钩形吊耳,其可供升降构件、锚固构件或拴紧构件连接。在锚固点装置永久留在待搬运之物体上的技术方案中,可将锚固点装置之下部件与待搬运之物体焊接在一起。在此情形下,锚固点装置具有对应的焊接几何结构作为连接件。

2、此种锚固点装置之上部件系可相对于下部件旋转,使得在施加作用于上部件之连接机构的拉伸力的情况下,此下部件与上部件能够沿拉伸方向对准。可透过不同方式实现上部件之相对于下部件的可旋转运动特性。根据第一技术方案,在上部件与下部件之间设有滑动支承件。ep 3 736 459 b1揭示过此种锚固点装置。就采用此种设计之锚固点装置而言,在横向负荷条件下,即在导致拉伸力并非沿上部件之旋转轴线方向起作用的拉伸负荷条件下,在施加拉伸力前或在施加过程中需要将上部件手动对准,从而防止上部件因拉伸力而相对于下部件倾斜。即使在沿轴向施加拉伸力的情况下,作用于滑动轴承之轴承配件的力有时亦导致上部件无法相对于下部件旋转,或至少对此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在某些情形下,即使在上述状况下亦期望实现可旋转运动特性。

3、为了在轴向拉伸负荷条件下改善上部件之相对于下部件的可旋转运动特性,提出过使用滚动体来替代滑动轴承的锚固点装置。在de 20 2012 100764u1中揭示过此种锚固点装置,其中设有两个在轴向上相互交迭之球轴承,用以实现可旋转运动特性。de 201 21118u1揭示过具有类似结构的锚固点装置。就此等锚固点装置而言,用作滚动体的球体同时用于将上部件与下部件保持在一起。用作滚动体的球体系分别设置在一球体通道中,其中的每个球体通道皆由分别设于下部件与上部件中的、组合成球体信道的半孔构成。每个上部件侧半孔皆可透过装配孔触及,在上部件与下部件相应地相对彼此定位后,透过该装配孔将充当滚动体的球体置入相应的球体通道。就此中锚固点装置而言,在无负荷状态下,上部件之相对于下部件的旋转有所改善,然而,就在de 20 2012 100 764 u1中描述之锚固点装置而言,在存在沿上部件之旋转轴线方向的拉伸负荷的情况下,亦在上部件与下部件之间引起预应力,从而防止或至少抑制连接机构之意外扭转。

4、de 101 64 593b4揭示过一种锚固点装置,针对自侧向作用于上部件之拉伸负荷,此锚固点装置之抗倾斜性有所提升。为了实现此点,使用两个深沟球轴承,其中,第一深沟球轴承系设于下部件之头部区段之底侧与上部件之对应的支承区段之间,而具有更大直径、进而与介于上部件与下部件之间的旋转轴线径向距离更大的第二深沟球轴承则设置在上部件之底侧与分配给下部件的支撑盘之间。支承盘被压紧至用作下部件的锚定螺栓的专设的圆柱形端部上。

5、在ep 3 263 948 b1中描述过一种锚固点装置,透过将圆锥体而非球体用作滚动轴承体,此锚固点装置之负荷能力较之于采用经球体支承之上部件的锚固点装置有所改善。上部件与下部件之支承面朝向上部件之连接机构逐渐变细。ep 3 494 079 b1揭示过另一锚固点装置,其上部件系利用设于中间的截锥状滚动体相对于下部件支承。在此先前技术中,滚动体之倾斜方向系与在ep 3 263 948 b1中描述之倾斜方向相反。就此二习知之锚固点装置而言,滚动体亦用于将下部件与上部件保持在一起。提出将滚动轴承体透过装配孔嵌入轴承通道。透过将圆锥体用作滚动轴承体,此种锚固点装置之标称负荷能力较之于采用球轴承的锚固点装置有所改善,但仅当以高精度制造支承面以及滚动轴承体时,方能确保上部件能够相对于下部件旋转运动。轴承必须无间隙。否则存在圆锥形滚动轴承体在轴承通道中发生倾斜、进而阻碍甚或阻塞期望之旋转运动特性的危险。就此二锚固点装置而言,将圆锥体用作滚动轴承体,从而在旋转过程中对介于直径较小之支承面区段与直径较大之支承面区段之间的路径差进行补偿。将充当滚动轴承体的圆锥体插入轴承通道并按规定对准即已较为困难。就ep 3 494 079 b1所揭示之锚固点装置而言,将下部件自下而上地插入上部件之底侧凹部中。因此,头部区段之直径远小于上部件之供下部件插入的底侧开口宽度。出于此原因,滚动轴承体仅与上部件相对于下部件的旋转轴线互成较小的角度。


