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计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721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组合计量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公开涉及组合计量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包括排出料斗的组合计量装置。该组合计量装置在基座1的下侧具有方形棒状的轨道6和7。进而,该轨道6和7支承具有与集合斜槽2的排出口一致的斜孔10a的框架10。排出料斗13安装于该框架10。如专利文献1的图2的(a)所示,排出料斗13在轨道6和7的作用下能够将框架10拉出到跟前。由此,清洗作业变得非常容易。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能够卸下定时料斗的组合计量装置。在该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使用专利文献2的图8所说明的定时料斗的具体的卸下动作。具体而言,将把手77拉到下方,以前导销74为旋转中心举起后导销75,边保持角度姿势不变,边使定时料斗7’向前方滑动,使其移动至专利文献2的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接着,边将把手77推向上方,边将前导销74搭在导入部95b上使其滑到前方后,这次,边将把手77拉到下方边使其向前方滑动,将后导销75也搭在导入部95b上。最后,向斜下方拉出定时料斗7’,使其从导销引导通道95x脱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公平5-0141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0-2817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多数情况下,组合计量装置在大致铅垂方向上配置于包装被计量物的包装机的上侧。由于组合计量装置的安装位置高,导致用户要登上梯子等来维护组合计量装置相关的零部件。这时,在定时料斗周围配置有内部具有电路等的框架。这样的框架在与大致铅垂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具有某种程度的专有面积。另外,为了缩小装置自身的空间面积,形成于框架与集合斜槽之间的空间设计得窄。因此,用户要登上梯子等,边维护配置于框架的大致铅垂方向上侧的计量料斗等的同时,边维护配置于框架的大致铅垂方向下侧的定时料斗等。这对用户来说很不方便。

专利文献1中虽然记载了拉出排出料斗13的构成,但如专利文献1的图1或图4所示,并未考虑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基座1的上侧维护定时料斗。也就是说,由于是拉出排出料斗13的动作,因此是从与基座1相同的水平位置或其大致铅垂方向的下侧进行动作。

另外,对比文件2中虽然记载了容易卸下定时料斗的构成,但未设想集合斜槽配置于定时料斗上侧时的卸下。

因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对定时料斗进行(1)安装位置的移动和(2)卸下的组合计量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中的组合计量装置包括:多个计量部,计量被计量物;控制部,组合计量得到的被计量物的重量并选择重量值在期望范围内的特定的计量部;集合斜槽,集合并排出从所选择的计量部排出的被计量物;定时料斗,使排出的被计量物暂时停留,然后排出被计量物;框架,直接或间接支承计量部、控制部、集合斜槽和定时料斗中至少一方;以及支承部件,安装于框架,边使定时料斗固定于规定位置的同时,边使定时料斗沿与大致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支承部件在不改变定时料斗固定于支承部件的固定状态的情况下,使定时料斗的位置在(1)定时料斗接收被计量物并使被计量物停留的第一安装位置和(2)与定时料斗的装卸有关的第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定时料斗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至第二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与将固定于规定位置的定时料斗从支承部件卸下的卸下方向相互交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中的组合计量装置,能够将定时料斗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到第二安装位置。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对定时料斗进行(1)安装位置的移动和(2)卸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的简要内容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中的定时料斗及支承部件的具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中的定时料斗及支承部件的具体构成的平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中的定时料斗的安装位置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中假想设定于第二轨道部件及其附近的区域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中从支承部件卸下定时料斗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适当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存在省略必需以外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存在省略已广为人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对实质上相同的构成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从而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附图及以下的说明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而提供的,其意图并不在于用它们来限定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主题。

[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

[整体概要]

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1的简要内容的图。

图1所示的组合计量装置1包括分散台10、输送部20、储存料斗(poolhopper)30、计量料斗(计量部)40、集合排出斜槽(集合斜槽)50、支承部件60、定时料斗70及框架80。

下面,首先说明组合计量装置1中的动作概要。

首先,利用配置于组合计量装置1上方的横向送料器(未图示)将被计量物输送至组合计量装置1。在此,被计量物是生鸡肉等柔软且具有粘性的食品。但是,被计量物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进行组合计量的目标物品,可以是任何物品。

