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64692发布日期:2022-02-12 03:01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制药用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


背景技术:

2.注射用水是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要求等级最高的工艺原料,被广泛应用在制药行业,参与制药工艺中的器具清洗、药液配液、成品制备等多道工序,注射用水的品质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3.在取用注射用水时,大部分需要对注射用水进行降温处理。然而,传统的注射用水取用系统虽然能够实现降温取用,但却存在盲端死水问题,容易使系统内滋生微生物,影响注射用水的产品品质,且使用前大多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导致能耗的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该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在取液和不取液时,系统内均无盲端,从而避免了存在盲端导致的微生物滋生问题,保证产品品质,且在使用前无需灭菌处理,不会消耗额外的能量。
5.其技术方案如下:
6.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包括冷却器和管路组件,所述管路组件包括多通管、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
7.所述多通管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多通管设有第一切换阀和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设在所述第一端口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端口的通断,所述第二切换阀设在所述第二端口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端口的通断,所述多通管通过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
8.所述第二管路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多通管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多通管连接,所述冷却器设在所述第二管路上且所述冷却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有取液阀,所述取液阀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之间。
9.上述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取用液(如注射用水)在第一管路内输送,当不需要取用液时,冷却器关闭,第一切换阀打开,第二切换阀关闭,取液阀关闭,一部分取用液进入第二管路并通过多通管后回流至第一管路;当需要取用液时,冷却器打开,第一切换阀关闭,第二切换阀打开,取液阀打开,一部分取用液进入第二管路,经过冷却器的冷却后在第二管路内流动至取液阀的位置,进而供使用端取用,而由于第一切换阀关闭第二切换阀打开,则使得第二管路的任何地方均存在流动的取用液,不存在盲端,从而杜绝了由于盲端的存在而引起的微生物滋生问题,从而确保取用液的品质,并无需进行使用前的管路内清洗操作,降低了能耗。
10.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液阀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取液阀呈间隔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三连接端之间。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上还设有隔膜调节阀,所述隔膜调节阀用于使所述第一管路上的部分取用液能够进入所述第二管路;
13.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有流量变送器,所述流量变送器位于所述冷却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所述流量变送器与所述隔膜调节阀通信连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通管还具有第四端口,所述多通管还设有排液阀,所述排液阀设在所述第四端口并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端口的通断。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有温度检测件,所述温度检测件位于所述冷却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
16.当所述温度检测件检测到冷却后的取用液的温度达标时,则所述第一切换阀关闭,所述第二切换阀打开,所述取液阀打开,所述排液阀关闭;
17.当所述温度检测件检测到冷却后的取用液的温度不达标时,则所述第一切换阀关闭,所述取液阀关闭,所述排液阀打开,以排出不达标的取用液。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有温度检测件,所述温度检测件位于所述冷却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所述冷却器具有调节件;当所述温度检测件检测到冷却后的取用液的温度不达标时,所述调节件能够调节所述冷却器的冷却能力,以使通过所述冷却器冷却后的取用液的温度达标。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器包括换热器、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腔道和第二腔道,所述第一腔道串接在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和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腔道的两端连接,取用液流经所述第一腔道且冷媒介质流经所述第二腔道,以使所述取用液和所述冷媒介质通过所述换热器进行换热;所述调节件为设在所述第三管路上的流量阀。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用液在所述第一腔道内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冷媒介质在所述第二腔道内的流动方向相反。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有出液阀,所述出液阀位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温度检测件之间。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通管为一体铸造而成的腔体结构;或所述多通管为多个隔膜阀焊接而成的多通道结构。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此外,附图并不是以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
