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锅炉再热器系统水压试验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90592发布日期:2023-01-31 23:00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安装的锅炉再热器系统水压试验管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安装的锅炉再热器系统水压试验管道。


背景技术:

2.当前,火力发电厂燃煤超临界机组中,再热器均安装有冷段和热段的堵阀,在再热器以及机组内部设备连接使用时,随着机组运行时间增加,再热器受热面管道设备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加,由于受热面较多,检查面较广,原先就有的潜在隐患不易暴露,例如管道热应力拉裂、原始焊口缺陷延展及管道长期滋生裂纹等,这种隐性缺使得工作人员很难直观检查发现出来,由于在机组再热器原系统设计中,未有再热器系统打压检验的临时管路设计,使得打压检测工作施展困难,且由于再热器系统检修后对其受热面及其管道设备进行打压试验,检查设备存在的泄漏隐患时,安装的管道的过程繁冗,增加工作过程复杂程度,但为了保持工作环境以及锅炉再热器的工作环境的安全,因此,建立再热器临时打压系统,敷设安装打压管路,通过打压系统将可能存在的设备隐患暴露出来,是机组安全运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锅炉再热器系统水压试验管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由于在机组再热器原系统设计中,未有再热器系统打压检验的临时管路设计,使得打压检测工作施展困难,且其受热面及其管道设备进行打压试验,检查设备存在的泄漏隐患时,安装的管道的过程繁冗,增加工作过程复杂程度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安装的锅炉再热器系统水压试验管道,包括转接管,其设置为对接管道结构,所述转接管端面侧壁面螺纹连接有连接环,且连接环内壁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内壁设置有弹簧,且限位板与转接管外壁面之间设置有连接软带;
5.隔离阀,其一端与所述转接管一端密封连接,所述隔离阀另一端与1个弯头短管一端连接,且弯头短管另一端与衔接管卡合连接,所述衔接管内壁与弯头短管端面卡合连接处设置有橡胶条;
6.衔接管,其一端与所述三通管一端口密封连接,所述三通管与衔接管连接端口对应的另一端与疏水连接管连接,且三通管其中一端与显示压力表连接,所述显示压力表另一端与增压泵输出端连接。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为再热器内部提供打压试验的临时管道的快速架设。
8.优选的,所述转接管管道内部设置有与对接管连接卡合连接的凹槽结构,且转接管端面凹槽内部设置有密封条。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装置内部提供密封的工作环境,便于装置使用。
10.优选的,所述连接环设置为环形结构,且连接环内壁通过螺栓与限位板连接,并且
限位板位于连接软带的端面均匀设置有孔洞结构。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装置内部提供对应的安装位置配合作业使用。
12.优选的,所述弯头短管内部设置为弧形管道结构,且弯头短管外部呈垂直状设置,并且弯头短管外壁面设置有螺栓板。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在安装时,为弯头短管提供安装位置,保持弯头短管的位置稳定。
14.优选的,所述衔接管端面管道直径小于弯头短管端面管道直径,且弯头短管内壁设置有与衔接管端口卡合连接的凸起结构。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衔接管与弯头短管之间的快速定位拼插安装。
16.优选的,所述疏水连接管与疏水管连接的端口内壁设置为阶梯状凹槽结构,且疏水连接管凹槽结构内壁设置有密封硅胶条。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保持内部结构提供对应的密封结构,减少泄漏。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安装的锅炉再热器系统水压试验管道:
19.1.在使用该装置时,通过装置内部的转接管、弯头短管、衔接管、三通管和疏水连接管组合形成对应安装的临时管道,使用时将转接管与再热器注水水源的设备接口及过热器b侧一级减温水调阀处接出,通过管道之间的连接,在通过疏水连接管与疏水管道的连接和三通管一端与增压泵一端的连接,使得整体管道组合形成整套的临时管道结构;
20.2.通过装置内部的弯头短管与两侧对应衔接管与隔离阀对应连接,通过内部拼插卡合连接的结构,为管道转弯位置提供内部紧密贴合结构,保持内部密封效果,为打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便于增压泵在通过三通管进行打压工作使用时,保持之间的高密封性的连接使用;
