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远程控制的加热输油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7688发布日期:2018-12-18 21:19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远程控制的加热输油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天然气储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输油管。



背景技术:

石油开采后由于地底的气压和温度与地表有巨大的差异,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油田,尤其是冬季,石油在运输中温度降低会出现析蜡现象,而且石油属于高粘度液体,在管输过程中容易出现低温状态下凝结,油管内介质都发生凝结后整个石油开采项目会被迫停止。

在处理析蜡、凝堵时,由于冬季寒冷,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效率极低,极大的影响原油输出及生产效率,目前经常使用的解决方式热水浇灌,这种处理方式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处理时间较长,会出现处理过程中继续发生原油凝冻现象或水结冰的情况,因此设计一种可远程控制的加热输油管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输油管内部将原油加热即可解决运输中的析蜡、凝堵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远程控制的加热输油管,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便于拆装多次使用,可应用于各种环境的井场或海上平台,可远程控制对输油管道进行加热,降低输油成本,确保生产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远程控制的加热输油管,包括输油管外壳、隔热层、内嵌式支架、电热带、温度传感器、微处理器、无线收发模块,电热带、温度传感器固定于内嵌式支架上,内嵌式支架固定于隔热层内表面,隔热层设置于输油管外壳内表面,微处理器、无线收发模块设置于输油管外壳外表面,温度传感器、电热带、电源及无线收发模块通过电缆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输油管使用时,其两端与常规输油管相连接,连接方式包括螺纹、法兰、焊接及其他公知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输油管制作工艺简单,可使用常规输油管作为输油管外壳,依次添加隔热层、内嵌式支架及其他零件即可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远程控制的加热输油管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便于拆装多次使用,可应用于各种环境的井场或海上平台;2)本实用新型装置通过电热带、隔热层和内嵌式支架的配合使用,可最大限度的提高热效率,减少热量损失;3)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用微处理器、无线收发模块,可以实时监测输油管道内介质的温度,并实现远程监控、远程操作,相较传统加热方式更为灵活;4)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用时将其安装在输油管道上即可进行加热,维护成本极低;5)本实用新型输油管制作工艺简单,可使用常规输油管作为输油管外壳,依次添加隔热层、内嵌式支架及其他零件即可制成,成本低廉,适合大范围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

附图标号:1、输油管外壳2、隔热层3、内嵌式支架4、电热带5、温度传感器6、传感器接口7、电缆接口8、输电电缆9、微处理器10、无线收发模块11、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输油管外壳1、隔热层2、内嵌式支架3、电热带4、温度传感器5、微处理器9、无线收发模块10,电热带4、温度传感器5固定于内嵌式支架3上,内嵌式支架3固定于隔热层2内表面,隔热层2设置于输油管外壳1内表面,微处理器9、无线收发模块10设置于输油管外壳1外表面,温度传感器5连接电缆通过传感器接口6与微处理器9相连接,电热带4连接输电电缆8通过电缆接口7与微处理器9相连接,电源11及无线收发模块10通过电缆与微处理器9相连接。

下面基于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流程进行如下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流程分为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本实用新型输油管两端与常规输油管相连接,连接方式包括螺纹、法兰、焊接及其他公知连接方式,在保证其密封性后开始输油作业。

步骤二:将电源11与微处理器9连接,温度传感器5将温度数据传输至微处理器9,通过无线收发模块10传输至油田工作人员。

步骤三:当输油管内介质温度过低时,通过无线收发模块10输入加热信号至微处理器9,微处理器9接收加热信号后向电热带4供电,并通过温度传感器5实时监测加热效果。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