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2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实施例中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在不取液时的液体流向图;
28.图3为图1实施例中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在取液时的液体流向图;
29.图4为图1实施例中多通管与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注说明:
31.110、第一管路;111、隔膜调节阀;120、第二管路;121、第一连接端;122、第二连接端;130、多通管;131、第一端口;132、第二端口;133、第三端口;134、第四端口;141、第一切换阀;142、第二切换阀;143、取液阀;144、排液阀;145、流量变送器;146、温度检测件;147、出液阀;210、换热器;220、第三管路;221、调节件;230、第四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3.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4.请参照图1至图4,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包括冷却器和管路组件,所述管路组件包括多通管130、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其中:
35.如图4所示并结合图1,所述多通管130具有第一端口131、第二端口132和第三端口133,所述多通管130设有第一切换阀141和第二切换阀142,所述第一切换阀141设在所述第一端口131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端口131的通断,所述第二切换阀142设在所述第二端口132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端口132的通断,所述多通管130通过所述第一端口131与所述第一管路110连接。
36.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管路120具有第一连接端121、第二连接端122和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122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121和所述第三连接端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端121与所述第一管路11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122通过所述第二端口132与所述多通管130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三端口133与所述多通管130连接,所述冷却器设在所述第二管路120上且所述冷却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1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122之间,所述第二管路120上还设有取液阀143,所述取液阀143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122和所述第三连接端之间。
37.该无盲端的液体取用系统,取用液(如注射用水)在第一管路110内输送,当不需要取用液时,冷却器关闭,第一切换阀141打开,第二切换阀142关闭,取液阀143关闭,一部分取用液进入第二管路120并通过多通管130后回流至第一管路110;当需要取用液时,冷却器打开,第一切换阀141关闭,第二切换阀142打开,取液阀143打开,一部分取用液进入第二管路120,经过冷却器的冷却后在第二管路120内流动至取液阀143的位置,进而供使用端取用,而由于第一切换阀141关闭第二切换阀142打开,则使得第二管路120的任何地方均存在流动的取用液,不存在盲端,从而杜绝了由于盲端的存在而引起的微生物滋生问题,从而确保取用液的品质,并无需进行使用前的管路内清洗操作,降低了能耗。
38.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为无取用液(如注射用水)需求时的取用液流向图。该状态下,第二切换阀142关闭,第一切换阀141打开,冷却器关闭,当一部分取用液由第一管路110分流到第二管路120中之后,虽然流经冷却器,但并未冷却,在流经多通管130的第二端口132时,由于第二切换阀142关闭,而无法流入,但可以继续在第二管路120内流动并经过第三连接端处的第三端口133进入到多通管130内,之后,由于第一切换阀141打开,从而回流入第一管路110内。由此可见,该状态下,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内均有取用液在流动,不存在死水盲端,进而不会由于盲端的存在导致微生物的滋生。
39.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为有取用液(如注射用水)需求时的取用液流向图。该状态下,第二切换阀142打开,第一切换阀141关闭,冷却器打开,取用阀打开,当一部分取用液由第一管路110分流到第二管路120中之后,首先流经冷却器并通过冷却器进行冷却,然后到达多通管130的第二端口132位置,由于第二端口132处的第二切换阀142是打开的,此时的取用液进行双路供水,一路由第二连接端122开始流经第二切换阀142并通过第二端口132进入多通管130,再通过第三端口133并经由第三连接端进入第二管路120,再由第二管路120输送至取液阀143的所在位置,以供取用,另一路通过第二管路120继续流动,并到达取液阀143的所在位置,以供取用。由此可见,该状态下,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内仍然均有取用液在流动,不存在死水盲端,进而不会由于盲端的存在导致微生物的滋生。
40.由于系统内任何时刻均有取用液在流动,取用液的温度较高,从而自身就具备消毒灭菌的功能,进而不会由于盲端导致微生物滋生,且在使用前也无需进行消毒灭菌,从而减少了因消毒灭菌而所消耗的蒸汽量,降低了能耗。
41.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所述取液阀143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取液阀143呈间隔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端122和所述第三连接端之间。
42.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取液阀143设有三个,三个取液阀143呈间隔设在第二管路120上,且所有的取液阀143均处于第二连接端122和第三连接端之间。
43.由于取液阀143设有至少两个,也即至少有两个取用点,在不同的取用点进行取用液的取用时,可能会导致系统内的压力不平衡。而由于取用时第二切换阀142是打开的,因此,取用液在第二管路120的第二连接端122的位置进行双路供水,两路取用液则可以根据不同位置的取液阀143的开启进行自动适配,以使两路取用液根据压力的不同进行自平衡,不再赘述。
44.可以理解的是:
45.在实际取用的是,可以只打开其中的一个取液阀143进行取用,也可以同时打开多个取液阀143进行多点取用,这里不再赘述。
46.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第一管路110上还设有隔膜调节阀111,所述隔膜调节阀111用于使所述第一管路110上的部分取用液能够进入所述第二管路120。
