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板流量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06027阅读:864来源:国知局
孔板流量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孔板流量计。



背景技术:

孔板流量计是常用的流量计之一,现有的孔板流量计包括右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法兰、节流孔板和后法兰,并用螺栓穿过前法兰、节流孔板和后法兰并固定,由于前法兰、节流孔板和后法兰均为金属材质制成,并且三者之间没有密封处理,使用中常常因为其密封性不好而导致测量的流量值准确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孔板流量计,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孔板流量计因密封性差而导致测量的流量值准确性差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孔板流量计,包括前法兰、前密封片、节流孔板、后密封片、后法兰螺杆和与螺杆相配合的螺母,所述的前法兰上沿径向开有前取压孔,后法兰上沿其径向开有后取压孔,所述的前法兰、前密封片、后密封片和后法兰的内径均大于节流孔板的内径,所述的前法兰、前密封片、节流孔板、后密封片和后法兰上均开有供螺杆穿过的安装通孔,并且通孔的数量与螺杆的数量相等。本实用新型中在前法兰与节流孔板之间以及后法兰与节流孔板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片,增前了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效果,螺杆与螺母配合,实现前法兰、前密封片、节流孔板、后密封片和后法兰螺杆之间的固定,通过前取压孔测的前法兰与节流孔板之间的压力值,通过后取压孔测得后法兰与节流孔板之间的压力值,从而取得两处的压力差,进而获得流量计的流量,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性好,所以测得的流量数据更准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前法兰上设置前凹槽,所述的前密封片上设置有与前凹槽相配合的前凸起,所述的后法兰上设置后凹槽,所述的后密封片上设置有与后凹槽相配合的后凸起。本申请中前密封片伸入到前法兰内,后密封片伸入到后法兰内,进一步的增强了前法兰与前密封片以及后法兰与后密封片之间的密封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前密封片和后密封片与节流孔板贴合的面为平面。由于节流孔板两侧为平面,将前后封片与后密封片设置为与其贴合的平面,增强前密封板和后密封板与节流孔板之间的密封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前法兰、前密封片、后密封片和后法兰的外径相等并且大于节流孔板的外径。本申请中节流孔板的外径小,并且其两侧均为平面,便于区分出节流孔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螺杆的两端各设置一个螺母。本申请中螺杆与两个螺母配合,使用时可将本申请与管道上的法兰通过螺杆与螺母直接连接,无需更换螺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性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数据更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其中:1、前法兰;2、前密封片;3、节流孔板;4、后密封片;5、后法兰;6、螺杆;7、螺母;8、前取压孔;9、后取压孔;10、安装通孔;11、前凸起;12、后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的孔板流量计,包括右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法兰1、前密封片2、节流孔板3、后密封片4和后法兰5,以及多根螺杆6、与螺杆6相配合的螺母7,所述的前法兰1上沿径向开有前取压孔8,用于测量前法兰1与节流孔板3之间的压力,后法兰5上沿其径向开有后取压孔9,用于测量后法兰5与节流孔板3之间的压力,所述的前法兰1、前密封片2、后密封片4和后法兰5的内径均大于节流孔板3的内径,流体在通过节流孔板3时,流速增加,在节流孔板3的两侧产生压差,所述的前法兰1、前密封片2、节流孔板3、后密封片4和后法兰5上均开有供螺杆6穿过的安装通孔10,并且安装通孔10的数量与螺杆6的数量相等,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安装通孔10的数量为五个。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前法兰1的前表面上设置前凹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的前密封片2上设置有与前凹槽相配合的前凸起11,前密封片2与节流孔板3配合的面为平面,安装后前凸起11位于前凹槽内,增强了前法兰1与节流孔板3之间的密封性,所述的后法兰5上设置后凹槽12,所述的后密封片4上设置有与后凹槽12相配合的后凸起(图中未示出),后密封片4与节流孔板3贴合的面为平面,使用中后凸起位于后凹槽12内,增强后法兰5与节流孔板3之间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将所述的前法兰1、前密封片2、后密封片4和后法兰5的外径设置为相等并且大于节流孔板3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螺杆6的两端各设置一个螺母7,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孔板流量计时,拆卸下螺杆6两侧的螺母7,将螺杆6伸入到要测量的管道上的法兰孔内,并再次拧紧螺栓即可。本实用新型中双文丘里管的安装稳定,不会轻易的松动,并且本申请的密封性好,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以上说明书中未做特别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既能实现。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