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电站主控制室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4816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核电站主控制室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试验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主控制室非能动应急可居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电站主控制室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核电站事故时,主控制室作为核电站控制中心和唯一的人员可居留区域,起到保护人员安全和维持控制设备正常运行的作用。为保证事故后主控制室人员可居留,需要对主控制室内部空气进行循环过滤,以降低放射性对人员的影响。核电站事故后,利用空气喷射器实现主控制室内部空气的非能动循环,空气喷射器利用压缩空气提供动力,诱导环境的空气进入喷射器与压缩空气混合,混合后的气体通过喷射器出口送出。

由于需要降低事故后主控制室内放射性对人员的影响,需要提供足够的内部循环过滤风量,即要求空气喷射器能够达到提供足够循环风量的能力。为保证空气喷射器具备此能力,本发明采用一种试验系统,用于测试空气喷射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核电站主控制室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试验系统。

核电站主控制室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试验系统包括:

压缩空气供给系统和空气喷射器循环系统;其中,压缩空气供给系统与空气喷射器循环系统通过压缩空气管道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压缩空气供给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储气罐、稳压罐、减压阀、压缩空气管道和测量仪表。

优选地,所述的空气喷射器循环系统包括空气喷射器、消声器、过滤机组、进风口、出风口、压缩空气管道、风管和测量仪表。

优选地,所述的空气压缩机提供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所需的压缩空气。

优选地,所述的减压阀控制进入空气喷射器的压缩空气流量和压力。

优选地,所述的消声器和过滤机组用于测试空气喷射器所能克服的阻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核电站主控制室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试验系统,利用空气压缩机和减压阀提供满足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所需的压缩空气,试验系统操作便捷,通过调节减压阀控制压缩空气参数,测试不同工况下空气喷射器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核电站主控制室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试验系统示意图。

其中,1、空气压缩机;2、储气罐;3、稳压罐;4、减压阀;5、空气喷射器;6、消声器;7、进风口;8、消声器;9、过滤机组;10、出风口;11、压缩空气供给系统;12、空气喷射器循环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试验系统,该试验系统包括压缩空气供给系统11和空气喷射器循环系统12。

所述的压缩空气供给系统11包括空气压缩机1、储气罐2、稳压罐3和减压阀4。其中,空气压缩机1产生压缩空气,提供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所需的压缩空气,产生的压缩空气进入储气罐2;储气罐2用于储存压缩空气,提供足够的压缩空气完成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稳压罐3用于维持压缩空气的压力;减压阀4控制进入空气喷射器的压缩空气流量和压力。

所述的空气喷射器循环系统12包括空气喷射器5、消声器6、进风口7、消声器8、过滤机组9和出风口10。其中,空气喷射器5利用减压阀4后提供的压缩空气,诱导空气通过进风口7,再经过消声器6进入空气喷射器5;进入空气喷射器5的压缩空气和通过进风口7进入空气喷射器5的空气混合后,经过空气喷射器5送出;送出的空气经过消声器8和过滤机组9,通过出风口10排出;其中,消声器6和消声器8用于降低试验系统的噪声,过滤机组9用于提供空气喷射器5出口需要克服的阻力。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试验系统具体使用过程为:开启空气压缩机1,充入足够的压缩空气进入储气罐2,利用稳压罐3维持储气罐2及稳压罐3内压缩空气的压力,压力达到目标值并稳定后,关闭空气压缩机1。调节减压阀4,控制进入空气喷射器的压缩空气流量和压力。空气喷射器5利用减压阀4后提供的压缩空气,进行空气诱导,诱导的空气通过进风口7,再经过消声器6进入空气喷射器5。进入空气喷射器5的压缩空气和通过进风口7进入空气喷射器5的空气混合后,经过空气喷射器5送出。送出的空气经过消声器8和过滤机组9,通过出风口10排出。通过测试通过进风口7进入空气喷射器5的空气流量以及空气喷射器5出口压力,可以测试出空气喷射器5在特定压缩空气流量和压力下的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主控制室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试验系统,利用空气压缩机和减压阀提供满足空气喷射器性能测试所需的压缩空气,试验系统操作便捷,通过调节减压阀控制压缩空气参数,测试不同工况下空气喷射器的性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