21.3.通过装置内部的转接管在通过表面的螺纹与连接环配合,与再热器注水水源的设备接口位置对应的管道之间,形成拼插连接的快速安装结构,在密封条的使用时提高内部密封性,通过转动连接环,使得连接环将对接的管道与转接管之间保持紧密的连接关系,便于再热器系统的打压检测试验。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外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管与连接环安装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螺栓板与衔接管连接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三通管与疏水连接管安装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转接管;2、连接环;3、限位板;4、连接软带;5、弹簧;6、密封条;7、隔离阀;8、弯头短管;9、螺栓板;10、橡胶条;11、衔接管;12、三通管;13、疏水连接管;14、显示压力表;15、增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安装的锅炉再热器系统水压试验管道,包括转接管1、连接环2、限位板3、连接软带4、弹簧5、密封条6、隔离阀7、弯头短管8、螺栓板9、橡胶条10、衔接管11、三通管12、疏水连接管13、显示压力表14和增压泵15;
29.其中,转接管1,其设置为对接管道结构,转接管1端面侧壁面螺纹连接有连接环2,且连接环2内壁设置有限位板3,限位板3内壁设置有弹簧5,且限位板3与转接管1外壁面之间设置有连接软带4,转接管1管道内部设置有与对接管连接卡合连接的凹槽结构,且转接管1端面凹槽内部设置有密封条6,连接环2设置为环形结构,且连接环2内壁通过螺栓与限位板3连接,并且限位板3位于连接软带4的端面均匀设置有孔洞结构;
30.在使用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管道沿线敷设位置,在再热器上水采用过热器b侧一级减温水调阀处,也就是再热器注水水源的设备接口位置与转接管1一端连接,如图2所示,使得转接管1端面的凹槽与再热器注水接口的连接管道之间卡合连接,使得位于转接管1端面凹槽内部的密封条6为转接管1端面的凹槽与再热器注水接口端面保持紧密连接与密封连接,通过转动连接环2,使得连接环2内壁螺纹与转接管1侧壁面螺纹旋转,使得连接环2旋转到转接管1与再热器注水接口连接管道连接处,此时,位于连接环2一侧的限位板3与转接管1外壁面接触,使得转接管1外壁面接触,使得位于转接管1外壁面的连接软带4将内部气体通过限位板3的孔洞排出,同时挤压弹簧5,使得弹簧5挤压收缩在限位板3与转接管1之间;
31.隔离阀7,其一端与转接管1一端密封连接,隔离阀7另一端与1个弯头短管8一端连接,且弯头短管8另一端与衔接管11卡合连接,衔接管11内壁与弯头短管8端面卡合连接处设置有橡胶条10,弯头短管8内部设置为弧形管道结构,且弯头短管8外部呈垂直状设置,并且弯头短管8外壁面设置有螺栓板9,衔接管11端面管道直径小于弯头短管8端面管道直径,且弯头短管8内壁设置有与衔接管11端口卡合连接的凸起结构;
32.使用时,将转接管1另一端与隔离阀7一侧端面的密封结构紧密连接,使得隔离阀7安装时另一端与1个弯头短管8一侧端面连接,其中隔离阀7为市场上售卖的j61h-100真空隔离焊接截止阀,通过隔离阀7两端的密封结构保持紧密连接,通过弯头短管8内部的凸起块状结构为衔接管11端口之间形成卡合连接结构,使用时,将弯头短管8外端面的垂直结构内部设置的螺栓板9与螺栓配合与车间内部其他设备之间临时安装定位,保持稳定,通过橡胶条10为弯头短管8和衔接管11连接处提供紧密连接的密封使用效果,使用时根据需要可以将弯头短管8和衔接管11连接处直接通过电焊机焊接保持连接使用;
33.衔接管11,其一端与三通管12一端口密封连接,三通管12与衔接管11连接端口对应的另一端与疏水连接管13连接,且三通管12其中一端与显示压力表14连接,显示压力表14另一端与增压泵15输出端连接,疏水连接管13与疏水管连接的端口内壁设置为阶梯状凹槽结构,且疏水连接管13凹槽结构内壁设置有密封硅胶条;
34.使用时,将衔接管11另一端与三通管12的一端口连接,通过三通管12另一端与疏水连接管13连接,如图1、图4所示,使用时将疏水连接管13另一端与再热器的冷端疏水管道处连接,通过将三通管12另一端与显示压力表14连接,在使用时显示压力表14与增压泵15配合连接,使用时增压泵15工作产生的压力被显示压力表14检测到,其中显示压力表14和
增压泵15为市面上售卖的成熟型产品,在增压泵15工作完毕之后,拆除转接管1、隔离阀7、弯头短管8、衔接管11、三通管12和疏水连接管13保持连接状态的使用。
35.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便于安装的锅炉再热器系统水压试验管道时,使用时将转接管1与再热器注水接口连接管道连接,通过转动连接环2保持之间连接,通过隔离阀7两端密封结构连接,使得弯头短管8、衔接管11、三通管12和疏水连接管13之间连接形成相通的管道,其中疏水连接管13与再热器的冷端疏水管道处连接,使用时增压泵15为临时管道内部进行打压工作使用,使用完毕之后对管道进行拆除,增加了整体的实用性。
3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