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球状罐及具备该非正球状罐的液化气运输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41077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非正球状罐及具备该非正球状罐的液化气运输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非正球状罐及具备该非正球状罐的液化气运输船。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罐内储存液化了的天然气(lng)并进行运输的液化气运输船,已知有具备沿船首尾方向配置的多个罐和将多个罐的上半部覆盖的一个连续的罐罩的液化气运输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的扁平球状罐在赤道部的上方具备圆筒部和与圆筒部接连设置的顶部。在专利文献1中,在将圆筒部的半径设为r且将顶部的铅垂方向的长度设为h1时,成为r/h1=1.5。通过设为这样的形状的扁平球状罐,与相同的高度的正球状罐相比,能够确保大量的容积并使风压阻力减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64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储存有液化了的天然气的扁平球状罐由利用来自外部的输入热量而蒸发的天然气等充满。因此,扁平球状罐的内部因充满于内部的天然气等而受到内压。而且,扁平球状罐的外部因大气而受到外压。扁平球状罐由曲率各不相同的多个部分构成,因此尤其是在小曲率的部分产生以内压和外压为起因的大的应力。如果对于该应力的耐压曲性不充分,则可能在小曲率的部分产生压曲。

发明者们研讨了对于应力的耐压曲性时可知,如果如专利文献1所示以成为r/h1=1.5的方式设计扁平球状罐,则耐压曲性不充分。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分地确保耐压曲性且与正球状罐相比充分地确保容积的非正球状罐及具备该非正球状罐的液化气运输船。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非正球状罐是存储液化了的气体的非正球状罐,具备: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圆筒部;以与所述圆筒部的上方接连的方式配置并朝向上方突出的镶板构造的顶部;及以与所述圆筒部的下方接连的方式配置并朝向下方突出的镶板构造的底部,所述顶部具有:顶部侧球壳部,利用第一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并配置在所述顶部的上端;及顶部侧环面部,以与所述圆筒部的上方及所述顶部侧球壳部的下方分别接连的方式配置,并利用比所述第一半径小的第二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所述非正球状罐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r/h1<1.5(1)

在此,r:所述圆筒部的半径,h1:所述顶部的铅垂方向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非正球状罐,顶部侧环面部比顶部侧球壳部的半径小,因此在顶部侧环面部的附近产生应力。本形态的非正球状罐在将圆筒部的半径设为r且将顶部的铅垂方向的高度设为h1时,成为1.0<r/h1<1.5的形状。

发明者们在根据基于大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而进行了应力解析时可知,通过设为r/h1<1.5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对于在顶部侧环面部的附近产生的应力而具有充分的耐压曲性。而且,通过设为r/h1>1.0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与正球状罐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容积。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非正球状罐,能够提供一种充分地确保耐压曲性且与正球状罐相比充分地确保了容积的非正球状罐。

在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非正球状罐中,形成所述顶部侧球壳部的所述第一半径的球体的中心位置也可以构成为,配置在将连接所述顶部侧球壳部与所述顶部侧环面部的连接位置和形成该顶部侧环面部的所述第二半径的球体的中心位置连结而成的线的延长线上。

根据本结构,在连接顶部侧球壳部与顶部侧环面部的连接位置处,顶部侧球壳部的切线方向与顶部侧环面部的切线方向一致。因此,顶部侧球壳部与顶部侧环面部在它们的连接位置处平滑地连接。

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顶部侧球壳部与顶部侧环面部的连接位置处应力集中的不良情况。

在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非正球状罐中,也可以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r/h2<1.5(2)

在此,h2:所述底部的铅垂方向的高度。

根据本结构的非正球状罐,在将圆筒部的半径设为r且将底部的铅垂方向的高度设为h2时,成为1.0≤r/h2<1.5的形状。

发明者们在根据基于大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而进行了应力解析时可知,通过设为r/h2<1.5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对于在底部侧环面部的附近产生的应力而具有充分的耐压曲性。而且,通过设为r/h2≥1.0的形状的扁平球状罐,与正球状罐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容积。

在上述的非正球状罐中,所述底部也可以具有:第一底部侧球壳部,利用第三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并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下端;及底部侧环面部,以与所述第一底部侧球壳部的上方接连的方式配置并利用比所述第三半径小的第四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

由此,使圆筒部的下方为适当的非正球状,能够充分地确保耐压曲性且与正球状罐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容积。

在上述的非正球状罐中,形成所述第一底部侧球壳部的所述第三半径的球体的中心位置也可以配置在将连接所述第一底部侧球壳部与所述底部侧环面部的连接位置和形成该底部侧环面部的所述第四半径的球体的中心位置连结而成的线的延长线上。

