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双脉冲电流的锂电池欧姆内阻的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61808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脉冲电流的锂电池欧姆内阻的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池的内阻是电池的重要特性参数之一,它是表征电池寿命及电池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对电池的充放电倍率有很大的影响,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小电池的内阻,以确保电池能够发挥其大功率特性,因此,准确便捷的测试锂电池的内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锂电池的内阻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测试原理不同,欧姆内阻的测试方法主要有直流脉冲测试方法和电化学阻抗测试方法。直流脉冲方法的测试原理是通过对电池施加较大的电流(充电或放电),电流持续时间较短,利用电压的瞬间变化,在电池内部还没有达到完全极化的情况下,根据施加电流前后电池电压的变化,分析计算电池的欧姆内阻,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直流内阻不仅包括了电池组的欧姆内阻部分,还部分包括了电池组的一些极化电阻。而电池的极化受电流、时间等影响比较大。目前常用的直流脉冲测试方法有以下三个:

(1)美国《FreedomCAR电池测试手册》中的混合脉冲功率(HPPC)测试方法:测试持续时间为10s,施加的放电电流为5C或更高,充电电流为放电电流的0.75倍,具体电流的选择根据实际测试电池的特性来制定。

(2)日本JEVSD713-2003的测试方法,原来主要针对Ni/MH电池,后也应用于锂电池,首先建立0~100%SOC下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分别以1C、2C、5C、10C的电流对设定SOC下的电池进行交替充电或放电,充电或放电时间分别为10s,根据电压的变化计算电池的直流内阻。

(3)我国“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HEV用高功率锂离子动力蓄电池性能测试规范》中提出的测试方法,测试持续时间为5s,充电测试电流为3C,放电测试电流为9C。这几种方法大都采用高倍率的电流进行电池充放电脉冲测试,高倍率充放电会对电池造成一定的影响且无法消除极化电阻。

电化学阻抗测试方法是通过对电池施加一个小振幅正弦波电压或者电流信号,然后测试电池响应的一种电化学测试方法,通过改变正弦波频率,获得一段频率域内不同频率点下的阻抗,并建立电池阻抗的等效电路模型,进而获得电池阻抗谱的奈奎斯特图,其中高频部分曲线与实轴的交点可近似等效为电池的欧姆内阻,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是需要精度较高的交流阻抗谱仪器,且完成整个频率段的阻抗测试需要较长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双脉冲电流的锂电池欧姆内阻的测试方法,先静置锂电池,然后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之后再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接着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最后计算锂电池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双脉冲电流的锂电池欧姆内阻的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静置锂电池;

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之后再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

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

计算锂电池的欧姆内阻。

所述静置锂电池包括:

将锂电池静置在测试温度环境中,且静置时间不小于1小时。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之后再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包括:

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其中T不大于1000ms。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包括:

通过幅度不小于0.5C的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包括:

通过幅度不小于0.5C的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之后再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包括:

测试锂电池第一次瞬时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discharge_1和锂电池第一次瞬时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charge_1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之后再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包括:

静置锂电池,且静置时间不小于40秒。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包括:

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其中T不大于1000ms。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包括:

通过幅度不小于0.5C的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包括:

通过幅度不小于0.5C的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包括:

测试锂电池第二次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charge_2和锂电池第二次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discharge_2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包括:

静置锂电池,且静置时间不小于40秒。

计算锂电池的欧姆内阻包括:

计算锂电池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

所述计算锂电池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包括:

锂电池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分别表示为:

<mrow> <msub> <mi>R</mi> <mrow>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U</mi> <mrow>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o>_</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U</mi> <mrow> <mi>d</mi> <mi>i</mi> <mi>s</mi>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o>_</mo> <mn>1</mn> </mrow> </msub> </mrow> <mrow> <mn>2</mn> <mi>&Delta;</mi> <mi>I</mi> </mrow> </mfrac> </mrow>

<mrow> <msub> <mi>R</mi> <mrow> <mi>d</mi> <mi>i</mi> <mi>s</mi>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U</mi> <mrow>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o>_</mo> <mn>2</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U</mi> <mrow> <mi>d</mi> <mi>i</mi> <mi>s</mi>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o>_</mo> <mn>2</mn> </mrow> </msub> </mrow> <mrow> <mn>2</mn> <mi>&Delta;</mi> <mi>I</mi> </mrow> </mfrac> </mrow>

其中,ΔI为脉冲电流,Rcharge、Rdischarge分别为锂电池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双脉冲电流的锂电池欧姆内阻的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标准电流使锂电池进行恒流充电,之后再进行恒流放电;

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之后再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

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

计算锂电池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

所述通过标准电流使锂电池进行恒流充电,之后再进行恒流放电,包括:

以锂电池的标准电流使锂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至锂电池最高电压达到规定的最高电压时停止充电,静置锂电池,静置时间不小于1小时。

所述通过标准电流使锂电池进行恒流充电,之后再进行恒流放电,包括:

