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施工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是公开一种基坑底土体位移实时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地基土开挖后,由于地基土自重应力的卸除,基坑土体回弹隆起,容易引起基坑变形及对邻近建筑物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基坑坑底土体位移观测一般采用埋设观测标志的方式进行,观测标志一般埋在基坑底面以下200~300mm处。现有的观测标志和已经公开的回弹观测装置,存在不能做到基坑开挖全过程实时观测或实时观测操作复杂等不足。因此需要一种兼顾基坑施工全过程位移监测便利和不同深度基坑适用性的位移观测装置,提升现场基坑土体位移观测效率,实现信息化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简单、适用性广、拆装方便、监测效率高、可循环使用的基坑底土体位移实时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坑底土体位移实时监测装置,包括观测棱镜、观测杆,所述观测杆上设有刻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观测砧,所述观测棱镜由棱镜主体、转轴和连接杆组成,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棱镜主体之间通过所述转轴相连,所述连接杆的底部与所述观测杆的顶部通过螺纹连接方式相连;所述观测杆的一侧有圆水准器,所述观测杆为带有高度调节旋钮的伸缩杆或由若干段可拆卸单元测杆组成,所述观测杆的底部与所述观测砧通过螺纹连接方式相连,所述观测砧的底部设有插杆,所述插杆的底端为尖刺部。
所述观测杆由2~16段可拆卸单元测杆组成,每段可拆卸单元测杆的一侧设有所述圆水准器,所述可拆卸单元测杆的顶部设有螺栓孔,所述可拆卸单元测杆的底部设有与所述螺栓孔相配合的螺杆。
所述可拆卸单元测杆的高度为1500mm~2000m、外径为38mm~45mm。
所述观测杆包括2~16段直径从小到大排列的套筒式单元杆构成,每2段相邻的所述套筒式单元杆之间相互内外套嵌且能上下相对移动,每段所述套筒式单元杆的顶部一侧和底部一侧分别设有对应的定位螺孔,所述高度调节旋钮与所述定位螺孔相连。
所述套筒式单元杆的高度为1500mm~2000m。
所述观测砧呈圆柱型,所述观测砧的外径为150mm~200mm,高度为10mm~15mm,所述插杆的高度为45mm~6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安装与拆卸方便,提高了各部件的使用率,各部件可更换,提高装置的使用效率。节省劳动力,实现基坑实时观测,具有良好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观测棱镜;101、棱镜主体;102、转轴;103、连接杆;
2、观测杆;201、套筒式单元杆;202、可拆卸单元测杆;203、螺栓孔;204、螺杆;
3、观测砧;4、刻度;5、圆水准器;6、插杆;7、高度调节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观测棱镜1、观测杆2、观测砧3,所述观测杆2上设有刻度4,所述观测棱镜1由棱镜主体101、转轴102和连接杆103组成,所述连接杆103与所述棱镜主体101之间通过所述转轴102相连,所述连接杆103的底部与所述观测杆2的顶部通过螺纹连接方式相连,所述转轴102使棱镜主体101全方位转动,以适应土体位移观测时的复杂施工环境,确保棱镜主体101和观测仪形成通视;所述观测杆2的一侧有圆水准器5,所述观测杆2的底部与所述观测砧3通过螺纹连接方式相连,所述观测砧3的底部设有插杆6,所述插杆6的底端为尖刺部,尖刺部通常呈圆锥型。所述观测砧3呈圆柱型,所述观测砧3的外径为150mm~200mm,优选180mm,高度为10mm~15mm,优选15mm,所述插杆6的高度为45mm~60mm,优选50mm。所述观测砧3底部设有插杆6,以稳固上部观测杆2,减少环境对观测杆2的扰动,提高土体位移观测准确度与观测效率。
实施例一:
根据图1,所述观测杆2为带有高度调节旋钮7的伸缩杆。所述观测杆2包括2~16段直径从小到大排列的套筒式单元杆201构成,最顶部的套筒式单元杆201上端的一侧设有所述圆水准器5,每2段相邻的所述套筒式单元杆201之间相互内外套嵌且能上下相对移动,形成伸缩杆结构;每段所述套筒式单元杆201的顶部一侧和底部一侧分别设有对应的定位螺孔,所述高度调节旋钮7与所述定位螺孔相连。所述套筒式单元杆201的高度为1500mm~2000m。其余结构如上述。
实施例二:
根据图2,所述观测杆2包括2~16段可拆卸单元测杆202组成,每段可拆卸单元测杆202的一侧设有所述圆水准器5,所述可拆卸单元测杆202的顶部设有螺栓孔203,所述可拆卸单元测杆202的底部设有与所述螺栓孔203相配合的螺杆204。所述可拆卸单元测杆202的高度为1500mm~2000m、外径为38mm~45mm。其余结构如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