技术实现思路

1、以最后探讨的先前技术为基础,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锚固点装置,其上部件系利用设于中间的非球体的滚动体相对于下部件支承,而不存在就先前技术描述的安装问题,并且,对支承面之无间隙性的要求有所降低。

2、本发明用以达成上述目的之解决方案为一种本文开篇述及类型的、具有权利要求1之其他特征的同类型的锚固点装置。

3、此锚固点装置之方案不同于透过与旋转轴线互成一定角度的滚动体将上部件与下部件保持在一起的传统方案。就此锚固点装置而言,下部件系设计成至少局部地穿过上部件。因此,上部件具有定心设置的、充当下部件容置部的通孔,下部件系设置在该通孔中。该下部件之一部分为封闭体,该封闭体系连接至下部件之杆段上,并在底侧沿径向至少局部地从下卡住上部件。就锚固点装置之功能而言,下部件与封闭体构成一共同的功能单元,上部件系可相对于该功能单元旋转。在下文中,在未另行说明的情况下,「下部件」概念系指「下部件」功能单元之具有头部区段及杆段的组成部分。在杆段配备有外螺纹的技术方案中,「下部件」功能单元之此部分亦可称作螺钉部件。因此,透过头部区段以及下部件之封闭体将上部件与下部件轴向保持在一起。在此,下部件之由头部区段之侧面区段提供的支承面用于沿其中一个方向实现轴向结合,而自下方卡住上部件的封闭体用于沿相反的方向实现结合。基于此方案,在组装锚固点装置时,能够将处于预期空间位置的滚动轴承体定位在由上部件提供之支承面上,以及使用设于轴承体保持架中之滚动轴承体。在后一情形下,透过此种轴承体保持架确保非球体状滚动轴承体以预期方式对准(就其旋转轴线沿支承面之倾斜方向的对准而言)。此外,此种滚动轴承体用于将滚动轴承体永久保持在其预期空间位置中。在此情形下,轴承是否具有间隙无关紧要。基于此方案亦能构建以下锚固点装置:其中为了在上部件与下部件之间引起旋转传动,以将下部件卡紧在待搬运之物体上,如在ep3 736 459 b1中描述的那般引起旋转传动。在此情形下,在上部件与下部件的耦合过程中的轴承间隙增大不会对滚动轴承体之支承功能造成负面影响。若施加作用于上部件的拉伸力,则支承面自动重新进入其相对彼此的无轴承间隙的预期轴向定位。

4、在(通常保持在轴承体保持架中的)滚动轴承体被铺设至上部件之支承面上后,透过随后将下部件插入上部件之中央通孔中,其中该杆部穿过上部件之此中央通孔,将介于上部件之支承面与下部件之支承面之间的、在预装配位置中开放的滚动轴承体通道闭合。在此情形下,轴承通道系因下部件之抵靠至滚动轴承体上的支承面而闭合。在下一步骤中,将自下方卡住上部件之底侧的封闭体连接至下部件之杆段上。沿轴向进行此连接。可以转矩配合的方式进行此连接,但并非必须如此操作。锚固点装置之此种设计之优点在于,不仅简化了安装,透过移除封闭体,亦能重新触及位于轴承通道中之通常采用轴承体保持架的滚动轴承体。如此一来,可在磨损时更换滚动轴承体,以及/或者在必要时对支承面进行修整。

5、上部件以及下部件之支承面之渐细方向,以及滚动轴承体之旋转轴线之倾角皆指向封闭体,以及沿上部件之相对于下部件的旋转轴线的方向。

6、以连接至下部件之杆段的方式设置封闭体的优点还在于,借此能够调节上部件之相对于下部件的可旋转运动特性的轴承间隙。通常将此种封闭体沿轴向安装至下部件之杆段上,以便根据封闭体之最终轴向位置设置轴承间隙。

