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电馈能式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59315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电馈能式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车辆悬架减振器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电馈能式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不平路面的持续激励,引起簧上质量的垂直振动和轮胎动载荷的连续变化,直接影响车辆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传统液力减振器是将簧上质量与簧下质量的相对运动机械能通过阻尼作用转化为热能耗散。而馈能悬架是将这部分振动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或者电能,供给车辆上其他设备使用,从而达到降低车辆能量消耗的目的。
[0003]目前车辆馈能悬架系统的结构形式主要分为机械液压式馈能(包括曲柄连杆式、静液蓄能式)、电磁式馈能(包括电磁线圈感应式、齿轮齿条式、滚珠丝杆式、直线电机式)以及液电复合式馈能。液电馈能式半主动控制减振器属于液电复合式,包括双筒液压减振模块和液电馈能控制模块,利用工作油液在油道里的运动推动液压马达旋转,从而带动旋转电机的回转运动,从而将车身与车轮间的机械振动能量转化为电能。经过科研人员的大量研宄,现存的各种馈能悬架仍有若干缺点,无法达到传统减振器的使用要求;本发明所提出的液电馈能式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的综合性能好,实用性强。
[0004]中国专利1626370A设计采用滚珠丝杆机构,将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之间的直线运动转化为电机的旋转运动。馈能装置由滚珠丝杆机构和电机组成,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将回收的能量储存在电池。随着不平路面的持续激励,馈能减振器作压缩运动和伸张运动,滚珠螺母沿轴向上下移动,带动滚珠丝杆和电机转子作正反转动。根据车身振动状态,电机控制电路使电机处于电动或者制动状态,从而主动衰减不平路面产生的车身振动和冲击。滚珠丝杆式馈能悬架将传统的液力装置替换成机械装置,这种结构形式的缺点是由于传动系统内部间隙的存在,馈能装置对高频信号的频率响应函数不为零。因此,滚珠丝杆式馈能悬架在低频大振幅激励下,悬架特性和能量回收效率较好,而受到高频激励时,悬架特性不理想,能量回收效率较低。
[0005]中国专利CN101749353A设计采用四个单向阀组成的液压整流桥,形成“机-电-液” 一体化液电馈能装置,将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之间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液体的流动。无论是压缩运动和伸张运动,经过单向阀液压整流桥后,液体都沿同一方向通过液压马达,带动发电机发电。该方案可以使液压马达始终沿同一方向旋转,发电机处于较高的工作效率,液电馈能装置的整体效率较高。然而,单向阀的开闭完全依靠前后端的液体压力,活塞运动换向时,液体对单向阀的冲击较大,影响单向阀的工作寿命。由于液压缸有杆腔和无杆腔的体积变化不同,造成压缩行程的阻尼力大于伸张形成的阻尼力,与传统液力减振器的外特性相反,不便于实际工程应用。
[0006]中国专利CN103244495A设计采用电控整流阀,控制单元通过比较活塞上、下腔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信号,判断整流阀前端液体流向,通过电磁阀对整流阀阀芯位置进行控制,对减振器缸筒中流出的液体进行整流,整流后的液流驱动液压马达始终沿一个方向旋转,带动发电机处于较高效率状态下发电,从而实现振动机械能量转化为电能。然而,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不平路面的持续激励,造成簧载质量的往复压缩运动和伸张运动,电控整流阀处于连续的调整状态,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同时,一旦电控整流阀工作失效,该减振器的使用性能难以满足车辆的行驶要求。
