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标准件检测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扁顶杆检具。
背景技术:
模具标准件是模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具标准件的精度直接影响模具的制造精度和使用性能,在模具的制造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模具上的模具标准件进行检测,目前,针对模具标准件扁顶杆的检测通常采用人工抽检的方式,质检人员使用百分表和千分尺对扁顶杆的尺寸和公差进行检测,此种检测方式存在检测效率低,质检人员的检测技能水平对检测结果有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扁顶杆检具。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扁位部量块检测扁顶杆的扁位部,设置圆杆部量块检测扁顶杆的圆杆,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检测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百分表和千分尺,进而避免了因检测工具读数错误或其它人为因素导致的测量错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扁顶杆检具,它包括工装体,所述工装体上端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卡槽内由左至右依次卡装有圆杆部量块和多个扁位部量块,所述圆杆部量块中心开设有圆杆量孔,每个所述扁位部量块中心开设有扁位量孔且每个扁位部量块上的扁位量孔的开设方向相同,所述圆杆量孔中心与多个所述扁位量孔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圆杆部量块和每个所述扁位部量块下端均通过多个紧固螺丝固定在工装体上。
优选的,所述圆杆部量块材质为硬质合金钢,圆杆部量块淬火处理。
优选的,所述多个扁位部量块等间距设置。
优选的,所述扁位部量块数量设置为三个。
优选的,所述圆杆部量块用两个紧固螺丝固定在工装体上,每个所述扁位部量块用两个紧固螺丝固定在工装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扁位部量块检测扁顶杆的扁位部,设置圆杆部量块检测扁顶杆的圆杆,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检测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百分表和千分尺,进而避免了因检测工具读数错误或其它人为因素导致的测量错误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适合大范围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B向结构示意图;
其中工装体1、卡槽1a、限位凸起1b、扁位部量块2、扁位量孔2a、圆杆部量块3、圆杆量孔3a、紧固螺丝4、扁顶杆5。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方位词左、右、上、下均是以图2所示的视图为基准定义的,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所请求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扁顶杆检具,它包括工装体1,所述工装体1上端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卡槽1a,所述卡槽1a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凸起1b,所述卡槽1a内由左至右依次卡装有圆杆部量块3和多个扁位部量块2,所述圆杆部量块3中心开设有圆杆量孔3a,每个所述扁位部量块2中心开设有扁位量孔2a且每个扁位部量块2上的扁位量孔2a的开设方向相同,所述圆杆量孔3a中心与多个所述扁位量孔2a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圆杆部量块3和每个所述扁位部量块2下端均通过多个紧固螺丝4固定在工装体1上。
工作前,根据扁顶杆5的尺寸和公差要求选择合适规格的圆杆部量块3和多个扁位部量块2,将圆杆部量块3和多个扁位部量块2卡装在工装体1的卡槽1a内,利用两个限位凸起1b限制圆杆部量块3和多个扁位部量块2的位移,保证圆杆部量块3上的圆杆量孔3a和多个扁位部量块2上的扁位量孔2a的公差满足扁顶杆5的检测要求,调整圆杆部量块3和多个扁位部量块2之间的距离并用多个紧固螺丝4固定,工作时,将待检测的扁顶杆5的扁位部由左至右依次穿入圆杆量孔3a和多个扁位量孔2a,直至扁顶杆5的扁位部穿入所有的扁位量孔2a且扁顶杆5的圆杆穿入圆杆量孔3a;若扁顶杆5的扁位部能够完全穿入所有的扁位量孔2a且扁顶杆5的圆杆能够穿入圆杆量孔3a,则此扁顶杆5合格;若扁顶杆5的扁位部不能完全穿入任意一个扁位量孔2a或扁顶杆5的圆杆不能穿入圆杆量孔3a,则此扁顶杆5不合格;当检测不同规格的扁顶杆5时,仅需要更换不同规格的圆杆部量块3和扁位部量块2。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圆杆部量块3材质为硬质合金钢,圆杆部量块3淬火处理。如此设置,圆杆部量块3硬度高,圆杆部量块3耐磨损,使用寿命长。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多个扁位部量块2等间距设置。如此设置,扁顶杆5检测更准确,更能反应出扁顶杆5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的情况。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扁位部量块2数量设置为三个。如此设置,扁位部量块2的数量合理,扁顶杆5的检测结果准确。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圆杆部量块3用两个紧固螺丝4固定在工装体1上,每个所述扁位部量块2用两个紧固螺丝4固定在工装体1上。如此设置,圆杆部量块3和扁位部量块2固定效果好,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