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正时角度的测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10815发布日期:2018-06-16 00:22阅读:8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正时角度的测量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正时角度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正时驱动系统是发动机的心脏,保证正确的进、排气门开启时刻,从而控制发动机良好的燃烧状态及强力的性能输出。正时驱动系统是一种联动系统,发动机通常以活塞上止点为基准,布置进、排气机械安装角度,进行正时驱动零部件开发设计,但是由于与正时角度有关的凸轮轴与曲轴都在气缸盖和气缸体内部,没有办法对其直接直接测量。当发动机性能产生偏差时,想要通过正时角度是否正确来排查分析,则测量比较麻烦,这对发动机的问题排查非常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正时角度的测量方法,主要解决了发动机在运转后正时角度不易测量导致排查分析困难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设计一种简单快捷的测量方法,以气缸盖表面为基准面,通过三坐标测量仪测量凸轮轴和曲轴上的标识连线分别与基准面的夹角,通过夹角和理论值的比较判断排查正时角度是否正确,排查方便,无需启动发动机即可完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动机正时角度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

1)选取气缸盖为基准面A,选取凸轮轴信号轮所在平面为检测面B1、选取曲轴轴端端面为检测面B2;

2)测量检测面B1上凸轮轴信号轮的标识点与凸轮轴中心线的连线和基准面A之间的夹角a,测量检测面B2上的定位销与曲轴中心线的连线和基准面A之间的夹角b;

3)根据凸轮轴和曲轴的传动比i1:i2,比较a与i1/i2·b的大小来判断正时角度的正确性。

进一步地,所述凸轮轴信号轮的标识点设置在凸轮轴信号轮的其中一个轮齿上。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判断正时角度正确性的方法是:若a-i1/i2·b>理论值,则正时角度较大;若a-i1/i2·b<理论值,则正时角度较小;a-i1/i2·b=理论值,则正时角度符合安装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测量夹角a和夹角b所用的测量工具是三坐标测量仪。

进一步地,所述三坐标测量仪测量夹角a和夹角b的步骤是:

1)将发动机放置在三坐标测量仪的工作台上,使基准面A与工作台垂直,控制伸缩测量头分别测量凸轮轴信号轮的标识点和曲轴上的定位销相对于基准面A的三维坐标值;

2)微型计算机对所述三维坐标值分析处理,计算夹角a和夹角b的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所述测量方法是以气缸盖表面为基准面,通过三坐标测量仪测量凸轮轴和曲轴上的标识连线分别与基准面的夹角,通过两个夹角之间的大小和安装理论值的关系比较判断排查正时角度是否正确,排查方便快捷,测量准确,无需启动发动机即可完成。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发动机的机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测量原理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气缸盖,2.凸轮轴信号轮,3.曲轴,4.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发动机正时角度的测量方法,步骤如下:

1)选取气缸盖1为基准面A,选取凸轮轴信号轮2所在平面为检测面B1、选取曲轴3轴端端面为检测面B2;

2)测量检测面B1上凸轮轴信号轮2的标识点与凸轮轴中心线的连线和基准面A之间的夹角a,测量曲轴3上的定位销4与曲轴3中心线的连线和基准面A之间的夹角b;为了便于测量夹角a的大小,凸轮轴信号轮2的标识点设置在凸轮轴信号轮2的其中一个轮齿上;为了使测量更精确,测量夹角a和夹角b所用的测量工具是三坐标测量仪,具体步骤是:将发动机放置在三坐标测量仪的工作台上,使基准面A与工作台垂直,控制伸缩测量头分别测量凸轮轴信号轮2的标识点和曲轴3上的定位销4相对于基准面A的三维坐标值,然后运用微型计算机对三维坐标值分析处理,计算夹角a和夹角b的值。

3)根据凸轮轴和曲轴3的传动比i1:i2,比较a与i1/i2·b的大小来判断正时角度的正确性,即判断装机时,正时角度是否安装正确,或发动机在工作时,是否产生跳齿现象,具体的方法是:若a-i1/i2·b>理论值,则正时角度较大;若a-i1/i2·b<理论值,则正时角度较小;a-i1/i2·b=理论值,则正时角度符合安装要求,对于。

综上,所述测量方法是以气缸盖表面为基准面,通过三坐标测量仪测量凸轮轴和曲轴上的标识连线分别与基准面的夹角,通过两个夹角之间的大小和安装理论值的关系比较判断排查正时角度是否正确,排查方便快捷、测量准确,无需启动发动机即可完成。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原理,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发明局限在所示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发明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