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投线仪,具体涉及一种激光投线仪。
背景技术:
投线仪是一种投射可见激光的仪器。一般用于在目标面上标注水平或铅垂线。
为了满足标注水平或铅垂线的需求,现有的投线仪大多能投射水平线和铅垂点。但是同时具备投射水平线和铅垂点的投线仪大多结构复杂,且水平线和铅垂点通常相互独立出射,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既能投射水平线又能同时投射上下铅垂点的投线仪。
一种投线仪,包括:支撑组件,包括一底座以及用于调节底座位置的调节组件;第一光源组件,用于出射一覆盖预设角度范围的激光面;自平衡组件,用于使第一光源组件出射的激光面始终垂直于水平面;投线仪还包括:第二光源组件,用于出射一铅垂激光线;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安装至自平衡组件,第一光源组件出射的激光面投射至目标空间形成激光线,第二光源组件出射的铅垂激光线与激光线相交形成上下两个铅垂点。
进一步,第一光源组件包括:第一激光源,用于产生以第一方向出射的第一激光束;第一模组,用于容纳激光源;第一光学元件,用于扩展第一激光束的出射角度范围;第一光学元件设置在第一模组的远离第一激光源的第一端面。
进一步,第一光源组件包括:第一激光源,用于产生以第一方向出射的第一激光束;第一模组,用于容纳激光源;第一光学元件,用于扩展第一激光束的出射角度范围;第一模组设有一通孔,通孔能使第二光源组件出射的铅垂激光线穿过;第一光学元件设置在第一模组的远离第一激光源的第一端面。
进一步,第二光源组件包括:第二激光源,用于产生以第二方向出射的第二激光束;第二模组,用于容纳第二激光源;第二光学元件,用于转换第二激光束以使第二光源组件出射铅垂激光线;第二光学组件设置在第二模组的远离第二激光源的第二端面。
进一步,第一端面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超出第二端面预设距离。
进一步,第一光学元件为柱面镜或锥面镜。
进一步,第二光源组件包括:第二光学元件,位于第一激光源和第一光学元件之间;第一激光源出射的第一激光束经第二光学元件反射以使第二光源组件出射铅垂激光线。
进一步,第二光学元件在第一激光束的出射方向上设有一内孔以使第一激光束通过。
进一步,第一光源组件的安装方向平行于第二光学组件的安装方向。
进一步,第一光源组件的安装方向垂直于第二光学组件的安装方向。
本发明的投线仪在不增加其它额外组件的前提下,同时出射预设角度范围的激光面和上下铅垂点,并使得该上下铅垂点位于该激光面与目标空间相交形成的直线上,方便用户的对准;在满足投线仪结构紧凑的同时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投线仪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图1的投线仪去掉一半壳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图1的投线仪的部分内部结构图;
图4是图1的投线仪出射的激光面和激光线在目标空间所形成的光线图;
图5是又一实施例的投线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又一实施例的投线仪的结构图;
图7是图6的投线仪的去掉一半壳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8是图6的投线仪的部分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3所示的投线仪100,包括壳体10、支撑组件60和位于壳体10内的第一光源组件20、自平衡组件30、第二光源组件40、电池40和电路板。壳体10上设有用于供光线射出的窗口11。
参考图2所示,电池40用于提供电能,电路板与电池40电性连接,电路板将电池40所提供的电能转换以为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二光源组件40供电。
第一光源组件20能够出射覆盖预设角度范围的激光面,也就是说该激光面呈现一个角度的形状,这样,当该激光面投射到目标空间上时,能在该目标空间的平面上形成一条直线。作为实施方式的一种,第一光源组件20包括:第一激光源21、第一模组22和第一光学元件23。其中,第一激光源21用于以第一方向101出射第一激光束。第一模组22用于容纳第一激光源21,第一激光源21位于第一模组22内部靠近自平衡组件30的一端。在第一模组22的远离第一激光源21的第一端面221上设置第一光学元件23,具体的,第一光学元件为柱面镜。第一光学元件23能够扩展第一激光源21产生的激光束的出射角度范围,从而使被扩展的激光束在垂直于水平的方向上形成能够覆盖预设角度范围的激光面。具体的,该预设角度范围大于等于180度。
