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正反转自动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9298阅读:30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正反转自动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机正反转自动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机正反转检测是通过人工完成,电机转动时,生产工人观察转子的转动方向来进行判断电机是正转还是反转,观察到电机转子正转时代表电机合格,观察到电机转子反转时代表电机不合格,通过人工对转子对行观察,存在生产效率低、准确率低、生产成本高和自动化程度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试方便,成本低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电机正反转自动测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电机正反转自动测试装置,包括自动输送线,自动输送线设有多个工装板,所述每个工装板上均设有电机测试架,测试架固定在工装板上,自动输送线一侧固定一正反转测试器,正反转测试器包括气缸、支架、编码器、一从动滑轮、两主动滑轮和传动带,支架与气缸的缸柱固定连接,从动滑轮固定在编码器的转轴上,两主动滑轮枢接在支架上,传动带套接在从动滑轮和主动滑轮上。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设有一在测试过程中可让电机转轴进入的凹槽。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主动滑轮枢接在凹槽两侧。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呈“U”形。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机测试架设有一在测试过程中可让支架进入的通孔。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呈长方形。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自动输送线一侧设有基座,气缸固定在基座上。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缸横向固定在基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气缸驱动正反转测试器与电机的转轴接触进行测试,被测试电机的转轴转动时会带动传动带转动,传动带转动会驱动从动滑轮和主动滑轮一起转动;当被测试电机6的转轴正转时,从动滑轮就反转,编码器就会产生正转信号,表明该被测试的电机的转轴是正转,该被测试的电机合格,具有结构简单、测试方便、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和准确率大大提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正反转自动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移去自动输送线后的立体图;

图3为图2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正反转自动测试装置,包括自动输送线1,自动输送线1设有多个工装板2,所述每个工装板2上均设有电机测试架3,测试架3固定在工装板2上,自动输送线1一侧固定一正反转测试器4,正反转测试器4包括气缸41、支架42、编码器43、一从动滑轮44、两主动滑轮45和传动带46,支架42与气缸41的缸柱固定连接,从动滑轮44固定在编码器43的转轴上,两主动滑轮45枢接在支架42上,传动带46套接在从动滑轮44和主动滑轮45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42设有一在测试过程中可让电机转轴进入的凹槽421,所述两主动滑轮45枢接在凹槽421两侧;凹槽421呈“U”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测试架3设有一在测试过程中可让支架42进入的通孔31;所述通孔呈长方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输送线1一侧设有基座5,气缸41固定在基座5上;所述气缸41横向固定在基座5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正反转自动测试装置进行测试时,由自动输送线1将一工装板2输送到正反转测试器4位置,自动输送线1停止移动,气缸41动作,气缸41的缸柱伸出将正反转测试器4推出使传动带46与测试架3上的被测试电机6的转轴接触,被测试电机6的转轴转动时会带动传动带46转动,传动带46转动会驱动从动滑轮44和主动滑轮45一起转动;当被测试电机6的转轴正转时,从动滑轮44就反转,编码器43就会产生正转信号,表明该被测试的电机6的转轴是正转,该被测试的电机6合格。当被测试电机6的转轴反转时,从动滑轮44就正转,编码器43就会产生反转信号,表明该被测试的电机6的转轴是反转,该电机不合格,该被测试的电机6测试完毕后,气缸41动作,气缸41的缸柱缩回使正反转测试器4复位,自动输送线1移动将下一个被测试的电机6输送到正反转测试器4位置进行测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测试方便、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和准确率大大提升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