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3405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检测辅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在检测如阶梯孔的深度等几何参数时用于提供基准面的检测辅具。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领域中,一次装夹定位而完成多个面及孔系加工的工艺很常见。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领域,尤其是对于壳体类或箱体类零件的加工,通常需要在多个不同的面上分别加工有孔结构。在完成机械加工后,需要对面和孔的几何参数进行检测,以确定实际加工出来的零件是否符合预期的设计标准。

对于某些几何参数而言,例如某个面上加工的孔的直径和跳动度,主要是针对孔自身而设计的,不需要借助于其他的基准面作为检测基准;而对于另外一些几何参数而言,例如孔从开口处到孔末端的深度,则需要从开口处所在的表面进行检测,因此在检测时需要借助于基准面作为检测基准。

因此,传统的检测工序如下所述。针对不需要基准面的几何参数,例如,如图1所示,需要检测缸盖上的多个面和部分孔系的直径、跳动等时,将如缸盖2′的待测部件装夹定位在翻转滚笼1′等上,通过翻转滚笼1′的翻转,以检测多个面和部分孔系的直径、跳动等。针对需要基准面的几何参数,例如,需要检测缸盖2′上的阶梯孔等参数时,如图2所示,需要将缸盖2′从翻转滚笼1′上拆卸下来,并吊装到另一个检测平台3′上,并以该检测平台3′为基准面,通过检测工具检测缸盖上的阶梯孔的深度是否符合预期的设计标准。

针对不同的几何参数,采用的检测方法均不同,因此,需要多次从翻转滚笼上拆卸下来,并且采用的吊具不同,需要放在不同的检测平台上,很明显,上述检测方法效率低,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辅具,该检测辅具能够直接设置在待测部件上,从而无需将待测部件从装夹件上拆卸下来,并且该检测辅具能够为检测工序提供基准面,使得检测工序效率高,省时省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测辅具,该检测辅具包括板体,该板体的第一侧面作为用于检测的基准面,所述板体的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反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手持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面的平面度为0.003mm-0.007mm。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面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板体布置于待测部件上的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不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多个且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一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用于将所述板体吸附于待测部件上磁性件。

优选地,所述板体由非导磁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板体由导磁性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磁性件和所述板体之间的隔磁件。

优选地,所述磁性件暴露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外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不需要将待测件(例如,缸盖)从翻转滚笼等装夹件中拆卸下来,只需将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辅具的板体的第一侧面紧贴在待测部件的需要检测的区域上,以用于提供基准面,从而省时省力,检测工序的效率大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待测件安装在翻转滚笼上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示出待测件与现有技术中的检测平台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示出待测件与本实用新型中的检测辅具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辅具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辅具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翻转滚笼 2、2′待测件

3、3′检测平台 41检测杆

42轴套 43测量表

44触杆 5检测辅具

51板体 52磁性件

53绝缘件 54手持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测辅具,如图3至图5所示,该检测辅具包括板体51,该板体51的第一侧面作为用于检测的基准面,板体51的与第一侧面相反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手持结构54。

其中,板体51的第一侧面作为基准面,由于该基准面对于检测结果影响较大,为了使检测结果更加精确,第一侧面可以通过铣削、刨削、磨削等方法加工成精度较高的平面。优选地,作为基准面的第一侧面的平面度为0.003mm-0.007mm,更优选地,第一侧面的平面度为0.005mm。

另一方面,板体51的第二侧面上的手持构件54可以是如图3和图4所示的U形把结构,也可以工作人员容易手持板体54的其他结构。

以下,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辅具的使用过程中,将缸盖2作为待测部件进行说明,并将缸盖2上的阶梯孔作为检测目标(检测缸盖上的阶梯孔时,需要使用基准面),同时将翻转滚笼1作为装夹件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当检测缸盖上的阶梯孔时,只需将检测辅具5紧贴在缸盖2上的阶梯孔的表面上,具体地,通过手持构件54,将检测辅具的第一侧面紧贴在缸盖2的阶梯孔的表面上,以提供基准面,并通过检测工具4来检测阶梯孔的大径孔的深度,检测工具4的检测杆41和轴套42预先装配完成,并将轴套42搭载在阶梯孔的大径孔的顶面上,检测杆41的底端抵触于检测辅具5的第一侧面上,此时再将装配在测量表43上触杆44接触检测杆41,通过测量表上的指针而能够获知阶梯孔的大径孔的孔深是否符合预期的设计。从上述过程可见,本实用新型无需像以往那样将缸盖2从翻转滚笼1上拆卸下来,仅通过将检测辅具5紧贴在待测部件的所需检测的部位时,就可以提供基准面,从而省时省力,检测工序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还能够节省成本。

检测辅具5用作基准面时,可以是用人力支撑检测辅具5,但在优选情况下,通过设置在检测辅具5的第一侧面上的连接件,将检测辅具5连接在待测部件上,由此,工作人员可以不用支撑检测辅具,只需进行检测作业。

连接件的具体结构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将板体51连接在待测部件上即可,例如,板体51上可以设置真空吸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连接件包括用于将板体51吸附于待测部件上磁性件52,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中的磁性件52为圆柱形的磁铁,进一步地,磁性件52可以是电磁铁。

另外,连接件最好不突出于第一侧面,优选地,该连接件嵌入设置在所述板体51内部,使得第一侧面作为基准面直接接触在待测部件的表面上。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连接件也可以突出于第一侧面,但这时检测工具需要考虑将阶梯孔的底表面至第一侧面的距离。

为了使检测辅具5更加坚固地设置在待测部件上,如图5所示,连接件可以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连接件均匀地分布在第一侧面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辅具上设置有三个连接件,该三个连接件在圆盘形的板体51的第一侧面上沿同一圆周上以120°的角度间隔地设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板体51可以由非导磁材料制成,例如,铜、铝、绝缘材料和木材等,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或者,板体51也可以由导磁性材料制成,例如,铁、钴、镍及其合金等。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当板体51由导磁性材料制成时,如果连接件的磁性件52直接与板体51接触的话,可能会板体51具有磁化作用,为了防止这种磁化作用,优选地,连接件还包括设置在磁性件52和板体51之间的隔磁件53,该隔磁件53可以由上述非导磁材料,例如,铜、铝、绝缘材料和木材等制成。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性件52可以为圆柱形,隔磁件53也相应地设置为圆筒状,并设置在所述磁性件52的外表面上,以隔绝由钢板制作的板体51和磁性件52之间的导磁作用。

另外,磁性件52优选暴露于第一侧面的外部,使得磁性件52的磁力直接作用在待测部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辅具5能够直接设置在待测部件上,检测辅具5的第一侧面在检测工序中用作基准面,从而无需将待测部件从装夹件上拆卸下来,检测工序效率高,省时省力。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辅具5结构简单,且应用性高,能够为各种检测工具提供基准面。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