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遗址专用玻璃纤维锚杆的对中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7999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遗址保护试验研究及保护加固领域,具体是指土遗址悬空区锚杆锚固玻璃纤维锚杆的对中支座。尤其锚固较大独立悬空遗址块体,需要锚杆较长时更有效方便。也可以应用于岩土工程等相关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宁夏和陕西境内遗存许多古代土建筑遗址,蜿蜒北部的长城,西北苍茫戈壁上的关城、烽燧,新疆的交河、高昌、楼兰、尼雅遗址。这些土建筑遗址历史悠久,有的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考古学和历史价值。土建筑遗址是我国早期典型的传统建筑营造方式之一,其由于纯属土质建筑,在长期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严重的风蚀和强降雨破坏,大批的土遗址在雨水的冲刷和风蚀作用下,其根部被掏空。土建筑遗址大面积坍塌,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为了挽救古代土建筑遗址,传统的注浆锚杆往往通过锚杆锚固来提高遗址本体的整体稳定性,为土建筑遗址独立块体提供一定的支撑和拉力。而采用现有灌浆式锚杆,无法保证玻璃纤维锚杆在孔洞的中间,大大减小了锚杆的锚固力和锚固质量。为此,研发一种安装方便、体积小质量轻,确保锚杆始终在锚孔的中间的支座,稳定锚杆在锚孔的中,锚孔灌浆后,可以显著提高锚杆的锚固力和锚固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灌浆式锚杆在土遗址加固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遗址专用玻璃纤维锚杆的对中支座。以此克服杆体外露,锚杆的对中程度兼容性差,浆液保护层厚度不均匀等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土遗址专用玻璃纤维锚杆对中支座,它是由三脚式对中支座,玻璃纤维螺旋套环,螺旋丝扣和玻璃纤维锚杆组成。玻璃纤维螺旋套环与三脚式对中支座为一体,螺旋丝扣套入玻璃纤维锚杆上,玻璃纤维螺旋套环旋入螺旋丝扣,玻璃纤维锚杆居三脚式对中支座的中心。

上述三脚式对中支座两脚之间的夹角为120°脚的圆弧直径为2.5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对玻璃纤维锚杆锚固对中程度起约束作用,避免了玻璃纤维锚杆对中程度较差,无法确保浆液保护层厚度均匀分布在杆体的周围,大大提高锚杆锚固力。

(2)方便、易安装。通过机械螺旋拧进的方式按照一定间距将三脚式对中支座套在杆体上,确保杆体从自由端到锚固段均在开孔孔洞的中间,取代传统灌浆过程中对杆体的调整,增强锚固力,简化了施工工艺。

(3)该锚杆长度可根据需要调整,锚杆直径越小对中支座间隔距离越小,以确保锚杆在重力作用下对中。

(4)本发明对中支座,通过均匀安装对中支座方式,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锚杆安设完成后即可采取灌浆,且不再调整锚杆的位置。

(5)本实用新型锚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造价低,在干旱与半干旱区土建筑遗址悬空区加固中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主要依靠玻璃纤维对中支座螺旋拧进,

本实用新型对中支座与玻璃纤维锚杆杆体材质一致,兼容性强。干预小、强度高,更适合于相对较大块体较长锚杆的锚固,能够确保其锚杆的质量。其安装简单,耐久性好,符合古代土建筑遗址保护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土遗址专用玻璃纤维锚杆对中支座,为薄片式丝扣对中支座,厚度为10mm。它是由三脚式对中支座1,玻璃纤维螺旋套环2,螺旋丝扣3和玻璃纤维锚杆4组成。玻璃纤维螺旋套环2与三脚式对中支座1为一体。三脚式对中支座1两脚之间的夹角为120°脚的圆角直径为2.5mm。螺旋丝扣3套入玻璃纤维锚杆4,玻璃纤维螺旋套环2旋入螺旋丝扣3,玻璃纤维锚杆4居三脚式对中支座1的中心。

主要操作程序为:

(1)按照中支架的间隔距离,对土遗址人工打孔,孔间隔距离不小于1.0m,孔径大于玻璃纤维锚杆体,且大于对中支架三脚式对中支座圆弧的直径;在玻璃纤维锚杆4置入前完成对中支座各部件的安装;

(2)在玻璃纤维锚杆4上均匀安装对中支座;

(3)对中支座螺旋拧进玻璃纤维锚杆4,依靠三脚式对中支座1,保证玻璃纤维锚杆4在孔洞的中间;

(4)然后灌浆;浆液均匀分布在玻璃纤维锚杆4的周围,锚杆的周围形成了均匀握裹力,提高锚杆锚固力;

(5)封闭孔洞,并作表面处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