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去底辟原始地层厚度恢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69162阅读:1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去底辟原始地层厚度恢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盆地分析与油气地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去底辟原始地层厚度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盐构造是一类与油气聚集关系极为密切的构造类型,盐构造研究也是当前世界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地壳中从寒武系至第四系都有不同程度的盐层发育,盐体变形及其对沉积相带和砂体分布的影响可以形成不同的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全球的150余个含盐盆地中,大多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如著名的墨西哥湾、北海、波斯湾、北欧和非洲大陆边缘等。国外对于盐构造的研究开展的较早,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其研究成果证实了盐构造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开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促进了盐构造相关油气藏的勘探突破。中国在塔里木、渤海湾、四川、江汉等盆地也广泛发育多期盐岩层和多种类型的盐构造,但国内关于盐构造的研究相对较少,还处于定性描述阶段。随着油气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盐构造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

在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岩盐发生塑性流动,并影响周围地层的构造变形特征,最终可以形成形态各异的盐构造变形样式,这也反映了盐岩在盐构造生长过程中与上覆层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盐构造通常由幅度与成熟度较低的整合构造向幅度与成熟度较高的不整合构造演化,逐渐形成侵入底辟。原始地层厚度恢复通常是利用残余厚度与剥蚀厚度相加,来近似反应地层的原始展布状态。在刚性地层发育区,利用传统的原始地层厚度恢复方法能有效地恢复地层的原始展布状态,而在盐底辟发育的区域,对于盐底辟来说一些限制条件往往是无用的,由于盐岩层在受到应力作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塑性流动,盐构造的形成一般为盐岩的三维流动,所以变形过程中流入流出的量难以知晓,且因其变形的不规则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利用常规的原始厚度恢复法很难对厚度进行控制,存在很大的误差,甚至是错误。

正是因为恢复盐底辟发育区的原始厚度常常难度很大且具有不确定性,在前人恢复的过程中,底辟作用造成的厚度异常通常被刻意隐藏,或者采用厚度均摊的方式来对底辟构造进行处理,但盐岩地层在沉积的时候,通常不是等厚沉积的,所以在恢复盐构造时应建立在小规模的基础之上,连续恢复,并且要充分分析该地区的三维资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去底辟原始地层厚度恢复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去底辟原始地层厚度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获得地层层位解释地层厚度;

2)利用钻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确定盐岩地层的平面分布范围;

3)根据盐岩地层的平面分布范围,计算盐岩地层和与盐岩地层同范围的相邻地层体积;所述相邻地层选择最接近且没有塑性形变的地层;

4)利用相邻且没有塑性形变的地层厚度展布作为约束条件,恢复底辟化地层的原始厚度;

设盐岩地层的原始厚度为H1,相邻非盐系地层厚度为H2,盐岩地层的体积为V1,相邻地层的体积为V2

则H1=H2*V1/V2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去底辟原始地层厚度恢复法,即地质约束条件下的去底辟原始地层厚度恢复法。发明已在江汉盆地盐底辟发育区的地层厚度恢复中进行了应用,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去底辟原始地层厚度恢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具体步骤是:

1)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获得地层层位解释,为保证精度,地震解释网格密度一般大于20m×20m;本实施例中为50m×100m;

2)利用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确定盐岩平面分布范围;

测井响应识别是指膏盐岩的测井曲线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是判识膏盐岩的基本依据。尤其是GR曲线,可以在钻井处直接识别膏盐岩,能够准确确定膏盐岩及厚度;地震资料主要用于空间上对膏盐岩的识别,膏盐岩的密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与砂、泥岩具有明显差异,与围岩产生较大的波阻抗差,可以形成较强的地震反射界面,因此通过分析地震响应特征,再利用地震属性能够准确识别及刻画膏盐岩的平面分布范围;通过井震标定,综合两者信息对膏盐岩的分布进行预测,并计算其面积,准确率99%。