由横向送料器输送来的被计量物被供给至分散台10的大致中央部。分散台10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c(参见图1)旋转驱动。于是,分散台10将从上方供给的被计量物边在周向上分散的同时,边朝径向外侧输送。由分散台10边分散边输送的被计量物从分散台10的外周缘排出。

从分散台10排出的被计量物被供给至呈环状配置于分散台10下方的多个输送部20。多个输送部20从分散台10的中心呈放射状延伸。换言之,多个输送部20从组合计量装置1的中心呈放射状延伸。

各输送部20朝着与各输送部20一一对应地配置于分散台10周围的各储存料斗30输送从分散台10供给的被计量物。具体而言,输送部20是在槽(trough)内配置有螺旋输送单元的部件。输送部20通过该螺旋输送单元旋转驱动来输送被计量物。各输送部20通过使所输送的被计量物下落到配置于输送部20的外端部下方的储存料斗30内,从而将被计量物供给至储存料斗30。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以输送部20为螺旋输送单元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槽自身振动来输送被计量物的振动送料器单元。总之,输送部20只要是能够将从分散台10供给的被计量物输送至储存料斗30的构成,便可以利用任何构成。

各储存料斗30临时保持从输送部20供给的被计量物。然后,各储存料斗30将所保持的被计量物供给至与各储存料斗30一一对应地配置于各储存料斗30下方的各计量料斗40。在各计量料斗40中,利用未图示的计量机构计测被计量物的重量。

组合计量装置1的控制器(控制部)(未图示)基于计量料斗40内的被计量物的重量,通过运算求出允许范围的重量的组合中与目标重量一致的组合或最接近的料斗的组合。包含在控制器通过运算求出的组合中的料斗内的被计量物被排出至集合排出斜槽(シュート)50。

集合排出斜槽50是集合从不同的料斗排出的被计量物并使其朝定时料斗70下落的部件。排出至集合排出斜槽50的被计量物依靠自重沿该集合排出斜槽50下落到定时料斗70内。

定时料斗(タイミングホッパ)70是使从集合排出斜槽50供给的被计量物暂时停留的部件。定时料斗70在组合计量装置1的控制器(未图示)的控制下,将暂时停留的被计量物在规定的定时排出至下游。

在定时料斗70的周围或者大致铅垂方向上的定时料斗70的上侧附近配置有框架80。定时料斗70借助支承部件60安装于框架80。

框架80是直接或间接支承组合计量装置1中的各部件的部件。框架80在其局部具有开口部802。由于将开口部802设置于框架80,因此用户能够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框架80的上侧维护定时料斗70。总之,用户即使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框架80的上侧也能够视觉确认支承部件60或定时料斗70、且能够伸手直接进行作业。

此外,通过将框架80构成为在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和下侧开口且在大致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例如前侧)开口来形成开口部802也没有关系。另外,这时,为了提高框架80的刚度,开口部802用角状的部件连接也没有关系。另外,也可以是相对于大致铅垂方向在斜向上开口的开口部802。这时,优选地,开口部802的开口方向朝着用户(即在前侧)斜地开口。总之,框架80只要是具有至少朝上方开口的开口部802的构成,可以是任何构成。下面,为了方便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1中的框架80构成为在大致铅垂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开口且在大致水平方向的一侧(例如前侧)开口来进行说明。

[与定时料斗70的安装有关的机构及支承部件60的具体构成]

下面,参照附图,对与定时料斗70的安装有关的机构及支承部件60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1中的定时料斗70及支承部件60的具体构成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1中的定时料斗70及支承部件60的具体构成的平面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1中的定时料斗70的安装位置的图。

如图2所示,在框架80上连接有悬架部件801。悬架部件801安装于框架80中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下侧的下表面。

如图2和图3所示,悬架部件801由一对部件构成。具体而言,悬架部件801具有在图2和图3所示的x轴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悬架部件801a和悬架部件801b。该悬架部件801a和悬架部件801b在图2所示的xy平面(大致水平面)上相对。

