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及冷却调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99647发布日期:2022-03-17 02:43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及冷却调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及冷却调试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电力领域中,一些产品在出厂前需要经过冷却调试,即向通电工作的产品中通入一定流量的冷却介质,如果产品的温度能够被控制在规定范围则产品合格,如果产品的温度过高且降不下来则说明产品存在缺陷,产品不合格。
3.在冷却调试过程中需要用到介质冷却装置和管路系统,介质冷却装置具有供液口和回液口,产品上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管路系统将所述供液口与所述进液口相连,将所述回液口与所述出液口相连,冷却介质从所述供液口流入所述进液口,然后从所述进液口经产品内部流至所述出液口,再回流至所述回液口以实现冷却循环。
4.现有的管路系统存在如下缺点,由于产品的型号众多,有些型号的产品中进液口的位置与出液口的位置发生了对调,现有的管路系统就会将介质冷却装置中的冷却介质从所述供液口导流至所述出液口,并将进液口的冷却介质导流至所述回流口,使冷却介质在所述产品中逆向流动。目前的解决办法是制造两套管路系统,通过两套管路系统不停的拆装切换使用来克服这个问题,但是,这就需要频繁的拆装管路系统,不仅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冷却调试的效率,而且需要多人协同拆装,增加了人工成本,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它应用于冷却调试设备中能够使介质换向流动,无需频繁拆装管路系统,能够节省时间,提高冷却调试的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它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第五管路、第一阀、第二阀、第三阀、第四阀、第五阀、第六阀和第七阀;其中,
7.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分别具有起始端和末端;
8.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均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中并从所述第一管路的起始端向所述第一管路的末端依次排列;
9.所述第三阀和所述第四阀均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路中并从所述第二管路的起始端向所述第二管路的末端依次排列;
10.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管路的起始端和所述第一阀之间,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阀和第四阀之间;
11.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阀和第二阀之间,所述第四管路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管路的起始端和所述第三阀之间;
12.所述第五管路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阀和第二阀之间,所述第五管路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阀与第四阀之间;
13.所述第五阀连接在所述第三管路中;
14.所述第六阀连接在所述第四管路中;
15.所述第七阀连接在所述第五管路中。
16.进一步,所述第一阀、第二阀、第三阀、第四阀、第五阀、第六阀和第七阀中的一个或多个为蝶阀。
17.进一步,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所述第五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以及所述第五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均通过三通接头相连。
18.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第一管路的具体结构,所述第一管路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第一分管段,相邻的两个第一分管段之间通过法兰相连。
19.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第二管路的具体结构,所述第二管路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第二分管段,相邻的两个第二分管段之间通过法兰相连。
20.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第三管路、第四管路和第五管路的具体结构,所述第三管路、第四管路和第五管路分别包括:
21.与所述第一管路相连的前支管;
22.与所述第二管路相连的后支管,所述前支管与相应的后支管之间通过法兰连接。
23.进一步,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和第五管路均为钢管。
2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冷却调试设备,它适于冷却产品,它包括介质冷却装置以及如上所述的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其中,
25.所述介质冷却装置具有供液口和回液口,所述介质冷却装置适于将从所述回液口接入的介质冷却降温后从所述供液口排出;
26.所述第一管路的起始端与所述供液口相连;
27.所述第二管路的起始端与所述回液口相连;
28.所述第一管路的末端以及所述第二管路的末端分别适于与产品相连。
29.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介质冷却装置的具体方案,所述介质冷却装置为冷水机组,和/或所述介质为水。
30.进一步,所述冷却调试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架,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均安装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31.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第一种工作方式为,打开所述第一阀、第二阀、第三阀和第四阀,关闭所述第五阀、第六阀和第七阀,此时介质从所述供液口流经所述第一管路后流入所述产品中,介质在所述产品中带走热量以使产品冷却,然后介质从所述产品中流经所述第二管路后从所述回液口流入所述介质冷却装置中,实现循环流动。
