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型盖的开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89529发布日期:2020-11-20 09:4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凹型盖的开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瓶器,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生物化学实验室的专用开瓶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物化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实验室数量随之增加,不可缺少的就是各种酸、碱、醇、醚类试剂的普遍使用。由于安全考虑,各种酸、碱、醇、醚类液体试剂通常是采用双层瓶盖设计,即内置凹型盖和外置螺旋拧盖。但是,随之而来的困扰实验人员的问题就是内置凹型盖的打开方式。由于各种试剂储存方式及受其本身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如挥发,气压不均等情况,经常会出现实验人员力气小打不开内置凹型盖,之后采取指甲抠、工具撬等方式,且随之而来的就是试剂污染和安全问题,例如:指甲抠时不慎手套破裂,工具撬开时由于内部气压过大导致试剂喷溅而出,更有甚者因用力过猛而导致试剂瓶不稳倒地破碎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方便安全地打开液体试剂瓶的内置凹型盖已经成为实验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凹型盖的开瓶器,可以方便地打开凹型盖,降低生物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并可减少液体试剂开瓶过程中易出现的污染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凹型盖的开瓶器,所述凹型盖是安装于一瓶体的瓶口,所述开瓶器包括:固持端,能够伸入所述凹型盖的凹型口内并向外扩张至一固持位置与所述凹型口的内侧壁相互作用并与之保持固定;以及操作端,与所述固持端相连接并能够在所述固持端处于所述固持位置时被操作以通过所述固持端带动所述凹型盖自所述瓶口脱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开瓶器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交叉设置并枢接,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形成所述固持端;第三支臂和第四支臂,所述第三支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二端枢接,所述第四支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二端枢接;以及按压部,与所述第三支臂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支臂的第二端枢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至少在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的外侧面上形成有拉持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拉持部呈内凹的弧形状,并是与一使用者的食指和中指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拉持部是环绕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的外周沿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是与所述使用者的手掌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开瓶器还包括:防护罩,邻近于所述固持端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呈伞形,且其伞径大于所述凹型盖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臂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臂的所述第一端形成有朝向末端渐缩的弧形固持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固持部具有锯齿。

本实用新型的开瓶器可以方便快捷地打开凹型盖。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开瓶器就可以适用于生物实验室各种不同型号试剂瓶的内置凹型盖,防止资源浪费。本实用新型通过从凹型盖的凹型口内部着力拉出凹型盖的方式,防止任何直接接触瓶口的可能,从而大幅减少了污染试剂的概率。本实用新型通过顶端手柄设计(即按压部),可增加手掌及手指舒适感。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固持端的半弧形锯齿设计,可防止摁压时用力过大穿透凹型盖造成试剂污染,同时防止不慎触碰造成的安全问题。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通过设计防喷溅的防护罩,可防止由于气压变化导致瓶内试剂喷溅而出,从而大幅减少开瓶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凹型盖的开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说明的,本说明书中针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实施例”等的引用,指的是描述的该实施例可包括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是不是每个实施例必须包含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表述并非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时,不管有没有明确的描述,已经表明将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结合到其它实施例中是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内的。

此外,在说明书及后续的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或部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以用不同的名词或术语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或部件。本说明书及后续的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或部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或部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后续的权利要求书中所提及的“包括”和“包含”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此外,“连接”一词在此是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间接的连接手段包括通过其它装置进行连接。

如图1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开瓶器100的结构。其中,所述开瓶器100适用于开启安装于一瓶体的瓶口的一凹型盖(图中未示)。所述开瓶器包括固持端101以及操作端102。其中,所述固持端101能够伸入凹型盖的凹型口内并向外扩张至一固持位置与所述凹型口的内侧壁相互作用并与之保持固定。所述操作端102与所述固持端101相连接并能够在所述固持端101处于所述固持位置时被操作以通过所述固持端101带动所述凹型盖自所述瓶口脱离。

更具体地,所述开瓶器100主要包括有:第一支臂10和第二支臂20、第三支臂30和第四支臂40、以及按压部50。所述第一支臂10和所述第二支臂20彼此交叉设置并通过第一枢轴71枢接,其中,所述第一支臂10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臂20的第一端形成所述固持端101。所述第三支臂30的第一端是与所述第一支臂10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枢轴72枢接。所述第四支臂40的第一端是与所述第二支臂20的第二端通过第三枢轴73枢接。所述按压部50是与所述第三支臂3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支臂40的第二端通过第四枢轴74枢接。所述第一支臂10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臂20的第二端、所述第三支臂30、所述第四支臂40以及所述按压部50形成所述操作端102,且所述操作端102与所述固持端101沿竖直方向呈上下布置,即所述固持端101位于下端,所述按压部50位于上端(即顶部)。

较佳地,所述第一支臂10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臂20的第一端还可形成有朝向末端渐缩的弧形固持部11、21,这些弧形固持部11、21上可具有锯齿111、211。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还可至少在所述第一支臂10和所述第二支臂20的外侧面上形成有拉持部12、22。更佳地,所述拉持部12、22例如可呈内凹的弧形状,并是与一使用者的食指和中指相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拉持部12、22例如可环绕所述第一支臂10和所述第二支臂20的整个外周沿布置,如图1所示。所述按压部50可与使用者的手掌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开瓶器100还可包括防护罩60,其是邻近于所述固持端101安装。较佳地,所述防护罩60例如可呈伞形,且其伞径可大于所述凹型盖的外径,如此可防止开瓶过程中由于气压变化导致瓶内试剂喷溅而出所造成的安全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开瓶器100的使用方法如下:

(1)将固持端101并拢垂直放入凹型盖内。

(2)放下防喷溅的防护罩60。

(3)用手掌抵住按压部50,并用食指和中指向上拉住拉持部12、22处,手掌沿f方向轻微向下摁压至所述固持端101完全贴合凹型盖的内侧壁,即例如固持部11、21与凹型盖的内侧壁相互作用并与之保持固定,此时即可认为所述开瓶器100是处于固持位置(手掌向下摁压过程中会通过所述第三支臂30、所述第四支臂40分别带动所述第一支臂10、所述第二支臂20沿d方向向外扩张,直至所述固持部11、21与凹型盖的内侧壁贴合)。

(4)缓慢向上拉出凹型盖,使之自瓶口脱离,完成开瓶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开瓶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用方便快捷,且一个开瓶器即可适用于生物实验室各种不同型号试剂瓶的内置凹型盖,防止资源浪费。

(2)顶端的按压部设计,可增加手掌及手指舒适感。

(3)从凹型盖的凹型口内部着力拉出凹型盖的打开方式,可防止任何直接接触瓶口的可能,大幅减少污染试剂的概率。

(4)固持端的半弧形锯齿设计,可防止摁压时用力过大穿透凹型盖造成试剂污染,同时防止不慎触碰造成的安全问题。

(5)防喷溅的防护罩设计,可防止由于气压变化导致瓶内试剂喷溅而出,大幅减少开瓶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