在悬架部件801a和悬架部件801b各自的两端部设置有在大致铅垂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安装部件。悬架部件801通过该安装部件与框架80连接。

为了抑制悬架部件801扭转,悬架部件801还具有在图2和图3所示的y轴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悬架部件801c和悬架部件801d。

支承部件60是在与大致铅垂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图2和图3所示的xy平面)能够沿图2所示的x轴方向在悬架部件801上移动的部件。具体而言,在将定时料斗70固定于了支承部件60的状态下,支承部件60在(1)定时料斗70接收从集合排出斜槽50供给的被计量物的第一安装位置(图4的(a)所示的状态)和(2)与定时料斗70的装卸有关的第二安装位置(图4的(b)所示的状态)之间,在悬架部件801上滑动移动。当支承部件60在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时,定时料斗70能够持续维持固定于支承部件60的固定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在定时料斗70移动到了第二安装位置的情况下,定时料斗70也不会突出到组合计量装置1的外侧。也就是说,即使移动了定时料斗70,组合计量装置1的维护所涉及的设置面积也不变。

设置于框架80的开口部802位于第二安装位置附近。由此,当定时料斗70位于第二安装位置时,用户通过设置于框架80的开口部802,能够容易地在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

下面,参照附图,对支承部件60和定时料斗70的安装机构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支承部件60具有第一轨道部件601、第二轨道部件602、侧板603及配合部件604。

定时料斗70至少具有配合销(第一配合部件)701和配合部件702。

下面,参照附图,对上述各部件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轨道部件601是经由第二轨道部件602间接支承定时料斗70的线状部件。

具体而言,第一轨道部件601是在与大致铅垂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图2和图3所示的xy平面)相对的一对线状部件。换言之,在上述平面上,第一轨道部件601各自的长边方向配置于与图2和图3所示的y轴平行的两条直线各自上。

第一轨道部件601各自在两端部具有辊。通过该辊在悬架部件801上滚动,从而定时料斗70在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

一对第一轨道部件601以在第一轨道部件601之间至少配置定时料斗70和第二轨道部件602的方式相互分离。

第二轨道部件602安装于第一轨道部件601,是直接支承定时料斗70的部件。该第二轨道部件602具有第一端部(第二配合部件)6021和滑动面6022。

第一端部6021是在定时料斗70固定于第二轨道部件602的状态下与定时料斗70所具有的配合销701配合(卡合;係合)的部件。

滑动面6022是配合销701滑动的面。在大致铅垂方向上的滑动面6022的上侧未安装有当配合销701滑动时引导其动作的部件。也就是说,在配合销701在滑动面6022上滑动的状态下,用户可以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

当从大致铅直上方观察时(参见图3),在第二轨道部件602的端部中与第一端部6021相反的第二端部和悬架部件801b之间形成有配合销701能够通过的空间。通过像上述那样构成,当在滑动面6022上滑动的配合销701到达了第二端部后,可以使配合销701直接从第二轨道部件602向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下侧下落而将其卸下。由此,用户不仅能够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而且还能够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下侧卸下定时料斗70。其结果,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如图3所示,一对第二轨道部件602各自在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由此,形成于第二轨道部件602与悬架部件802b之间的空间的大小能够不同(参见图3)。

通过像上述那样构成,即使一对配合销701中的一个从第二轨道部件602下落,另一个也会维持与第二轨道部件602配合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定时料斗70在用户预料外的时机下落。总之,由于配合销701不会在相同的定时从第二轨道部件602下落,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上述一对第二轨道部件602的长度不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从制造角度出发,也可以利用相同长度的第二轨道部件602。

侧板603连接于第一轨道部件601的端部,是抑制第一轨道部件601从悬架部件801落下的部件。

配合部件604是与配合部件702配合(卡合;係合)的部件。在定时料斗70固定于支承部件60的状态下,换言之,在配合销701与第一端部6021配合的状态下,配合部件604也与配合部件702配合。也就是说,在定时料斗70固定于支承部件60的状态下,配合销701和第一端部6021配合、且配合部件702和配合部件604配合。

