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54020发布日期:2022-06-02 02:0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2.液体特别是水在通过管道进行输送时通常需要对管道内的水流进行监测,以监测出水流的实时流速、压力、水质等参数,并通过监测到的参数对水流进行合理的调整。现有的管道监测时通常需要在供水管道上进行开孔,并将监测设备安装在开孔上,以对管道内水流进行监测,该种方法会对供水管路造成二次伤害,且安装较为繁琐,同时将监测设备安装上后会存在密封性问题导致水流溢流到外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道监测设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管道监测设备,包括供水管道以及与所述供水管道连通的第一排气阀,且所述第一排气阀位于所述供水管道的上方,所述第一排气阀与所述供水管道之间还设有监测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排气阀与所述供水管道的三通管,所述三通管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阀连接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供水管道连接的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处设有监测模块。
6.本技术中的所述管道监测设备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7.所述第三端口向外延伸以形成排液管,所述排液管设有排水阀,且所述监测模块设于所述排水阀上游。
8.所述监测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排液管连通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位于所述排液管上方以及所述排水阀上游,且所述排气管设有第二排气阀,所述监测模块设于所述排气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排气阀上游。
9.所述排液管的出水口还连接有液体回收管。
10.所述监测组件还包括打开或封闭所述第三端口的第一阀门,且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监测模块的上游。
11.所述监测模块与所述第三端口可拆卸连接。
12.所述供水管道与所述三通管之间还设有打开或封闭两者连通的第二阀门。
13.所述监测组件与所述供水管道以及所述排气阀可拆卸连接。
14.所述排气阀上方还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遮挡件。
15.所述遮挡件包括与排气阀连通的排气通道以及位于所述排气通道上方的遮挡部,且所述排气通道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落入所述遮挡部在水平方向的投影内。
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7.1.本技术通过在第一排气阀与供水管道之间设置监测组件,相较于传统的在供水管道上另设开孔再安装监测组件的形式,保证了供水管道的完整性,避免二次损伤管道,省
去了在供水管道上另设开孔的步骤,安装更加方便,降低了开孔后供水管道与监测组件两者连接密封性差的风险。同时在监测组件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排气阀与所述供水管道的三通管,所述三通管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阀连接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供水管道连接的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处设有监测模块,使得供水管道需要排气时通过三通管便可实现排气。当需要对水质进行监测时,将排气阀关闭,水流可以通过三通管与监测模块相连通,实现对水流压力、流速、水质等状态的监测,并且监测模块与供水管道内的介质相同,提高了水流监测水质的准确性。
18.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第三端口设置为向外延伸以形成排液管,所述排液管设有排水阀,且所述监测模块设于所述排水阀上游,使得需要对水流进行监测时,可将排水阀打开,使排液管内原有的介质被冲走,而后将排水阀关闭,保证排液管内水流与供水管道内水流一致,从而进一步保证监测到水流的各数据的准确性,避免排液管内包含原有的介质导致监测到的水流与供水管道内水流不一致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
19.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监测组件设置为还包括与所述排液管连通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位于所述排液管上方以及所述排水阀上游,且所述排气管设有第二排气阀,所述监测模块设于所述排气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排气阀上游,使得如若进入监测组件内的水流上方含有较多空气,可以先将排水阀打开,排空监测组件内的其他介质后,关闭排水阀,并打开排气阀,排空监测组件内的空气和残留介质,之后再将排气阀关闭,避免监测组件内残存空气等其他介质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进一步监测水流的各数据的准确性。
20.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设置打开或封闭所述第三端口的第一阀门,且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监测模块的上游,使得无需对供水管道进行监测时,可以通过第一阀门将第三端口封闭,使水流不会在经过监测模块,从而可以进行监测模块的维修保养,延长监测模块的使用寿命。
2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监测模块设置为与所述第三端口可拆卸连接的形式,当监测模块长时间使用过后,如若产生故障,用户可将监测模块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更换,降低维修成本。同时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监测模块实现对水流不同数据的监测,提高监测模块的适用范围。
22.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监测组件设置为与所述供水管道以及所述排气阀可拆卸连接的形式,使得监测组件可以拆卸下来安装至另一需要监测的供水管路上进行监测,降低了监测成本。
附图说明
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管道监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
26.1-供水管道;2-第一排气阀;3-三通管、31-排液管、32-第一阀门;4-监测模块;5-排气管、51-第二排气阀;6-排水阀;7-液体回收管;8-第二阀门;9-遮挡件、91-排气通道、