7、在下部件之一透过螺纹段之螺纹尾部将封闭体朝向下部件之头部区段旋接至下部件上的实施方案中,根据一实施例,可透过市售的经相应固化之螺钉来实现下部件之此部分,此螺钉包含底侧朝向螺纹杆倾斜的头部区段。此类螺钉之头部底侧通常具有相对于纵轴的45°倾角。就此种技术方案而言,锚固点装置之制造成本特别低廉。

8、就习知的具有非球体状滚动轴承体的锚固点装置而言,需要如此设计装配孔,使得此类滚动体藉由其旋转轴线穿过此等装配孔,而就本发明之锚固点装置而言则毋需如此,其中,用以吸收较高载荷的支承面系如此构建及倾斜,使得位于其中之非球体状滚轴承体以其旋转轴线以介于30°与60°之间的角度倾斜。为了既在轴向拉伸负荷下亦在径向拉伸负荷下以相同的方式实现可旋转运动特性,根据一较佳实施例,滚动轴承体之纵轴与上部件之旋转轴线互成45度或约45度的角度。在此情形下,尤其在轴向拉伸负荷条件下,确保上部件能够相对于下部件旋转运动,并且不存在以下危险:在此种拉伸负荷条件下作用于上部件之连接机构的转矩被传递至下部件之在待搬运之物体上的、通常构建为螺纹栓的连接件。由此改善搬运安全性。

9、透过如前文所述那般实现沿轴向安装的封闭体,实现支承面以及滚动轴承体之旋转轴线之此种倾斜。基于此倾斜亦实现以下优点:毋需将上部件之供下部件之杆部穿过的通孔实施得过大。在轴向上,下部件之头部区段沿径向向外伸出上部件之供下部件之杆部穿过的通孔。在滚动轴承体之旋转轴线如此倾斜的情况下,能够增大藉由此种锚固点装置吸收的拉伸负荷、特别是轴向拉伸负荷。

10、在一技术方案中,该下部件之杆段具有锚固台肩。此锚固台肩之锚固面系背离头部区段。该封闭体具有以与该锚固台肩互补的方式实施的对配锚固件。在此种技术方案中,封闭体之在杆段上的安装位置系由此二共同起作用之锚固件给定。基于此锚固点装置之在轴承实施方案方面的前述优点,不同于习知之锚固点装置,透过以非球体状滚动轴承体进行支承,滚动轴承体毋需以无间隙的方式设置在轴承信道中。因此,就此锚固点装置而言,原则上毋需根据支承面以及滚动轴承体的制造公差,将封闭体定位在下部件之杆段之不同的轴向位置上。

11、该封闭体通常实施为圆盘状,其底侧面向待搬运之物体且进而构成锚固面,藉由该锚固面将锚固点装置与待搬运之物体卡紧。封闭体之此种圆盘状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在此情形下,封闭体之与该锚固面相对的顶侧以及面向上部件之底侧的面可用作额外的支承面或支撑面,用以在横向负荷下将上部件相对于下部件支承。

12、为了连接封闭体,此封闭体(尤其当实施为圆盘状时)较佳具有将下部件之杆段包围的壁部。此壁部自该圆盘状基体沿轴向延伸,并且较佳朝向头部区段延伸。该成型在封闭体之圆盘上的壁段较佳用于将封闭体连接至下部件上。根据封闭圆盘在下部件上的一连接方案,此锁定壁之内侧具有第一锁定构件,而被锁定壁包围之杆段则具有与此互补的锁定构件。在此锁定方案中,可将封闭体沿轴向以力锁合的方式、例如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连接至下部件之杆段上。根据一技术方案,在该锁定壁之内侧设有环绕式锁定沟槽。与此锁定沟槽互补地,锁定杆在对应的轴向位置上具有锁定隆起部。在封闭体安装在锁定杆上的情况下,该锁定隆起部卡入该锁定沟槽。透过成型于封闭体上的厚度较小的锁定壁,利用此锁定壁之一定的材料弹性,实现锁定隆起部在锁定沟槽中的压入。为了简化安装,该锁定壁在其内侧之顶侧封闭部上具有倒角。前述锁定构件亦可采用相反的定位,即该锁定杆具有环绕式锁定沟槽,且该锁定壁具有互补的锁定隆起部。当然亦可多次设置,其中,可以轴向相邻的方式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此类互补的锁定构件。