配合销701是与第一端部6021配合的配合部件。配合销701在从第一端部6021卸下后,在滑动面6022上滑动。

在从第一安装位置朝着第二安装位置的方向(图2和图3所示的x轴方向)上,从配合销701中一方的最外端到另一方的最外端的距离l(参见图3)设定为短于第一轨道部件601间的距离。由此,在配合销701于滑动面6022上滑动并到达第二轨道部件602的第二端部之后,用户能够直接沿大致铅直向下方向将配合销701从第二轨道部件602上卸下。其结果,用户能够沿大致铅直向下方向卸下定时料斗70。

配合部件702是与配合部件604配合的部件。在定时料斗70固定于了支承部件60的状态下,配合部件702与配合部件604配合。

[对第二轨道部件602附近的配合销701与第二轨道部件602的关系性的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二轨道部件602附近的配合销701与第二轨道部件602的关系性进行说明。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1中假想设定于第二轨道部件602及其附近的区域的图。

如图5所示,第二轨道部件602及其附近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这三个区域。

第一区域是在定时料斗70固定于支承部件60的状态下配合销701与第一端部6021配合且配合部件702与配合部件604配合的区域。在该第一区域内,定时料斗70处于固定于支承部件60的状态。因而,用户不管是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还是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下侧均无法卸下定时料斗70。

第二区域是配合销701不与第一端部6021配合且配合部件702也不与配合部件604配合的区域。总之,第二区域是配合销701能够在滑动面6022上自由滑动且仅配合销701卡定于第二轨道部件602的区域。在该第二区域内,在大致铅垂方向上的配合销701的上侧未配置有限制配合销701的活动的部件。也就是说,当配合销701存在于第二区域时,用户能够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

第三区域是配合销701未接触第二轨道部件602的区域。也就是说,当配合销701存在于第三区域时,用户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和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下侧均能卸下定时料斗70。

优选地,依次形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也就是说,优选构成为,在定时料斗70从固定于支承部件60的状态成为非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用户首先能够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然后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和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下侧均能卸下定时料斗70。通过这样构成,在定时料斗70从固定于支承部件60的固定状态成为非固定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定时料斗70突然向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下侧下落。

需要说明的是,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至第二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图2和图3所示的x轴方向)与将定时料斗70从支承部件60卸下的卸下方向(图2和图3所示的y轴方向)相互正交。也就是说,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至第二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与将固定于规定位置的定时料斗70从支承部件60卸下的卸下方向相互交叉。

设想用户例如登上梯子等,从框架80的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在此,将支承部件60的移动方向(图2和图3所示的x轴方向)设定为:相对于用户而言里侧的为第一安装位置,相对于用户而言跟前的为第二安装位置。另一方面,将定时料斗70相对于支承部件60的移动方向(图2和图3所示的y轴方向)设定为:相对于用户而言从右侧或左侧向另一侧移动。

这样,在各个方向得到设定的情况下,用户在卸下定时料斗70时,能够抓住第一轨道部件601等,将支承部件60和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拉出到第二安装位置。也就是说,即使用户登上梯子等进行作业,用户也能够轻松地移动定时料斗70。总之,能够沿对用户而言容易施力的方向拉出定时料斗70。

然后,用户在将支承部件60和定时料斗70移动到了第二安装位置之后,解除配合销701与第一端部6021的配合和配合部件702与配合部件604的配合。

由此,用户能够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这时,用户能够两只手均在自己的重心附近举起定时料斗70。也就是说,在卸下定时料斗70时,用户无需将右手或左手任一只手伸向远离自己重心的方向。总之,位于开口部802附近的用户即使不采取勉强的姿势也能够卸下定时料斗70。因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第二安装位置形成于离开集合排出斜槽50的位置。一般,集合排出斜槽50是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朝下侧变窄的圆锥形状。因此,用户在第二安装位置上的作业空间宽于用户在第一安装位置上的作业空间。因而,在第二安装位置上,用户能够比在第一安装位置上更容易地进行定时料斗70的卸下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也考虑用户抓住第一轨道部件601而拉出定时料斗70。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根据施力情况,第一轨道部件601会出现形变等。因此,在第一轨道部件601中配置于用户一侧的第一轨道部件601上也可以设置具有用户能够把持的手柄机构(把持部件)的构成。通过像这样地构成,用户在将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拉出到第二安装位置时,由于能够把持该手柄机构,因此用户能够更安全地改变定时料斗70的位置。

