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功能建筑工程预算演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0642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多功能建筑工程预算演练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工程造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多功能建筑工程预算演练设备 。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必须按照规定的预算程序进行,需要认真反复练习才能把握,否则结果计算不准确,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急需研究制作一种测量装置,以提高工程造价预算人员水平。

基于此,研究并开发设计一种新型多功能建筑工程预算演练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建筑工程预算演练设备,解决目前测量水平不高,测量不精确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多功能建筑工程预算演练设备 ,包括测绘仪、红外摄像头、第一平台,测绘仪、红外摄像头均通过凹槽固定在第一平台上,第一平台通过转轴与第二平台连接,转轴的一端通过安装在第一平台下端内部的第一圆柱体凹槽与第一平台适配连接,转轴与第一平台的连接端的周围设有纵截面呈L型的固定块;转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圆柱体凹槽与第二平台连接,第二平台的下端面安装有呈倒三角形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下端通过竖直线与重锤连接,第二平台的下端设有均匀分布的支脚。

发明人在造价预算过程中发现,使用测绘仪过程中,无法对坐标对齐,基准线选择不合适,且测绘仪未放在处于水平的位置,导致结果测量不准确,因此研究了本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凹槽,第一圆柱形凹槽、第二圆柱形凹槽,固定块,来实现对测绘仪、红外线摄像头的支撑,并使其保持在水平位置。

其中,呈L型的固定块的设置,可固定转轴,且不影响转轴的转动,使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相对位置不变,保持整个装置的平衡。

优选,所述支脚为三个,支脚呈正三角形分布。支脚的个数还可以为多个,只要实现均匀分布,就可实现整个测量装置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优选,第一圆柱体凹槽与第二圆柱体凹槽为相同结构。

优选,所述凹槽的形状与红外摄像头的底座形状适配。为了保证红外摄像头稳定放置在第一平台上,通过在第一平台上设置凹槽结构,将红外摄像头的整体结构插入或采用其他方式放置在第一平台上。

优选,所述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为相同结构,且均为圆盘状,所述连接体为倒梯形体,连接体的下端还连接有对照杆,对照杆的竖直长度大于等于竖直线的竖直长度;所述支脚的底端设有包覆套,包覆套的表面设有防腐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技术方案中采用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凹槽、第一圆柱体凹槽、第二圆柱体凹槽等结构分别对放置在第一平台上的红外摄像头、测绘仪进行固定,防止其出现不稳定状态,影响其测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平台,2-第二平台,3-测绘仪,4-支脚,5-重锤,6-竖直线,7-连接体,8-第二圆柱体凹槽,9-转轴,10-固定块,12-红外摄像头,13-第一圆柱体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多功能建筑工程预算演练设备,包括测绘仪3、 红外摄像头12、第一平台1,测绘仪3、红外摄像头12均通过凹槽11固定在第一平台1上,第一平台1通过转轴9与第二平台2连接,转轴9的一端通过安装在第一平台1下端内部的第一圆柱体凹槽13与第一平台1适配连接,转轴9与第一平台1的连接端的周围设有纵截面呈L型的固定块10;转轴9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圆柱体凹槽8与第二平台2连接,第二平台2的下端面安装有连接体7,所述连接体7,所述连接体7的下端通过竖直线6与重锤5连接,第二平台2的下端设有均匀分布的支脚4。

其中,所述连接体7为倒梯形体,连接体7的下端还连接有对照杆14,对照杆14的竖直长度大于等于竖直线6的竖直长度;所述支脚4的底端设有包覆套15,包覆套15的表面设有防腐层。防腐层的设置,可有效延长支脚的使用周期。

其中,所述支脚4为三个,支脚4呈正三角形分布。

其中,第一圆柱体凹槽13与第二圆柱体凹槽8为相同结构。

其中,所述凹槽11的形状与红外摄像头12的底座形状适配。

其中,所述第一平台1和第二平台2为相同结构,且均匀圆盘状。

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中采用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凹槽、第一圆柱体凹槽、第二圆柱体凹槽等结构分别对放置在第一平台上的红外摄像头、测绘仪进行固定,防止其出现不稳定状态,影响其测量。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