3)计算盐岩地层与同范围相邻地层体积。盐岩地层的分布范围在步骤2中获得,计算底辟发育区的盐岩地层的体积,同时,计算相同范围相邻地层的体积。体积的计算在软件suffer中进行,依次为:在geoframe中导出层位数据,网格化后进行时深转换-----将时深转换后的网格数据相减,得到地层厚度数据------导入步骤2中获得的面积,计算地层的体积。

时深转换公式:y=299.11t2+902.93t+63.137(t的单位为秒,y的单位为米)

以潜北地区潜四下段地层为例,T7界面的时深转换表为:

表1江汉盆地潜北地区T7界面时深转换表

T6’界面的时深转换表为:

表2江汉盆地潜北地区T6’界面时深转换表

则潜四下地层的厚度数据为:

表2江汉盆地潜北地区潜四下地层厚度表

将厚度数据导入suffer,加入边界条件,即可求出地层体积。

4)利用相邻且没有塑性形变的地层厚度展布作为约束条件,恢复底辟化地层的原始厚度。如果盐岩地层与其相邻地层沉积时期,未发生大的构造活动,那么相邻地层的展布状态应该与盐岩地层的展布状态大体一致,所以在平面投影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盐岩地层与相邻地层的体积比即为盐岩地层与相邻地层的厚度比。尽管由于后期的底辟作用,盐岩经过塑形流动,平面展布状态与沉积时期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盐岩的总体积始终不变。在底辟构造形成的过程中,非盐系地层的平面展布状态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因此可以用现今非盐系地层的分布状态来反推盐岩地层的原始分布状态。通过步骤3得出盐岩地层的体积V1和相邻地层的体积V2(依据构造背景及其地层岩性来选择盐岩层上部地层或者下部地层),得到其比值关系n=V1/V2,即同范围的盐岩地层的体积是相邻非盐系地层体积的n倍,在原始沉积格架和平面投影面积相同的情况下,那么盐岩地层的原始厚度H1即为非盐系地层厚度H2的n倍,即H1=n×H2

实施例1:

本发明在潜北地区王场背斜带应用。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潜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获得T7,T6’和T6界面的时间深度数据,然后选取标准井拟合盆地的时深转换公式,将时间深度转换成真实深度,利用T7-T6’和T6-T6求出潜四下段和潜四上段地层的厚度。通过井资料与地震资料得出盐岩分布的范围,在suffer中得出盐岩地层的体积V1为:2.93829123203×1011m3,同范围的潜四上段地层的体积V2为:1.13133438322×1011m3,所以其比值关系:

n=V1/V2=2.597190782505

将潜四上段地层厚度H2扩大n倍,即H1=H2’=n×H2,重新成图,得体积为2.91694838194×1011m3。用新的厚度数据替换底辟发育区的厚度数据,重新成图。通过该方法进行原始地层厚度恢复后,盐岩地层前后保持不变,地层分布状态与潜四上段一致,基本反映了地层沉积时的原始分布状态。

实施例2:

本发明在江陵凹陷资福寺地区应用。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江陵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获得T10,T9和T8界面的时间深度数据,然后选取标准井拟合盆地的时深转换公式,将时间深度转换成真实深度,利用T10-T9和T9-T8求出沙市组和新沟组的地层厚度。通过井资料与地震资料得出盐岩分布的范围,在suffer中得出沙市组地层的体积V1为:6.27624469709×1011m3,同范围的新沟组地层的体积V2为:3.35257327128×1011m3,所以其比值关系:

n=V1/V2=1.8720678682419

将新沟组厚度H2扩大n倍,即H1=H2’=n×H2,重新成图,得体积为6.14363586425×1011m3。用新的厚度数据替换底辟发育区的厚度数据,重新成图。通过该方法进行原始地层厚度恢复后,盐岩地层前后保持不变,基本反映了地层沉积时的原始分布状态。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