[与定时料斗70的卸下有关的具体动作]

使用如上述那样说明的各部件,更具体地说明定时料斗70的卸下动作。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计量装置1中从支承部件60卸下定时料斗70的动作的图。

[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支承部件60的下侧卸下定时料斗70的动作]

下面,对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支承部件60的下侧卸下定时料斗7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不管定时料斗70是位于第一安装位置还是位于第二安装位置,用户均能够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支承部件60的下侧卸下定时料斗70。

在定时料斗70位于第一安装位置或第二安装位置的情况下(参见图6的(a)),用户通过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支承部件60的下侧伸出手,向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举起定时料斗70,从而解除配合部件702与配合部件604配合的状态。

接着,用户解除配合销701和第一端部6021的配合状态(参见图6的(b))。总之,用户向第二端部一侧移动配合销701。

于是,用户使配合销701在滑动面6022上滑动,将配合销701移动至第二轨道部件602的第二端部(参见图6的(c)和(d))。

最后,用户通过在把持着定时料斗70的状态下使配合销701从第二轨道部件602上向大致铅直下侧下落,从而能够从支承部件60卸下定时料斗70(参见图6的(e))。

[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支承部件60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的动作]

下面,对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支承部件60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用户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的情况下,在第一安装位置处,由于集合排出斜槽50而无法确保卸下所需的空间。

因此,用户首先将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参见图4的(a))移动到第二安装位置(参见图4的(b))。

接着,用户通过向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举起定时料斗70,从而解除配合部件702与配合部件604配合的状态。

接着,用户解除配合销701和第一端部6021的配合状态(参见图6的(b))。总之,用户向第二端部一侧移动配合销701。

于是,在配合销701位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参见图5)的情况下(参见图6的(c)、(d)和(e)),用户通过向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举起定时料斗70,从而能够从支承部件60卸下定时料斗70。

在上述说明中,在卸下定时料斗70时,用户能够将定时料斗70的位置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到第二安装位置。因而,用户无需在卸下定时料斗70之前卸下集合排出斜槽50。由此,能够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和下侧中任一侧将定时料斗70从支承部件60上卸下,而不用依赖用户相对于组合计量装置1的位置关系,并且,不用在卸下定时料斗70之前卸下集合排出斜槽50。其结果,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小结]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组合计量装置1包括:多个计量料斗40,计量被计量物;控制器,组合计量得到的被计量物的重量,并选择重量值在期望范围内的特定的计量料斗40;集合排出斜槽50,集合从所选择的计量料斗40排出的被计量物并将其排出;定时料斗70,使排出的被计量物暂时停留,然后排出被计量物;框架80,配置于定时料斗70周围,直接或间接支承各部;以及支承部件60,安装于框架80,边使定时料斗70固定于支承部件60上的规定位置的同时,边使定时料斗70沿与大致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在与大致铅垂方向正交的平面(图2和图3所示的xy平面)上)移动。

进而,组合计量装置1中的支承部件60在不改变定时料斗70固定于支承部件60的固定状态的情况下,使得定时料斗70的位置在(1)第一安装位置和(2)第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是例如定时料斗70在上述平面(图2和图3所示的xy平面)上的安装位置,定时料斗70在第一安装位置接收被计量物并使其停留,第二安装位置是与定时料斗70的装卸有关的位置。