根据这样的非正球状罐,在连接第一底部侧球壳部与底部侧环面部的连接位置,第一底部侧球壳部的切线方向与底部侧环面部的切线方向一致。因此,第一底部侧球壳部与底部侧环面部在它们的连接位置处平滑地连接。

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第一底部侧球壳部与底部侧环面部的连接位置处应力集中的不良情况。

在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非正球状罐中,也可以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r1/r2<2.5(3)

r2/r>0.4(4)

在此,r1:所述第一半径,r2:所述第二半径。

发明者们在根据基于大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而进行了应力解析时可知,通过设为满足上述的(3)、(4)的条件式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对于在顶部侧环面部的附近产生的应力而具有可靠的耐压曲性。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顶部侧球壳部与顶部侧环面部的连接位置处应力集中的不良情况。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液化气运输船具备:上述任一个非正球状罐;及将该非正球状罐的上半部覆盖并沿着船首尾方向及船宽方向延伸的罐罩。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充分地确保耐压曲性且与正球状罐相比充分地确保了容积的非正球状罐的液化气运输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充分地确保耐压曲性且与正球状罐相比充分地确保了容积的非正球状罐及具备该非正球状罐的液化气运输船。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化气运输船的右侧视图。

图1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化气运输船的俯视图。

图2是图1a的ii-ii向视剖视图。

图3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化气运输船的图,是图1a的a-a向视剖视图。

图3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化气运输船的图,是图1a的b-b向视剖视图。

图4是图1a的iv-iv向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扁平球状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r1/r2相对于r/h1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化气运输船,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如图1a、图1b、图3a及图3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化气运输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lng船”)1是例如具备四个铝制的非正球状罐(也称为“扁平球状罐”)2的船舶,这些铝制的非正球状罐2分别构成为能够在其内部储存液化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低温液化了的天然气)。

如图2所示,这些非正球状罐2分别经由圆筒形的裙部3而支承于船身5。裙部3以使其上端部配置于非正球状罐2的赤道位置的方式将其下端部固定在基础甲板4上。这样,非正球状罐2的重量通过裙部3而由船身5承受。

在此,赤道位置是后述的圆筒部31的下端位置。圆筒部31在其下端位置处与裙部3的上端部连接。

如图1a、图1b及图2所示,这些非正球状罐2的上半部由具有顶面7b的罐罩7覆盖。罐罩7成为其下端部固定在上甲板6上且沿船首尾方向及船宽方向延伸的一个连续的构件。

在罐罩7与上甲板6之间完全未设置伸缩接头,罐罩7成为刚体构造。即,罐罩7成为与船身5一起确保由船级协会的规则等要求的船舶的纵向强度的构造。在此,纵向强度是指在船首尾方向(纵向)上,对于由自重、所装载的货物、波浪的力产生的弯曲力及剪切力的强度。图2中的标号8、9分别表示纵通隔壁、船侧外板。

如图1a至图4所示,在船身5的船底部,沿船首尾方向及船宽方向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7个)压载舱10。

这些压载舱10中的除了配置在最接近船首的位置的压载舱10以外的压载舱10分别具备构成上部的壁部12。壁部12沿着非正球状罐2的周向,并以包围非正球状罐2的底部上方的方式配置。压载舱10的下部沿着船身5的船侧外板9及船底(船底外板)11在船首尾方向上配置。

构成压载舱10的上部的壁部12沿着非正球状罐2的周向并以包围非正球状罐2的底部上方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将上述压载舱10的上部挪用作为对非正球状罐2进行支承的裙部3的一部分,能够降低构成裙部3的材料的总量,能够实现建造成本的降低化。

如图1a、图1b、图2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化气运输船1的左舷侧及右舷侧,沿船侧外板9分别设有各一条行走路(通路)20。

行走路20架设有在为了进行装卸作业而靠岸的终端(图示省略)设置的舷梯舵(舷侧梯子)并发挥作为船员及作业员等进行往来的通路的作用。

如图2及图4所示,行走路20具备:从罐罩7的侧面7a朝向外方延伸的行走甲板21;从上甲板6朝向垂直上方(或从罐罩7的侧面7a朝向斜上方)延伸而对行走甲板21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多个支承构件22。

如图1a及图1b所示,行走路20沿着对应的船侧外板9,从房屋(居住区)23的前表面延伸至罐罩7的侧面7a前端。而且,在行走甲板21的两端(在图1a及图1b中为左端及右端)分别安装有用于从行走甲板21上向上甲板6上进行下降或者从上甲板6上向行走甲板21上进行攀登的台阶(图示省略)。