[0007]以上将振动机械能量进行馈能回收的装置当中,中国专利1626370A存在电机转子随着悬架的往复运动旋转方向正反交替切换的问题,产生大量的惯量损失,降低了电机的发电效率。中国专利CN101749353A和中国专利CN103244495A采用阀的结构解决了电机转子旋转方向正反切换的问题,提高了发电机的工作效率,但是液压整流桥的某个单向阀工作实效,会造成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同时不便于维修;利用电控整流阀可以减少液压整流桥产生的液压能量损失,不过对其使用寿命提出了较高要求,不适用于长时间实际使用。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液电馈能式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系统,可基于传统双筒液压减振器改造而成,在达到车辆对减振器阻尼特性基本要求前提下,能够回收悬架振动耗散的机械能,使其转换为电能,达到车辆节能的目的;并且可以实现阻尼力的半主动控制,提升车辆的行驶平顺性。
[0009]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液电馈能式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系统,主要包括由液压工作缸、储油缸、活塞、空心活塞杆、压缩阀、补偿阀所构成的双筒液压减振模块和由空心活塞杆转接头、蓄能器、储油缸转接头、液压馈能管路、液压马达、发电机、负载控制电路所构成的液电馈能控制模块,所述的储油缸的一侧外壁上钻有一圆孔,通过该圆孔焊接储油缸转接头;所述的位于液压工作缸内的空心活塞杆的顶端处径向引出一个出油口,并在出油口处焊接空心活塞杆转接头;所述的液压马达的前端通过液压管路与空心活塞杆的空心活塞杆转接头相连,液压回路中采用三通管接头连接一个蓄能器;所述的液压马达的后端通过液压管路与储油缸的储油缸转接头相连,液压回路中连接有一个低压蓄能器;所述的液压马达通过联轴器与发电机相连,发电机与负载控制电路连接并调节;所述的空心活塞杆的顶端与上吊耳相连,所述的储油缸的底端与下吊耳相连。所述的空心活塞杆的无油道末端相连有一个活塞,该活塞位于液压工作缸之中;活塞的上方空间部分为液压缸有杆腔,下方空间部分为液压缸无杆腔。
[0010]作为优选,所述的储油缸位于液压工作缸的外部,储油缸的上方外部套有防尘罩;液压工作缸的下端设置有支承座,该支承座上安装有压缩阀和补偿阀,且该支承座位于储油缸的下方内部。
[0011]作为优选,所述的空心活塞杆的轴向芯部设有不贯穿的中心孔,在空心活塞杆下部沿径向开一通孔,并与中心孔连通。
[0012]作为优选,所述的活塞分为有阀系活塞和无阀系活塞,有阀系活塞内设置有流通阀,该流通阀连通于液压缸有杆腔与液压缸无杆腔;无阀系活塞其外部的液压马达的液压管路上并联一个单向阀,单向阀的开启方向与液压马达的旋转方向相反。
[0013]作为优选,所述的蓄能器和低压蓄能器采用皮囊式蓄能器。
[00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5]其一,馈能减振器的阻尼特性符合车辆对减振器拉伸以及压缩行程阻尼力的配比要求,压缩行程达到传统减振器的被动减振效果,在拉伸行程进行振动能量回收以及阻尼力的半主动控制;馈能效果以及平顺性到达一定程度上的平衡;
[0016]其二,能够有效回收车辆悬架振动所耗散的机械能量,系统“惯量损失”低于其他方案的馈能减振器,电机旋转方向固定,能量回收效率高;
[0017]其三,可在传统液压减振器基础上进行改造,利用其膜片阀组,其弹性特性曲线平滑,减振器的外特性优良,可应用于不同的车型,调校方便;
[0018]其四,对传统液力减振器的零部件改动较小,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拆卸和维修,同时发电机的使用寿命长,系统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发明的主要实施例具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图。
[0021]图3为本发明中空心活塞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基本原理图。
[0024]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上吊耳;2、空心活塞杆转接头;3、蓄能器;4、三通管接头;5、液压马达;6、发电机;7、负载控制电路;8、液压管路;9、储油缸转接头;10、下吊耳;11、压缩阀;12、补偿阀;13、支承座;14、液压工作缸;15、有阀系活塞;16、流通阀;17、空心活塞杆;18、储油缸;19、防尘罩;20、液压缸有杆腔;21、低压蓄能器;22、单向阀;23、无阀系活塞;24、液压缸无杆腔;171、中心孔;17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1、2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由液压工作缸14、储油缸18、活塞15、空心活塞杆17、压缩阀11、补偿阀12所构成的双筒液压减振模块和由空心活塞杆转接头2、蓄能器3、储油缸转接头9、液压馈能管路8、液压马达5、发电机6、负载控制电路7所构成的液电馈能控制模块,所述的储油缸18的一侧外壁上钻有一圆孔,通过该圆孔焊接储油缸转接头9 ;所述的位于液压工作缸14内的空心活塞杆17的顶端处径向引出一个出油口,并在出油口处焊接空心活塞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