在此,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至第二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例如图2和图3所示的x轴方向)与将固定于规定位置的定时料斗70从支承部件60上卸下的卸下方向(例如图2和图3所示的y轴方向)相互交叉(例如正交)。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用户可以通过从自己的里侧拉出到跟前的动作移动定时料斗70,进而能够在自己身旁卸下定时料斗70。另外,一般来说,集合排出斜槽50具有从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朝下侧幅度变窄的圆锥形状。因此,能够在第二安装位置确保在第一安装位置无法确保的作业区域。由此,用户能够以容易施力的姿势实施定时料斗70的移动和卸下。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进而,由于定时料斗70的移动方向与定时料斗70的卸下方向相互交叉,因此能够抑制在定时料斗70的移动流程中定时料斗70意外脱离支承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至第二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并不限定于沿直线的方向。例如,也可以是,第二安装位置相对于第一安装位置位于下侧且跟前的位置,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沿圆弧移动至第二安装位置。这样,在移动方向为沿着曲线的方向的情况下,第二安装位置上的该曲线的切线方向与将定时料斗70从支承部件60卸下的卸下方向交叉即可。同样,将固定于规定位置的定时料斗70从支承部件60卸下的卸下方向也不限定于沿直线的方向,也可以是沿着曲线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安装位置上的该曲线的切线方向与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至第二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交叉即可。进而,也可以是,移动方向为沿着第一曲线的方向,卸下方向为沿着第二曲线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安装位置上的第一曲线的切线方向与第二安装位置上的第二曲线的切线方向相互交叉即可。在哪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可抑制在定时料斗70的移动流程中定时料斗70意外脱离支承部件等上述效果,其结果,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优选地,框架80在第二安装位置附近具有在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开口的开口部802。

由此,用户能够从开口部802伸入手,将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到第二安装位置,然后在大致铅垂方向上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因而,在卸下定时料斗70时,用户无需卸下其它物品,从而能够提高便利性。

另外,优选地,组合计量装置1包括在移动定时料斗70的安装位置时使用的手柄机构。这里,一对第一轨道部件601在图2和图3所示的xy平面上,在定时料斗70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至第二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图2和图3所示的x轴方向)上相对。另外,手柄机构安装于一对第一轨道部件601中在定时料斗70的移动方向(图2和图3所示的x轴方向)上配置于用户跟前的第一轨道部件601上。

由此,在将定时料斗70的安装位置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至第二安装位置时,用户能够边把持该手柄机构边进行移动。由此,能够提高用户的操作性。

另外,优选地,定时料斗70具有与第一端部6021配合的配合销701。另外,在假想形成于第二轨道部件602附近的区域中,(1)第一区域是配合销701和第一端部6021配合的区域,(2)接着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是配合销701在滑动面6022上滑动的区域,并且是能够从第二轨道部件602的上侧卸下定时料斗70的区域,(3)接着第二区域的第三区域是能够从第二轨道部件602的上侧和下侧卸下定时料斗70的区域。

[其它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作为本公开中的技术性例示,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中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用于适当进行了变更、置换、添加、省略等的实施方式。另外,也可以组合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构成部分来构成新的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作为本公开中的技术性例示,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为此,提供了附图和详细说明。

因此,在附图和详细说明所记载的构成部分中,不仅包括解决技术问题所必须的构成部分,而且为了例示上述技术,也可能包括对于解决技术问题而言并不是必须的构成部分。因而,不应该以这些非必须的构成部分记载于了附图、详细说明中为依据而直接认定这些非必须的构成部分是必须的。

另外,由于上述实施方式用于例示本公开中的技术,因此在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置换、添加、省略等。

工业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中的组合计量装置,能够将定时料斗从第一安装位置移动到第二安装位置。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对定时料斗进行(1)安装位置的移动和(2)卸下。

附图标记说明

1组合计量装置10分散台

20输送部30储存料斗

40计量料斗(计量部)

50集合排出斜槽(集合斜槽)

60支承部件601第一轨道部件

602第二轨道部件603侧板

604配合部件

6021第一端部(第二配合部件)

6022滑动面70定时料斗

701配合销(第一配合部件)702配合部件

80框架801悬架部件

802开口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