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力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461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扭力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扭力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硫化机的一种扭力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硫化机的工作精度会影响产品的质量,而硫化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难免会发生精度偏移的现象。精度偏移的现象包括有扭力精度降低的现象。一般的校正手段是通过检测仪器检测出扭力的偏移量,然后再调整。现有的检测设备一般都包括扭力杆。由于设备过于复杂,使用过程繁琐,并且测量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常常会因为使用过程中不可抗拒的意外因素,导致扭力杆或者其他部件损坏。因为设备结构复杂,会给设备的维修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扭力检测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且有防止扭力杆保护装置,能降低使用成本和维修成本。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扭力检测装置,包括有上接头、下接头、扭力杆、保护座;保护座与上接头连接;扭力杆一端与保护座固定连接,扭力杆另一端与下接头固定连接;上接头的侧面、下接头的侧面均设有装配孔。

进一步地,保护座内部设有与扭力杆配合的通孔,扭力杆的上端穿过保护座内部的通孔,第一顶丝穿过保护座的侧面的通孔后把扭力杆固定;保护座顶部有卡合部位,卡合部位上方设有限位压片;上接头设在卡合部位与限位压片之间;限位压片把上接头压在卡合部位上。

进一步地,卡合部位为两块对称的卡合块。

进一步地,扭力杆下端与下接头的轴向通孔配合,第二顶丝穿过下接头侧面的通孔后把扭力杆固定。

进一步地,上接头的顶端面设有装配条;下接头的底端面设有装配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零部件的组合,能把被测量设备的扭力反映在扭力杆上,然后外部设备的感应器检测扭力,从而得到设备的扭力数据;并且具有保护座,能对检测设备起到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简化了检测过程,降低使用成本与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零件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扭力检测装置,包括有上接头13、下接头14、扭力杆11、保护座12。保护座12内部设有与扭力杆11配合的孔位,保护座12顶部有两块对称的卡合块,两卡合块从侧面用螺栓连接成为卡合部位21。卡合部位21中间有槽位,上接头13的底端与槽位配合,然后螺栓锁紧,卡合块把上接头13的底端锁紧。上接头13与卡合部位21连接的松紧程度可以通过螺栓来调节。为了限定上接头13轴向的自由度,上接头13上方还设有两片对称的限位压片15,限位压片15把上接头13压在卡合部位21上,然后用螺丝把限位压片15锁紧在卡合部位21上。上接头13与保护座12的连接不是绝对固定的,当保护座12受到的扭力达到一定的扭力极限,保护座12与上接头13之间就会发生相对转动,因此,避免了在特殊情况下扭力杆11被损坏,这样就能起到保护扭力杆11作用。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调节上接头13与保护座12之间的贴合摩擦力,可以在上接头13与卡合部位21接触处加入一层橡胶或其他增加摩擦的辅助物。

扭力杆11的上端穿过保护座12内部的通孔,然后带螺纹的第一顶丝16拧进保护座12的侧面的带螺纹的通孔,直到第一顶丝16与扭力杆11接触并锁紧。扭力杆11的下端与下接头14的轴向通孔配合,然后带螺纹的第二顶丝26拧进下接头14侧面的带螺纹通孔,直到第二顶丝26与扭力杆11的端部接触并锁紧。扭力杆11的两个端部均呈半圆柱型,当第一顶丝16、第二顶丝26与扭力杆11端部接触并锁紧时,就能定位扭力杆11和限制扭力杆11相对于保护座12或下接头4转动。进一步地,扭力杆11的两个端部也可以设置一个通孔,第一顶丝16、第二顶丝26直接拧进通孔内,实现定位与锁紧。

上接头13的侧面设有第一装配孔17、下接头14的侧面设有第二装配孔27,上接头13的上端面、下接头14的下端面均设有装配条。工作时,把用螺钉穿过外部设备后,再使螺钉固定在第一装配孔17、第二装配孔27内,并且装配条与外部设备的装配位配合。这样实现本实用新型与外部设备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把上接头13、下接头14分别固定在待检测设备的上模与下模,上模是固定的,下模可以转动。通过卡合部位21的侧面螺栓,调节上接头13与卡合部位21的松紧度,以便确定上接头13的扭力极限。并且使扭力极限略大于下模正常的转动扭力。

启动电机,下模转动,其产生的扭力通过扭力杆传到上模,然后上模的感应器感应到扭力的变化,把信号传输到外部设备,得到扭力数据。根据得到的数据与标准数据对比差异,从而重新调节设备的扭力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