47.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取用液在第一管路110流动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使一部分取用液能够进入到第二管路120中,在第一管路110中设置隔膜调节阀111,以使第一管路110的位于隔膜调节阀111两侧的取用液的压力存在压差,从而使一部分取用液能够进入第二管路120,且在无取用液需求时能够回流到第一管路110。
48.具体可以参照图1所示的视角,通过隔膜调节阀111的设置,使位于隔膜调节阀111的左侧的取用液的压力大于位于隔膜调节阀111的右侧的取用液的压力,这样,取用液则通
过位于隔膜调节阀111左侧的第一连接端121的位置进入第二管路120,而第二管路120内的取用液又能够在无取用液需求时通过第三连接端进入多通管130,并经过多通管130的第一端口131回流至压力更小的第一管路110中,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这里不再赘述。
49.可选地,第一管路110上也可以设置比例调节阀,来代替隔膜调节阀111,不再赘述。
50.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第二管路120上还设有流量变送器145,所述流量变送器145位于所述冷却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122之间,所述流量变送器145与所述隔膜调节阀111通信连接。
51.在取液阀143打开后取水时,需要保障第二管路120(尤其是第二连接端122与第三连接端之间的管路段)内的流速,因此,流量变送器145获取流量信息并反馈给隔膜调节阀111,以便隔膜调节阀111调节进入第二管路120内的流量,从而影响第二管路120内的取用液的流速,以满足工艺要求给。
52.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所述多通管130还具有第四端口134,所述多通管130还设有排液阀144,所述排液阀144设在所述第四端口134并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端口134的通断。
53.当有取用液的需求时,在冷却器刚开始工作的一段时间内,通常不会立即使第二管路120内的取用液的温度达标,此时,取用液是达不到取用要求的。请参照图1,所述第二管路120上还设有温度检测件146,所述温度检测件146位于所述冷却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122之间;
54.当所述温度检测件146检测到冷却后的取用液的温度达标时,则所述第一切换阀141关闭,所述第二切换阀142打开,所述取液阀143打开,所述排液阀144关闭;
55.当所述温度检测件146检测到冷却后的取用液的温度不达标时,则所述第一切换阀141关闭,所述取液阀143关闭,所述排液阀144打开,以排出不达标的取用液。
56.该种情况下,只有当温度检测件146检测到冷却后的取用液的温度达标时,取液阀143才打开,排液阀144关闭,以供取用。
57.需要说明的是:
58.当取用液的温度不达标时,理论上讲,第二切换阀142无论打开还是关闭,不达标的取用液均能够到达第四端口134并排出,这里不再赘述。
59.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所述第二管路120上还设有温度检测件146,所述温度检测件146位于所述冷却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122之间,所述冷却器具有调节件221;当所述温度检测件146检测到冷却后的取用液的温度不达标时,所述调节件221能够调节所述冷却器的冷却能力,以使通过所述冷却器冷却后的取用液的温度达标。
60.当温度检测件146检测到冷却后的取用液的温度不达标时,则通过调节件221对冷却器的冷却能力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将取用液的温度冷却到达标的温度,以供给合格的取用液。
61.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所述冷却器包括换热器210、第三管路220和第四管路230,所述换热器210具有第一腔道和第二腔道,所述第一腔道串接在所述第二管路120上,所述第三管路220的一端和所述第四管路230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腔道的两端连接,取用液流经所述第一腔道且冷媒介质流经所述第二腔道,以使所述取用液和所述冷媒
介质通过所述换热器210进行换热;所述调节件221为设在所述第三管路220上的流量阀。
62.可选地,换热器210可以是冷凝器。冷媒介质可以是冷却水。通过流量阀控制通过第三管路220进入换热器210内的冷却水的量,从而调控换热器210的换热能力,以使流经换热器210后的取用液的温度能够达到预期的冷却后的温度。
63.可选地,温度检测件146为温度变送器,调节件221为电子流量阀,调节件221与温度变送器通信连接,以实现联动控制。
6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用液在所述第一腔道内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冷媒介质在所述第二腔道内的流动方向相反。
65.如图1所示的视角下,第三管路220和第四管路230大致位于换热器210的下方和上方,因此,冷媒介质在换热器210内是由下而上流动的,而取用液在换热器210内的由上而下流动的,这样,冷媒介质和取用液在换热器210内逆向流动,从而提高了换热器210的换热效率。
66.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第二管路120上还设有出液阀147,所述出液阀147位于所述换热器210和所述温度检测件146之间。
67.出液阀147用于调节通过换热器210换热后的取用液的流出量,以使取液阀143处的取用液的取用量与系统内的取用液的输出量相适配,避免引起系统内压力的波动,保证用液时系统内的压力平衡。
6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通管130为一体铸造而成的腔体结构。
6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通管130为多个隔膜阀焊接而成的多通道结构。
70.多通管130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用,不再赘述。
71.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取用液由a端口进入第一管路110并从b端口排出;取用液在第一管路110内流动时,一部分由第一连接端121进入第二管路120,在有取用液的需求时,冷媒介质由c端口进入第三管路220并与换热器210内的取用液进行换热,以实现对取用液的冷却降温作用,换热后的冷媒介质从第四管路230流出并经由d端口流走;若温度检测件146检测到换热后的取用液的温度不达标,则打开排液阀144,不达标的取用液由多通管130的第四端口134流出并经由e端口排出,若取用液的温度达标,则根据取用的要求选取相应的取液阀143打开,并由相应的f1端口、f2端口、f3端口等进行输出。
7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7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
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7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