13、根据封闭体在下部件上的另一连接方案,此通常呈圆柱形的壁部的朝向下部件之头部区段的端部构建为锚固面,其与头部区段之底侧卡紧。通常情况下,此壁部之此自由端面抵向由该头部区段提供之支承面起作用。为了将封闭体藉由其朝向头部区段的例如呈圆柱形的环绕式壁部卡紧在头部区段之底侧上,此壁部在内侧配备有与称作螺钉部件的下部件的螺纹杆的螺纹互补的内螺纹,该螺纹杆穿过上部件。透过将封闭体旋接至杆段之螺纹上来实现卡紧。其中,该环绕式壁部通常越过螺纹杆之末端区段,并且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亦越过螺纹尾部延伸。透过将封闭体以朝向头部区段越过螺纹尾部的方式旋紧,将壁部之内螺纹压入杆段,使得在正常使用锚固头的情况下,封闭体以充分转矩配合的方式与下部件之第二组成部分卡紧。锚固点装置之此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即使不将封闭体越过螺纹尾部朝向头部区段旋接至螺纹杆上,亦透过封闭体(含其可能设有的壁部在内)之轴向延伸区段将作用于锚固点装置之连接机构的剪力传递至杆段,故此锚固点装置所能吸收之剪力大幅提升,而其螺钉部件则无断裂危险。

14、在一尤佳实施例中,上部件与下部件之支承面的倾角相同。在此情形下,使用具有圆柱形侧面的滚动轴承体。这有别于以下主流理念:鉴于非球体状滚动体的倾斜,需要使用截锥状滚动轴承体来补偿旋转运动中的不同距离。为了将上部件之连接机构与拉伸方向对准,仅需要最大180°的可枢转性。因此,在圆柱形滚动轴承体之末端区段上,不同的旋转运动距离不会导致磨损增大。此点亦适用于上部件在轴向拉伸负荷条件下相对于下部件的对准。与使用非球体状、并且相对其旋转轴线倾斜设置的滚动体的主流理念相比,在此提出的方案具有特殊性,特别是因为圆柱形滚动轴承体之使用成本远低于圆锥形滚动轴承体。

15、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滚动轴承体具有桶状外形。在此情形下,上部件与下部件之支承面至少在其中心区段中与此滚动轴承体之沿纵向的曲率半径匹配。

16、在锚固点装置之连接机构承受横向负荷的情况下,当上部件在其面向封闭体的下侧具有另一支承面,并且封闭体具有与此互补之支承面,并且至少在此种横向负荷条件下,上部件透过其与封闭体之支承面共同起作用的支承面支撑时,能够进一步改善上部件之相对于下部件的可自由旋转特性。尽管原则上可实施为滑动轴承,但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上部件之下支承面与封闭件之支承面之间设有滚动体。在此可采用球体。在负荷情形下(仅当上部件之连接机构承受横向负荷时),此等滚动体仅承受压力。在有轴向拉伸力作用于连接机构的情况下,此轴承不承受负荷。为了尽可能简化锚固点装置之安装,在此轴承之一实施例中,在上部件之相关支承面与下部件之相关支承面之间采用滚针轴承。此种滚针轴承具有一定数目之通常呈圆柱形的轴承体,其被包围在一轴承体保持架中。此种构件易于搬运及安装。

17、根据一实施例,封闭体之支承面系由锁定壁之外侧以沿径向朝向内侧的方式界定。在外侧较佳设有迷宫式密封件,从而防止或尽可能避免污物进入轴承。这例如可如下实现:上部件具有环绕式环形突出部,其沿径向在外侧自上方卡住沿轴向的封闭体的至少一区段,其中一较小的运动间隙承受负荷。

18、为了防止污物进入位于上部件与下部件之间的轴承(其具有相对于其旋转轴线倾斜的滚动轴承体),并且不对上部件相对于下部件的可旋转运动特性造成负面影响,根据一实施例,设有封闭环,其用于将介于下部件之头部区段之径向外侧与上部件之中央通孔之内侧之间的间隙封闭。此种封闭环可透过卡扣件固设在预定位置中。若期望封闭环以转矩配合的方式连接至下部件上,则可在此封闭环上设置向下伸出的卡扣片,其卡入在头部区段之径向外侧设有的、如端侧敞开之凹槽那般实施的凹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