从船底11至行走甲板21的上表面的高度(垂直距离)l(m)在比从船底11至上甲板6的上表面的高度d(m)+2(m)大且比40(m)小的范围内,且设定为能够将设置在(起航后)预定靠岸的终端的舷梯舵全部架设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应于在预定靠岸的终端设置的舷梯舵的可动范围而配置的行走路20的上表面架设舷梯舵。因此,即使在上甲板6配置于低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设置在预定靠岸的终端的舷梯舵全部架设,能够使对于设置在终端的舷梯舵的适合性良好。

接下来,参照图5及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非正球状罐2的形状。

如图5所示,非正球状罐2成为铅垂方向的长度(h+h1+h2)比圆筒部31的直径(2·r)短的扁平球状。非正球状罐2是与正球相比扁平且稍接近于方形的球状,换言之,是船身5的内侧较少产生浪费的空间且船身5的向上方的突出量不少的形状的罐。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非正球状罐2的铅垂方向的长度(h+h1+h2)设为比圆筒部31的半径的2.5倍(2.5·r)短的范围。

如图5所示,非正球状罐2具备圆筒部31、顶部32、底部33。

圆筒部31是在沿轴线x的方向(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的部分。圆筒部31的绕轴线x的半径成为r。

顶部32成为以与圆筒部31的上方接连的方式配置并沿轴线x朝向上方突出的镶板构造。顶部32的铅垂方向的高度成为h1。顶部32具有环面部34(顶部侧环面部)和球壳部35(顶部侧球壳部)。

球壳部35是利用半径r1(第一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并配置在顶部32的上端t的部分。

环面部34是利用半径r2(第二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并与圆筒部31的上方及球壳部35的下方分别接连而配置的部分。形成环面部34的球体的半径r2比形成球壳部35的球体的半径r1小。

如图5所示,形成球壳部35的半径r1的球体的中心位置o1配置在将连接位置c1和中心位置o2连结而成的线的延长线上,所述连接位置c1是连接球壳部35与环面部34的连接位置,所述中心位置o2是形成环面部34的半径r2的球体的中心位置。

底部33成为以与圆筒部31的下方接连的方式配置并沿轴线x朝向下方突出的镶板构造。底部33的铅垂方向的高度成为h2。底部33具有第一球壳部38(第一底部侧球壳部)、环面部37、第二球壳部36(第二底部侧球壳部)。

第一球壳部38是利用半径r3(第三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并配置在底部33的下端b的部分。

第二球壳部36是利用与圆筒部31的半径r同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并与圆筒部31的下方接连而配置的部分。

环面部37是利用半径r4(第四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并与第一球壳部38的上方及第二球壳部36的下方分别接连而配置的部分。形成环面部37的球体的半径r4比形成第一球壳部38的球体的半径r3减小。

如图5所示,形成第一球壳部38的半径r3的球体的中心位置o3配置在将连接位置c2和中心位置o4连结而成的线的延长线上,所述连接位置c2是连接第一球壳部38与环面部37的连接位置,所述中心位置o4是形成环面部37的半径r4的球体的中心位置。

另外,如图5所示,形成第二球壳部36的半径r的球体的中心位置o5配置在将连接位置c3和中心位置o4连结而成的线的延长线上,所述连接位置c3是连接第二球壳部36与环面部37的连接位置,所述中心位置o4是形成环面部37的半径r4的球体的中心位置。

在此,在将形成顶部32的环面部34的半径r2的球体的中心角设为θ1时,以下的式(1)成立。

r=r1·cosθ1+r2·(1-cosθ1)(1)

在此,在r2=α·r、r1=β·r时,式(1)变形为以下的式(2)。

r=β·r·cosθ1+α·r(1-cosθ1)(2)

对式(2)进行变形时,成为以下的式(3)。

β=(1-α+α·cosθ1)/cosθ1(3)

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所述r2=α·r、r1=β·r,因此以下的式(4)成立。

β/α=r1/r2(4)

这样,β成为α和θ1的函数,因此如果α和θ1决定,则β的值确定。

另外,关于顶部32的高度h1,以下的式(5)成立。

h1=r1-(r1-r2)·cos(90°-θ1)(5)

该式根据r2=α·r、r1=β·r的关系而变形为以下的式(6)。

h1=β·r-(β·r-α·r)·cos(90°-θ1)(6)