支撑组件60包括:底座61和调节组件62。底座61固定在壳体10的底面上,用于支撑自平衡组件30,调节组件62用于调节底座61的位置,具体用于调节底座61相对于工作台面的高度以及与工作台面的夹角。
自平衡组件30固定在壳体10的顶面,用于使第一光源组件20出射的激光面始终垂直于水平面。第一光源组件20沿第一方向101安装在自平衡组件30上,第二光源组件40沿第二方向102安装在自平衡组件30上,第一方向101与第二方向102平行。作为实施例的一种,第二光源组件40设置在第一光源组件20的下侧。
第二光源组件40包括:第二激光源41、第二模组42和第二光学元件43。其中,第二激光源41用于产生沿第二方向102出射的第二激光束。第二模组42用于容纳第二激光源41,第二激光源41设置在第二模组42内的靠近自平衡组件30的一端,在第二模组42的远离第二激光源41的端面上设有第二光学元件43。第二光源组件能将第二激光束转换为铅垂激光线103。
进一步,第二光学元件43为棱镜或反射镜。第二激光束沿第二方向102射出至第二光学元件43上,经第二光学元件43折射后转向形成沿铅垂方向出射的铅垂激光线103。第二模组42在铅垂激光线103所在的铅垂方向上设有上下两个相对的出射孔44。经第二光学元件43折射后转向形成的铅垂激光线103分别经两个出射孔44从上下两个方向射出。
参考图3所示,第一模组22设有一通孔24,该通孔24能使第二光源组件40出射的铅垂激光线103穿过。通孔24与出射孔44相对设置,即通孔24和两个出射孔44同轴。这样使得第二光源组件40出射的铅垂激光线103经通孔24和出射孔44射出,到达目标面后形成上下两个铅垂激光点104。
进一步的,第一端面221相对于第二端面421在平行于第一方向101的方向上超前第二端面421一定距离。这样,在投线仪100放置至目标空间时,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二光源组件40同时出射,其中,第一光源组件20出射的一预设角度范围的激光面投射在目标空间的平面上形成一条激光线105,如图4所示。第二光源组件40出射的铅垂激光线103投射在目标空间上形成与第一光源组件20形成的激光线相交的上下两个铅垂激光点104,这样,能够方便用户在空间上的对准;在保证投线仪100结构紧凑的同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投线仪100还包括第三光源组件50。第三光源组件50用于出射具有一定角度的平行于水平面的水平激光面。水平激光面在目标空间形成水平激光线106,水平激光线106与激光线105相交。这样,可进一步方便在目标空间上的对准。
参考图5所示,作为本公开的投线仪的另一实施例。与图1至图4所示的投线仪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光源组件包括一个第二光学元件403,第二光学元件403位于第一激光源201和第一光学元件203之间。第二光学元件403可为棱镜或反射镜。第二光学元件403在棱镜在第一激光源201出射第一激光束的直线方向设有一开孔404,第一激光源201出射第一激光束,第一激光束中的部分激光线经过开孔404后再经第一光学元件203出射一覆盖预设角度范围的激光面,另一部分激光线经棱镜反射为向上和向下的铅垂激光线射出。具体的,第一光学元件23为柱面镜。本实施例的投线仪相对于图1和图2所示的投线仪100而言,第二光源组件的结构更简单,从而使得整个投线仪的结构更为紧凑。
参考图6至图8所示,作为本公开的投线仪的又一实施例。投线仪300包括壳体31和位于壳体31内部的第一光源组件311、自平衡组件312和第二光源组件313。壳体31上形成有用于供光线透过的窗口314。
与前述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光源组件311的安装方向垂直与第二光源组件313的安装方向。第一光源组件311包括第一光学元件,第一光学元件为锥面镜。具体的,第一光源组件311的安装方向平行于投线仪的前后方向,第二光源组件313的安装方向平行于投线仪的前后方向。第一光源组件311和第二光源组件313在前后方向上错开。进一步,在前后方向上,第一光源组件311设置在第二光源组件313的前侧。
本实施例中的投线仪放置在目标空间时,第一光源组件311出射的具有预设角度范围的激光面经窗口314射出在目标空间形成一条直线,第二光源组件313出射的铅垂激光线经窗口314射出在目标空间形成与第一光源组件311所形成的直线相交的上下两个铅垂点,方便用户在目标空间的定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