32.第二种工作方式为,打开所述第二阀、第四阀、第五阀和第六阀,关闭所述第一阀、第三阀和第七阀,此时介质从所述供液口流入所述第一管路的起始端,然后流入所述第三管路中,然后流入所述第二管路中并从所述第二管路的末端流入所述产品中,介质在所述产品中带走热量以使产品冷却,然后介质从所述产品中流入所述第一管路的末端,然后流入所述第四管路后再流入所述第二管路的起始端,最后从所述回液口流入所述介质冷却装
置中,实现循环流动。具体的,使用了本专利的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即使由于产品型号众多,产品中的出液口和进液口对调了,也能够通过第一种工作方式和第二种工作方式的切换来应对产品中进液口与出液口位置对调的情况,一方面避免了介质在所述产品中逆向流动,另一方面也不需要频繁的拆装更换管路系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冷却调试的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使用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换向的管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换向的管路系统的局部详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调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使用了现有技术中的管路系统的冷却调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8.实施例一
39.如图1、2所示,一种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它包括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2、第三管路3、第四管路4、第五管路5、第一阀6、第二阀7、第三阀8、第四阀9、第五阀10、第六阀11和第七阀12;其中,
40.所述第一管路1和所述第二管路2分别具有起始端和末端;
41.所述第一阀6和所述第二阀7均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1中并从所述第一管路1的起始端向所述第一管路1的末端依次排列;
42.所述第三阀8和所述第四阀9均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路2中并从所述第二管路2的起始端向所述第二管路2的末端依次排列;
43.所述第三管路3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管路1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管路1的起始端和所述第一阀6之间,所述第三管路3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管路2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阀8和第四阀9之间;
44.所述第四管路4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管路1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阀6和第二阀7之间,所述第四管路4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管路2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管路2的起始端和所述第三阀8之间;
45.所述第五管路5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管路1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阀6和第二阀7之间,所述第五管路5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管路2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阀8与第四阀9之间;
46.所述第五阀10连接在所述第三管路3中;
47.所述第六阀11连接在所述第四管路4中;
48.所述第七阀12连接在所述第五管路5中;
49.具体的,本专利的所述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可以用于冷却调试设备中;其中,所述冷却调试设备还包括介质冷却装置13,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具有适于向外供给介质的供液口14和适于接入介质的回液口15,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将所述回液口15接入的介质冷却降温后从所述供液口14排出;
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1的起始端与所述供液口14相连;
51.所述第二管路2的起始端与所述回液口15相连;
52.所述第一管路1的末端以及所述第二管路2的末端分别与产品17相连。
53.进一步具体的,第一种工作方式为,打开所述第一阀6、第二阀7、第三阀8和第四阀9,关闭所述第五阀10、第六阀11和第七阀12,此时介质从所述供液口14流经所述第一管路1后流入所述产品17中,介质在所述产品17中带走热量以使产品17冷却,然后介质从所述产品17中流经所述第二管路2后从所述回液口15流入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中,实现循环流动。
54.第二种工作方式为,打开所述第二阀7、第四阀9、第五阀10和第六阀11,关闭所述第一阀6、第三阀8和第七阀12,此时介质从所述供液口14流入所述第一管路1的起始端,然后流入所述第三管路3中,然后流入所述第二管路2中并从所述第二管路2的末端流入所述产品17中,介质在所述产品17中带走热量以使产品17冷却,然后介质从所述产品17中流入所述第一管路1的末端,然后流入所述第四管路4后再流入所述第二管路2的起始端,最后从所述回液口15流入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中,实现循环流动。具体的,使用了本专利的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即使由于产品17型号众多,产品17中的出液口和进液口对调了,也能够通过第一种工作方式和第二种工作方式的切换来应对产品17中进液口与出液口位置对调的情况,一方面避免了介质在所述产品17中逆向流动,另一方面也不需要频繁的拆装更换管路系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冷却调试的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使用非常方便。