如前所述,β成为α和θ1的函数,因此顶部32的高度h1也成为α和θ1的函数。

在设计非正球状罐2的顶部32的形状时,其形状越接近正球,则压缩应力越小且容积越小。反之,越接近于方形,则压缩应力越大且容积越大。

即,图5所示的r/h1的值越大(相对于圆筒部31的半径而顶部32的高度h1降低),则容积越大,但是压缩应力也越大。

因此,非正球状罐2优选在能够充分地确保对于压缩应力的耐压曲性的范围内以r/h1的值增大的方式设计形状。

发明者们通过基于大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而解析了压缩应力,其结果是,得到如下见解:为了满足对于在顶部32的环面部34的附近产生的压缩应力的耐压曲性而需要满足以下的式(7)、(8)。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大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中,进行基于由压缩应力而产生了变形之后的形状的应力解析,因此与基于微小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相比,对于压缩应力的富余度大。即,由基于大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产生的解析结果成为对于更大的压缩应力而具备耐压曲性的结果。

α>0.4(7)

β/α<2.5(8)

在此,r2=α·r,因此式(7)是指如果不使形成环面部34的球体的半径r2相对于圆筒部31的半径增大某程度,则在环面部34的附近产生压曲。

另外,根据式(4),由于β/α=r1/r2,因此式(8)是指如果不使形成环面部34的球体的半径r2相对于形成球壳部35的球体的半径r1增大某程度,则在环面部34的附近产生压曲。

这样,为了确保顶部32的耐压曲性而需要满足式(7)、(8)的条件。另一方面,为了增大容积而需要增大r/h1的值。

因此,发明者们使式(3)、(6)的变量α、θ1的值变化,并得到了表示r/h1与r1/r2(即β/α)的关系的图6的坐标图。

如图6所示,为了满足式(7)、(8)的条件,需要将r/h1设定为以下的式(9)的范围。

1.0<r/h1<1.5(9)

通过设为r/h1<1.5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对于在环面部34的附近产生的压缩应力而具有充分的耐压曲性。而且,通过设为r/h1>1.0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与正球状罐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容积。

为了满足式(7)、(8)的条件,优选将r/h1设定为以下的式(10)的范围。

1.2≤r/h1≤1.45(10)

通过设为r/h1≤1.45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对于在环面部34的附近产生的压缩应力而具有可靠的耐压曲性。而且,通过设为r/h1≥1.2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与正球状罐相比能够更多地确保容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顶部32的环面部34的球体的半径r2小于形成底部33的环面部37的球体的半径r4。因此,作用于顶部32的环面部34上的压缩应力大于作用于底部33的环面部37上的压缩应力。因此,为了评价本实施方式的非正球状罐2的耐压曲性而需要评价对于作用于顶部32的环面部34上的压缩应力的耐压曲性。形成底部33的环面部37的球体的半径r4较大是为了成为不与压载舱10接触的形状。

在此,在将形成底部33的环面部37的半径r4的球体的中心角设为θ2、将形成底部33的第二球壳部36的半径r的球体的中心角设为θ3时,以下的式(11)成立。

r·cosθ4=r6·cos(θ4+θ5)+r5·(cosθ4-cos(θ4+θ5))(11)

在此,r6=δ·r、r5=γ·r时,式(11)变形为以下的式(12)。

r·cosθ4=δ·r·cos(θ4+θ5)+γ·r·(cosθ4-cos(θ4+θ5))(12)

当对式(12)进行变形时,成为以下的式(13)。

δ=(1-γ)·cosθ4/cos(θ4+θ5)+γ(13)

这样,δ成为γ和θ4、θ5的函数,因此如果γ、θ4、θ5决定,则δ的值确定。

在设计非正球状罐2的底部33的形状时,其形状越接近于正球,则压缩应力越小且容积越小。反之,越接近于方形,则压缩应力越大且容积越大。

即,图6所示的r/h2的值越大(相对于圆筒部31的半径而底部33的高度h2降低),则容积越大,但是压缩应力也越大。

因此,非正球状罐2优选在能够充分地确保对于压缩应力的耐压曲性的范围且与压载舱10不接触的范围内以r/h2的值增大的方式设计形状。

发明者们与顶部32同样地关于底部33也通过基于大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解析了压缩应力,其结果是,得到了优选将r/h2设定为以下的式(14)的范围的见解。

1.0≤r/h2<1.5(14)

通过设为r/h2<1.5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对于在环面部37的附近产生的压缩应力而具有充分的耐压曲性。而且,通过设为r/h2≥1.0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与正球状罐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容积。

关于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液化气运输船1具备的非正球状罐2起到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正球状罐2,环面部34比球壳部35的半径小,因此在环面部34的附近产生压缩应力。本实施方式的非正球状罐2在将圆筒部31的半径设为r、将顶部32的铅垂方向的高度设为h1时,成为1.0<r/h1<1.5的形状。