以锂电池的标准电流使锂电池进行恒流放电,放电时间以达到测试的锂电池荷电状态时为止,静置锂电池,静置时间不小于1小时。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之后再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包括:

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T对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时间越短,获得的欧姆内阻越准确,因为持续时间较大时,锂电池会有极化,会影响测试的精度,实际中,根据测试仪器的性能、锂电池以及实验需求决定,T不大于1000ms。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包括:

通过幅度不小于0.5C的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包括:

通过幅度不小于0.5C的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之后再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包括:

测试锂电池第一次瞬时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discharge_1和锂电池第一次瞬时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charge_1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一次瞬时放电,之后再进行第一次瞬时充电,包括:

静置锂电池,且静置时间不小于40秒。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包括:

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T对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时间越短,获得的欧姆内阻越准确,因为持续时间较大时,锂电池会有极化,会影响测试的精度,实际中,根据测试仪器的性能、锂电池以及实验需求决定,T不大于1000ms。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包括:

通过幅度不小于0.5C的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T,之后再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T,包括:

通过幅度不小于0.5C的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包括:

测试锂电池第二次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charge_2和锂电池第二次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discharge_2

所述通过脉冲电流使锂电池进行第二次瞬时充电,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瞬时放电,包括:

静置锂电池,且静置时间不小于40秒。

计算锂电池的欧姆内阻包括:

计算锂电池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

所述计算锂电池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包括:

锂电池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分别表示为:

<mrow> <msub> <mi>R</mi> <mrow>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U</mi> <mrow>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o>_</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U</mi> <mrow> <mi>d</mi> <mi>i</mi> <mi>s</mi>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o>_</mo> <mn>1</mn> </mrow> </msub> </mrow> <mrow> <mn>2</mn> <mi>&Delta;</mi> <mi>I</mi> </mrow> </mfrac> </mrow>

<mrow> <msub> <mi>R</mi> <mrow> <mi>d</mi> <mi>i</mi> <mi>s</mi>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U</mi> <mrow>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o>_</mo> <mn>2</mn> </mrow> </msub> <mo>-</mo> <msub> <mi>U</mi> <mrow> <mi>d</mi> <mi>i</mi> <mi>s</mi>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o>_</mo> <mn>2</mn> </mrow> </msub> </mrow> <mrow> <mn>2</mn> <mi>&Delta;</mi> <mi>I</mi> </mrow> </mfrac> </mrow>

其中,ΔI为脉冲电流,Rcharge、Rdischarge分别为锂电池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双脉冲电流,相对于单脉冲充电或放电电流,使脉冲电流增大了一倍,脉冲幅度的增加提高了电池的电压响应幅度,减小了测试设备和数据采集系统的误差;

2、本发明采用的双脉冲电流保证了锂电池在测试中的SOC不变,避免了由于锂电池SOC的变化引起的锂电池开路电压的变化,锂电池电压降全部来自直流电阻的变化,测试值更接近欧姆内阻,提高了欧姆内阻的测试精度;

3、本发明实现了锂电池欧姆内阻的快速准确的测试,简单可靠,适用性强。

4、本发明减少了测试过程中锂电池极化内阻的影响,提高了测试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锂电池欧姆内阻的测试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锂电池内阻是指电池在工作时,电流流过锂电池内部所受到的阻力。对于锂电池而言,其内阻分为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欧姆内阻由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阻及各部分零件的接触电阻组成;极化内阻是指电化学反应时由极化引起的电阻,包括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引起的电阻,极化内阻在电池不同的寿命阶段变化较小,锂电池内阻的变化绝大部分由欧姆内阻所引起,欧姆内阻作为电池最为重要的特性参数之一,是表征锂电池寿命以及电池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衡量电子和离子在电极内传输难易程度的主要标志,如何准确快速的测试锂电池的欧姆内阻是进行电池性能优劣评估的关键技术。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采用双脉冲电流的锂电池欧姆电阻测试方法,反向的双脉冲电流增加了电池的电压响应,可以减小由于采集的误差;并保持锂电池的SOC不变,避免了由于锂电池SOC的变化引起的电池开路电压的变化,保证了电池电压降全部来自直流电阻的变化;双向脉冲电流还可以减弱电池的极化,使得测试的电池内阻基本全是欧姆电阻,这些方法都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本发明的测试方法具有快捷、实用性强和精度高的优点。

实施例1

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将磷酸铁锂电池置于25℃恒定温度环境中,(如图1)测试95%和90%荷电状态时欧姆内阻的具体过程如下:

(1)将磷酸铁锂电池置于25℃恒定温度环境中,静置时间不小于1小时;

(2)以幅度为0.5C的标准电流对磷酸铁锂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至电池最高电压达到3.7V时停止充电,静置1小时;

(3)以幅度为0.5的标准电流对磷酸铁锂电池进行恒流放电,放电时间为6分钟,之后静置1小时;