55.第三种工作方式为,打开所述第一阀6、第三阀8和第七阀12,关闭所述第二阀7、第四阀9、第五阀10和第六阀11,此时介质从所述供液口14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管路1、第五管路5和第二管路2后从所述回液口15流入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中,这种工作方式能够使介质冷却装置13中的介质自循环流动,防止在冬天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中的介质结冰冻住。其中,通过第三管路3和第四管路4来实现第一种工作方式和第二种工作方式的切换,通过第五管路5来实现介质冷却装置13中的介质自循环流动,这样更有利于班组调试人员区分和记忆,能够防止误操作。
5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产品17可以为阀段产品,例如但不限于晶闸管阀段。
57.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阀6、第二阀7、第三阀8、第四阀9、第五阀10、第六阀11和第七阀12中的一个或多个为蝶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6、第二阀7、第三阀8、第四阀9、第五阀10、第六阀11和第七阀12均为拉杆式焊接蝶阀。
58.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三管路3与所述第一管路1之间、所述第四管路4与所述第一管路1之间、所述第五管路5与所述第一管路1之间、所述第三管路3与所述第二管路2之间、所述第四管路4与所述第二管路2之间以及所述第五管路5与所述第二管路2之间均通过三通接头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三通接头为焊接式三通接头。
59.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管路1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第一分管段18,相邻的两个第一分管段18之间通过法兰19相连;所述第二管路2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第二分管段20,相邻的两个第二分管段20之间通过法兰19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管段18和所述第二分管段20分别设有4个。
60.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三管路3、第四管路4和第五管路5分别包括:
61.与所述第一管路1相连的前支管21;
62.与所述第二管路2相连的后支管22,所述前支管21与相应的后支管22之间通过法
兰19连接;具体的,采用前支管21和后支管22的结构方便了所述可换向的管路系统的安装;进一步具体的,先将前支管21焊接在所述第一管路1上,再将后支管22焊接在所述第二管路2上,然后将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安装到位后,通过法兰19将前支管21和对应的后支管22连接。
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2、第三管路3、第四管路4和第五管路5均为钢管,之所以采用钢管而不用软管的原因在于,软管的结构强度低,能够承受的压力小并且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此外软管与阀连接处容易漏水。
64.实施例二
65.如图3所示,一种冷却调试设备,它适于冷却产品17,它包括介质冷却装置13以及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其中,
66.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具有供液口14和回液口15,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适于将从所述回液口15接入的介质冷却降温后从所述供液口14排出;
67.所述第一管路1的起始端与所述供液口14相连;
68.所述第二管路2的起始端与所述回液口15相连;
69.所述第一管路1的末端以及所述第二管路2的末端分别适于与产品17相连。
7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可以为冷水机组,所述介质可以为水。
71.如图3所示,所述冷却调试设备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支架23,所述第一管路1和所述第二管路2均安装固定在所述支架2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23设有三个。
7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73.第一种工作方式为,打开所述第一阀6、第二阀7、第三阀8和第四阀9,关闭所述第五阀10、第六阀11和第七阀12,此时介质从所述供液口14流经所述第一管路1后流入所述产品17中,介质在所述产品17中带走热量以使产品17冷却,然后介质从所述产品17中流经所述第二管路2后从所述回液口15流入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中,实现循环流动。
74.第二种工作方式为,打开所述第二阀7、第四阀9、第五阀10和第六阀11,关闭所述第一阀6、第三阀8和第七阀12,此时介质从所述供液口14流入所述第一管路1的起始端,然后流入所述第三管路3中,然后流入所述第二管路2中并从所述第二管路2的末端流入所述产品17中,介质在所述产品17中带走热量以使产品17冷却,然后介质从所述产品17中流入所述第一管路1的末端,然后流入所述第四管路4后再流入所述第二管路2的起始端,最后从所述回液口15流入所述介质冷却装置13中,实现循环流动。具体的,使用了本专利的可换向的管路系统,即使由于产品17型号众多,产品17中的出液口和进液口对调了,也能够通过第一种工作方式和第二种工作方式的切换来应对产品17中进液口与出液口位置对调的情况,一方面避免了介质在所述产品17中逆向流动,另一方面也不需要频繁的拆装更换管路系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冷却调试的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使用非常方便。
75.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