发明者们根据基于大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而进行了压缩应力解析时可知,通过设为r/h1<1.5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对于在环面部34的附近产生的压缩应力而具有充分的耐压曲性。而且,通过设为r/h1>1.0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2,与正球状罐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容积。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正球状罐2,能够充分地确保耐压曲性且与正球状罐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容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正球状罐2,在连接球壳部35与环面部34的连接位置c1处,球壳部35的切线方向与环面部34的切线方向一致。因此,球壳部35与环面部34在它们的连接位置c1处平滑地连接。

由此,能够抑制压缩应力在连接球壳部35与环面部34的连接位置c1集中的不良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正球状罐2,在将圆筒部31的半径设为r且将底部33的铅垂方向的高度设为h2时,成为1.0≤r/h2<1.5的形状。

发明者们根据基于大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而进行了压缩应力解析时可知,通过设为r/h2<1.5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2,对于在环面部37的附近产生的压缩应力而具有充分的耐压曲性。而且,通过设为r/h2≥1.0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2,与正球状罐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容积。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正球状罐2,在连接第一球壳部38与环面部37的连接位置c2处,第一球壳部38的切线方向与环面部37的切线方向一致。因此,第一球壳部38与环面部37在它们的连接位置c2处平滑地连接。同样,在连接第二球壳部36与环面部37的连接位置c3处,第二球壳部36的切线方向与环面部37的切线方向一致。因此,第二球壳部36与环面部37在它们的连接位置c3处平滑地连接。

由此,能够抑制压缩应力集中于连接第一球壳部38与环面部37的连接位置c2及连接第二球壳部36与环面部37的连接位置c3的不良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非正球状罐2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r/h1≤1.45

r1/r2<2.5

r2/r>0.4

在此,r1:所述第一半径,r2:所述第二半径。

发明者们根据基于大变形理论的有限要素法而进行了压缩应力解析时可知,通过设为满足上述的条件式的形状的非正球状罐2,对于在环面部34的附近产生的压缩应力而具有可靠的耐压曲性。由此,能够抑制压缩应力集中于连接球壳部35与环面部34的连接位置c1的不良情况。

标号说明

1液化气运输船

2非正球状罐

31圆筒部

32顶部

33底部

34环面部(顶部侧环面部)

35球壳部(顶部侧球壳部)

36第二球壳部(第二底部侧球壳部)

37环面部(底部侧环面部)

38第一球壳部(第一底部侧球壳部)

b下端

c1、c2、c3连接位置

o1、o2、o3、o4中心位置

t上端

x轴线。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非正球状罐,存储液化了的气体,其中,

所述非正球状罐具备:

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圆筒部;

以与所述圆筒部的上方接连的方式配置并朝向上方突出的镶板构造的顶部;及

以与所述圆筒部的下方接连的方式配置并朝向下方突出的镶板构造的底部,

所述顶部具有:

顶部侧球壳部,利用第一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并配置在所述顶部的上端;及

顶部侧环面部,以与所述圆筒部的上方及所述顶部侧球壳部的下方分别接连的方式配置,并利用比所述第一半径小的第二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

所述非正球状罐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2≤r/h1≤1.45(1)

r1/r2<2.5(2)

r2/r>0.4(3)

在此,r:所述圆筒部的半径,r1:所述第一半径,r2:所述第二半径,h1:所述顶部的铅垂方向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正球状罐,其中,

形成所述顶部侧球壳部的所述第一半径的球体的中心位置配置在将连接所述顶部侧球壳部与所述顶部侧环面部的连接位置和形成该顶部侧环面部的所述第二半径的球体的中心位置连结而成的线的延长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正球状罐,其中,

所述非正球状罐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r/h2<1.5(4)

在此,h2:所述底部的铅垂方向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正球状罐,其中,

所述底部具有:

第一底部侧球壳部,利用第三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并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下端;及

底部侧环面部,以与所述第一底部侧球壳部的上方接连的方式配置,并利用比所述第三半径小的第四半径的球体的一部分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正球状罐,其中,

形成所述第一底部侧球壳部的所述第三半径的球体的中心位置配置在将连接所述第一底部侧球壳部与所述底部侧环面部的连接位置和形成该底部侧环面部的所述第四半径的球体的中心位置连结而成的线的延长线上。

6.一种液化气运输船,具备: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正球状罐;及

将该非正球状罐的上半部覆盖并沿着船首尾方向及船宽方向延伸的罐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