(4)以幅度为1C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100毫秒,再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100毫秒;测试测试磷酸铁锂电池瞬时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1和磷酸铁锂电池瞬时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2;静置40秒;

(5)以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100毫秒,再以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100毫秒;测试磷酸铁锂电池瞬时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4和磷酸铁锂电池瞬时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3;静置40秒;

(6)根据步骤(4)和(5)记录的数值,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磷酸铁锂电池在95%荷电状态时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

<mrow> <msub> <mi>R</mi> <mrow>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U</mi> <mn>2</mn> </msub> <mo>-</mo> <msub> <mi>U</mi> <mn>1</mn> </msub> </mrow> <mrow> <mn>2</mn> <mi>&Delta;</mi> <mi>I</mi> </mrow> </mfrac>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mn> <mo>)</mo> </mrow> </mrow>

<mrow> <msub> <mi>R</mi> <mrow> <mi>d</mi> <mi>i</mi> <mi>s</mi>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U</mi> <mn>4</mn> </msub> <mo>-</mo> <msub> <mi>U</mi> <mn>3</mn> </msub> </mrow> <mrow> <mn>2</mn> <mi>&Delta;</mi> <mi>I</mi> </mrow> </mfrac>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mn> <mo>)</mo> </mrow> </mrow>

(7)以幅度为0.5C的标准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恒流放电,放电时间为6分钟,静置1小时;

(8)以幅度为1C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100毫秒,再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100毫秒;测试测试磷酸铁锂电池瞬时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1和磷酸铁锂电池瞬时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2;静置40秒;

(9)以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100毫秒,再以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100毫秒;测试磷酸铁锂电池瞬时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4和磷酸铁锂电池瞬时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3;静置40秒;

(10)根据步骤(8)和(9)记录的数值,按照公式(1)和(2)计算磷酸铁锂电池在90%荷电状态时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

至此,完成磷酸铁锂电池在恒定温度下95%和90%荷电状态时的欧姆内阻的测试和计算。

实施例2

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给出了磷酸铁锂电池在95%荷电状态下,测试25℃和35℃时欧姆内阻的具体过程如下:

(1)将磷酸铁锂电池置于25℃恒定温度环境中,静置时间不小于1小时;

(2)以幅度为0.5C的标准电流对磷酸铁锂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至电池最高电压达到3.7V时停止充电,静置1小时;

(3)以幅度为0.5的标准电流对磷酸铁锂电池进行恒流放电,放电时间为6分钟,之后静置1小时;

(4)以幅度为1C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100毫秒,再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100毫秒;测试测试磷酸铁锂电池瞬时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1和磷酸铁锂电池瞬时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2;静置40秒;

(5)以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100毫秒,再以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100毫秒;测试磷酸铁锂电池瞬时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4和磷酸铁锂电池瞬时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3;静置40秒;

(6)根据步骤(4)和(5)记录的数值,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磷酸铁锂电池在95%荷电状态时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

<mrow> <msub> <mi>R</mi> <mrow>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U</mi> <mn>2</mn> </msub> <mo>-</mo> <msub> <mi>U</mi> <mn>1</mn> </msub> </mrow> <mrow> <mn>2</mn> <mi>&Delta;</mi> <mi>I</mi> </mrow> </mfrac>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mn> <mo>)</mo> </mrow> </mrow>

<mrow> <msub> <mi>R</mi> <mrow> <mi>d</mi> <mi>i</mi> <mi>s</mi> <mi>c</mi> <mi>h</mi> <mi>arg</mi> <mi>e</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U</mi> <mn>4</mn> </msub> <mo>-</mo> <msub> <mi>U</mi> <mn>3</mn> </msub> </mrow> <mrow> <mn>2</mn> <mi>&Delta;</mi> <mi>I</mi> </mrow> </mfrac>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mn> <mo>)</mo> </mrow> </mrow>

(7)将恒温箱升温至35℃,静置磷酸铁锂电池,静置时间不小于1小时;

(8)以幅度为1C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100毫秒,再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100毫秒;测试测试磷酸铁锂电池瞬时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1和磷酸铁锂电池瞬时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2;静置40秒;

(9)以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充电,充电时间为100毫秒,再以幅度为1C的脉冲电流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瞬时放电,放电时间为100毫秒;测试磷酸铁锂电池瞬时充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4和磷酸铁锂电池瞬时放电结束时刻的端电压U3;静置40秒;

(10)根据步骤(8)和(9)记录的数值,按照公式(1)和(2)计算电池在35℃时的充电欧姆内阻和放电欧姆内阻。

至此,完成磷酸铁锂电池在恒定荷电状态下25℃和35℃温度时的欧姆内阻的测试和计算。

此外,脉冲电流时间越短测试精度越高,测试中,大于100毫秒后精度会较低。

测试步骤中给出的脉冲电流大小和脉冲时间均为参考值,可根据电池的类型、容量和特性进行调整。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参照上述实施例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这些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在申请待批的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