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析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组分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33613发布日期:2018-06-30 11:28阅读:17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析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组分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药物分析领域,涉及一种分析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组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多黏菌素E是一类由多黏芽孢杆菌产生的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为了降低其毒性,多黏菌素E经过化学修饰后合成为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临床上通常将CMS作为治疗严重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如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的最后一道防线药物。结构确证研究是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临床用药安全性的重要保障。CMS是包含有数十个成分的多组分混合物,其组分结构复杂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修饰前的多黏菌素E主要包括E1、E2、E3、E1-I和E1-7MOA等,这些组分均含有5个氨基;2.在合成CMS时,每个氨基均可以产生两个磺基甲基化修饰,即双修饰。连接在氨基N原子上的甲磺酸钠基团是不稳定的,在后续工艺过程中会发生水解脱落,进而形成不同修饰程度的CMS产物;3.即使是修饰度相同的组分,也可能存在着修饰位置异构体。因此,在CMS药物开发中存在着对这些组分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表征和控制的严峻挑战。对已公开的文献调研发现,直接分析CMS药物的复杂组分的HPLC法很少。CN200910174103.9中公开了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的方法,该方法中的流动相为三氟乙酸-水-乙腈体系,色谱柱为C4键合硅胶柱。该专利公开的图谱显示,其分析方法仅能分离多黏菌素E1甲磺酸钠和多黏菌素E2甲磺酸钠,不能有效分析不同磺基甲基化修饰程度的多黏菌素E1甲磺酸钠组分和(或)多黏菌素E2甲磺酸钠组分。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析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组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键合表面活性剂的硅胶柱作为固定相进行分析。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硅胶柱为Thermo公司的AcclaimTMSurfactant分析柱。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使用两种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其中流动相A选自磷酸盐、甲酸盐或乙酸盐缓冲液,流动相B选自乙腈。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其中流动相A为0.1mol/L磷酸二氢钠,pH6.5,流动相B为乙腈,按如下方式进行洗脱: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其中流动相A为0.5mol/L磷酸二氢钠,pH4.0,流动相B为乙腈,按如下方式进行洗脱: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其中流动相A为0.02mol/L乙酸铵,pH5.5,流动相B为乙腈,按如下方式进行洗脱: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其中流动相A为0.1mol/L甲酸铵,pH6.0,流动相B为乙腈,按如下方式进行洗脱: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析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组分的方法,能较大程度地分离不同修饰度的多黏菌素E1甲磺酸钠组分和(或)多黏菌素E2甲磺酸钠组分,可以用于CMS药物的分析研究和质量控制。附图说明图1:流动相为磷酸盐(pH6.5)时CMS、E1CMS和E2CMS的HPLC分析图。图2:流动相为磷酸盐(pH4)时CMS的HPLC分析图。图3:流动相为乙酸铵(pH5.5)时CMS、E1CMS和E2CMS的HPLC分析图。图4:流动相为甲酸铵(pH5.5)时CMS、E1CMS和E2CMS的HPLC分析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文所公开的主题,而不是以实施例方式加以限制。主要HPLC条件:色谱柱为Thermo公司的AcclaimTMSurfactant分析柱,尺寸为4.6×250mm,硅胶粒径5μm;柱温选择30℃;流速设置为1.0ml/min;检测波长设置为215nm。洗脱梯度依据使用的缓冲盐及pH的不同可做调整。样品为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多黏菌素E1甲磺酸钠(E1CMS)和多黏菌素E2甲磺酸钠(E2CMS),用流动相A溶解。实施例1流动相A为0.1mol/L磷酸二氢钠,用氢氧化钠调节pH至6.5;流动相B为乙腈。用流动相A将CMS溶解成1mg/ml;用流动相A将E1CMS和E2CMS分别溶解成2mg/ml,进样后按照表1所示梯度洗脱。分析结果显示CMS样品在该条件下可洗脱出约30个色谱峰;E1CMS和E2CMS则分别可洗脱出约15个色谱峰,分别代表不同磺基甲基化修饰程度的组分。在该条件下保留相对较弱的一组为E2CMS,保留相对较强的为E1CMS,这两部分分离度较好,典型色谱图参见图1。表1:HPLC洗脱梯度实施例2流动相A为0.5mol/L磷酸二氢钠,用磷酸调节pH至4.0;流动相B为乙腈。用流动相A将CMS溶解成1mg/ml,进样后按照表2所示梯度洗脱。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可洗脱出约40个色谱峰,表明该方法可实现CMS中组分的有效分析,典型色谱图参见图2。表2:HPLC洗脱梯度保留时间(min)%A%B0.0175.025.04.0075.025.035.0050.050.040.0050.050.042.0075.025.0实施例3流动相A为0.02mol/L乙酸铵,用乙酸调节pH至5.5;流动相B为乙腈。用流动相A将CMS溶解成1mg/ml,用流动相A分别将E1CMS和E2CMS溶解成2mg/ml,进样后按照表1所示梯度洗脱。结果显示CMS的洗脱峰约有15个,在该条件下保留相对较弱的一组为E2CMS,保留相对较强的为E1CMS,典型色谱图参见图3。实施例4流动相A为0.1mol/L甲酸铵,用甲酸调节pH至6.0;流动相B为乙腈。用流动相A将CMS溶解成1mg/ml;用流动相A分别将E1CMS和E2CMS溶解成2mg/ml,进样后按照表1所示梯度洗脱。结果显示CMS的洗脱峰约有25个,典型色谱图参见图4。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