92-遮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2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9.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2.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管道监测设备,包括供水管道1以及与所述供水管道1连通的第一排气阀2,且所述第一排气阀2位于所述供水管道1的上方,所述第一排气阀2与所述供水管道1之间还设有监测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排气阀2与所述供水管道1的三通管3,所述三通管3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阀2连接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供水管道1连接的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处设有监测模块4。
33.通过在第一排气阀2与供水管道1之间设置监测组件,相较于传统的在供水管道1上另设开孔再安装监测组件的形式,保证了供水管道1的完整性,避免二次损伤管道,省去了在供水管道1上另设开孔的步骤,安装更加方便,降低了开孔后供水管道1与监测组件两者连接密封性差的风险。同时在监测组件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排气阀2与所述供水管道1的三通管3,所述三通管3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阀2连接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供水管道1连接的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处设有监测模块4,使得供水管道1需要排气时通过三通管3便可实现排气。当需要对水质进行监测时,将排气阀关闭,水流可以通过三通管3与监测模块4相连通,实现对水流压力、流速、水质等状态的监测,并且监测模块4与供水管道1内的介质相同,提高了水流监测水质的准确性。
3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端口向外延伸以形成排液
管31,所述排液管31设有排水阀6,且所述监测模块4设于所述排水阀6上游。
35.通过将第三端口设置为向外延伸以形成排液管31,所述排液管31设有排水阀6,且所述监测模块4设于所述排水阀6上游,使得需要对水流进行监测时,可将排水阀6打开,使排液管31内原有的介质被冲走,而后将排水阀6关闭,保证排液管31内水流与供水管道1内水流一致,从而进一步保证监测到水流的各数据的准确性,避免排液管31内包含原有的介质导致监测到的水流与供水管道1内水流不一致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
36.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监测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排液管31连通的排气管5,所述排气管5位于所述排液管31上方以及所述排水阀6上游,且所述排气管5设有第二排气阀51,所述监测模块4设于所述排气管5,且位于所述第二排气阀51上游。
37.通过将所述监测组件设置为还包括与所述排液管31连通的排气管5,所述排气管5位于所述排液管31上方以及所述排水阀6上游,且所述排气管5设有第二排气阀51,所述监测模块4设于所述排气管5,且位于所述第二排气阀51上游,使得如若进入监测组件内的水流上方含有较多空气,可以先将排水阀6打开,排空监测组件内的其他介质后,关闭排水阀6,并打开排气阀,排空监测组件内的空气和残留介质,之后再将排气阀关闭,避免监测组件内残存空气等其他介质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进一步监测水流的各数据的准确性。
38.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需要对水流进行监测时,将排水阀6和第二排气阀51全部打开,此时水流进入到监测组件内,并通过排水管向外排出,同时将监测组件内的其他介质排出,打开2分钟后,排出介质与供水管道1一致时,将排水阀6关闭,此时监测组件内的空气等其他介质经过第二排气阀51排出到外界,当第二排气阀51开始向外排水时关闭第二排气阀51,此时监测组件内的水流与供水管道1内的水流一致,保证监测到水流的各数据的准确性,避免排液管31内包含原有的介质导致监测到的水流与供水管道1内水流不一致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
3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监测组件还包括打开或封闭所述第三端口的第一阀门32,且所述第一阀门32位于所述监测模块4的上游。
40.通过在设置打开或封闭所述第三端口的第一阀门32,且所述第一阀门32位于所述监测模块4的上游,使得无需对供水管道1进行监测时,可以通过第一阀门32将第三端口封闭,使水流不会在经过监测模块4,从而可以进行监测模块4的维修保养,延长监测模块4的使用寿命。
41.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排液管31的出水口还连接有液体回收管7。
42.通过设置液体回收管7,避免排出的液体等物质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导致环境污染等情况,保证监测过程的环保性。
4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监测模块4与第三端口的相对关系不做具体限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所述监测模块4与所述第三端口可拆卸连接。
44.通过将监测模块4设置为与所述第三端口可拆卸连接的形式,当监测模块4长时间使用过后,如若产生故障,用户可将监测模块4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更换,降低维修成本。同时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监测模块4实现对水流不同数据的监测,提高监测模块4的适用范围。
4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供水管道1与所述三通管3之间还设有打开或封闭两者连通的第二阀门8。
46.进一步地,所述监测组件与所述供水管道1以及所述排气阀可拆卸连接。
47.通过将监测组件设置为与所述供水管道1以及所述排气阀可拆卸连接的形式,使得可以在关闭第二阀门8后,监测组件可以拆卸下来安装至另一需要监测的供水管路上进行监测,降低了监测成本。
4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排气阀上方还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遮挡件9。
49.通过在排气阀上方设置遮挡件9,保证外界杂质不会通过排气阀落入到供水管道1内,保证供水管道1内水质的安全性。
50.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遮挡件9包括与排气阀连通的排气通道91以及位于所述排气通道91上方的遮挡部92,且所述排气通道9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落入所述遮挡部92在水平方向的投影内。
51.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52.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5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