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器残压检测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2862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容器残压检测电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容器残压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无功补偿设备是电力系统中一种重要的设备,在无功补偿设备的投切中,产生的涌流和过电压会对电力设备造成危害,为减少电力系统的危害,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同步技术投切无功补偿设备,通过选相控制使真空断路器在指定相位角合分闸。

选相控制器在选相控制中需要对母线的三相同步信号进行检测,以准确判断短路路合分闸的相位角,通过驱动模块驱动合分闸机构进行合闸或分闸动作,为保证短路器在指定的相位角进行合分闸动作,同步检测和电容器残压检测是选相控制器进行合分闸控制器的重要数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号干扰小且检测精度高的的电容器残压检测电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容器残压检测电路,包括负载电压互感器,所述负载电压互感器的一次侧电连接至负载电容的三相线路上,所述负载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设有A相电容残压输出端,B相电容残压输出端、C相电容残压输出端以及N相电容残压输出端,所述A相电容残压输出端,B相电容残压输出端、C相电容残压输出端以及N相电容残压输出端各电连接有一个倍压整流电路,所述倍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联且电连接至一个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所述光电耦合器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至选相控制器的残压检测输入端,另一输出端电连接至电源模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光电耦合器的两个输入端之间电连接有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一个压敏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压敏电阻与所述第一电容并联设置在所述光电耦合器的两个输入端之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倍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还电连接有一个稳压二极管以及第一调整电阻和第二调整电阻。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光电耦合器与电源模块电连接的输出端还电连接有第一滤波电路,所述光电耦合器与选相控制器电连接的输出端电连接有第二滤波电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以及串联设置的电感和第三调整电阻。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包括并联设置的第四电阻和第四电容。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接收的负载电容器的残压信号进行整流处理,将信号进行光电隔离和滤波,排出信号干扰后传送至选型控制器作为选相控制分析的重要参考数据,保障了合分闸控制器的准确度和精度。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在光电隔离的输入端设置了保护电路,通过压敏电阻的进行电压保护,延长元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路设计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一种电容器残压检测电路,包括负载电压互感器,负载电压互感器的一次侧电连接至负载电容的三相线路上,负载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设有A相电容残压输出端CLY_A,B相电容残压输出端CLY_B、C相电容残压输出端CLY_C以及N相电容残压输出端CLY_N,A相电容残压输出端CLY_A,B相电容残压输出端CLY_B、C相电容残压输出端CLY_C以及N相电容残压输出端CLY_N各电连接有一个倍压整流电路,倍压整流电路包括由D71和D72构成的A相倍压整流电路,由D73和D74构成的B相倍压整流电路,由D75和D76构成的C相倍压整流电路,由D77和D78构成的N相倍压整流电路。

倍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联且电连接至光电耦合器G07的输入端,光电耦合器G07的一个输出端CYCJ0电连接至选相控制器的残压检测输入端,另一输出端电连接至电源模块。

光电耦合器的两个输入端之间电连接有保护电路,保护电路包括一个压敏电阻RY3和第一电容C80,压敏电阻RY3与第一电容C80并联设置在光电耦合器G07的两个输入端之间。

倍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光电耦合器G07的输入端还电连接有一个稳压二极管D70以及第一调整电阻R90和第二调整电阻R91。

光电耦合器G07与电源模块电连接的输出端还电连接有第一滤波电路,光电耦合器G07与选相控制器电连接的输出端CYCJ0电连接有第二滤波电路。

第一滤波电路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二电容C82和第三电容C83,以及串联设置的电感I7和第三调整电阻R92。

第二滤波电路包括并联设置的第四电阻R93和第四电容C81。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