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壳槽底直径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348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泵壳槽底直径检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泵壳槽底直径检具。



背景技术:

汽车水泵,包括泵壳、叶轮与动力机构,其中,泵壳内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O型圈,O型圈对整个泵壳的密封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环形槽的精度,则决定了O型圈在装配后的密封性能,所以,检测环形槽的槽底直径是否达标,变得尤为重要。现有的检测泵壳槽底直径的方式,通常为人工使用千分尺等测量工具,逐一对每个泵壳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方法,受技术员的技术水平影响较大,另外,整体效率低,错误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泵壳槽底直径检具,它可以提高槽底直径的检测效率,同时,它实现了检测的机械化标准,降低检测的错误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泵壳槽底直径检具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泵壳槽底直径检具,包括检具体,所述检具体包括依次叠加的且直径呈递减的第一圆台体、第二圆台体与第三圆台体;所述检具体中心沿轴向设有通孔;在第三圆台体上呈圆周均布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径向延伸;所述安装孔内安装测量爪机构,所述测量爪机构包括若干测量爪,若干测量爪中心形成可扩张的伸缩孔,测量棒匹配插设在通孔内并延伸插设至伸缩孔,从而挤压测量爪沿径向向外并抵在泵壳的槽底;所述测量棒外表面具有锥度,为一圆锥台结构,在测量棒上设有测量槽,一检测块平放在第一圆台体的顶面,所述检测块上设有检测板,检测板匹配对应测量槽。

所述测量爪机构包括若干测量爪,所述测量爪插设在安装孔内,所述安装孔内壁设有弹簧槽,在测量爪上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匹配在弹簧槽内,在测量爪上套设有弹簧,弹簧匹配处于弹簧槽内,弹簧的一端抵在限位板上,另一端抵在弹簧槽端部;所述检具体中心的通孔内壁设有环形卡位板,所述环形卡位板阻挡测量爪脱离出安装孔。

所述测量爪的内端为圆弧型,每个测量爪的内端轨迹均为同一个圆的一段圆弧线段。

所述测量爪机构包括若干测量爪,所述测量爪包括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所述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一体成型并呈一夹角,在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的交叉处形成了支点,支点铰接在安装孔上壁设置的铰接轴上,支点与铰接轴之间设有卷簧;所述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之间还设有肋板;所述第二支板的外端部匹配处于检具体的通孔内,通过测量棒插入通孔,挤压第二支板使测量爪绕支点旋转,从而使第一支板抵在泵壳的槽底上。

所述泵壳槽底直径检具还包括上公差校具与下公差校具,所述上公差校具与下公差校具的结构一致,包括本体,本体中心设有校孔,在校孔的孔壁上设有环形槽;所述上公差校具的环形槽的直径为泵壳槽底直径的上公差直径,下公差校具的环形槽的直径为泵壳槽底直径的下公差直径。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泵壳槽底直径检具,能够快速的对泵壳的槽底直径进行合格检测,提高了质检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了错检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泵壳槽底直径检具,增加了上公差校具与下公差校具,对检具本身的精度进行检测,防止由于检具本身的误差导致的泵壳槽底直径检测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泵壳槽底直径合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泵壳槽底直径不合格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泵壳槽底直径不合格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爪机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爪机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公差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公差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泵壳槽底直径检具,包括检具体1,所述检具体1包括依次叠加的且直径呈递减的第一圆台体2、第二圆台体3与第三圆台体4;所述检具体1中心沿轴向设有通孔5;在第三圆台体4上呈圆周均布有若干安装孔6,所述安装孔6沿径向延伸;所述安装孔6内安装测量爪机构7,所述测量爪机构7包括若干测量爪8,若干测量爪8中心形成可扩张的伸缩孔(图中未标出),测量棒9匹配插设在通孔5内并延伸插设至伸缩孔(图中未标出),从而挤压测量爪8沿径向向外并抵在泵壳10的槽底11;所述测量棒9外表面具有锥度,为一圆锥台结构,在测量棒9上设有测量槽12,一检测块13平放在第一圆台体2的顶面,所述检测块13上设有检测板14,检测板14匹配对应测量槽12。

如图4所示,所述测量爪机构7包括若干测量爪8,所述测量爪8插设在安装孔6内,所述安装孔6内壁设有弹簧槽15,在测量爪8上设有限位板16,所述限位板16匹配在弹簧槽15内,在测量爪8上套设有弹簧17,弹簧17匹配处于弹簧槽15内,弹簧17的一端抵在限位板16上,另一端抵在弹簧槽15端部;所述检具体1中心的通孔5内壁设有环形卡位板18,所述环形卡位板18阻挡测量爪8脱离出安装孔6。使用时,测量棒9外壁挤开测量爪8,测量爪8沿安装孔6轴向向外,当测量棒9抽出时,弹簧17的弹性力迫使测量爪8复位。

所述测量爪8的内端为圆弧型,每个测量爪8的内端轨迹均为同一个圆的一段圆弧线段19。

如图5所示,所述测量爪机构7包括若干测量爪8,所述测量爪8包括第一支板20与第二支板21,所述第一支板20与第二支板21一体成型并呈一夹角,在第一支板20与第二支板21的交叉处形成了支点22,支点22铰接在安装孔6上壁设置的铰接轴上,支点与铰接轴之间设有卷簧(图中未画);所述第一支板20与第二支板21之间还设有肋板23;所述第二支板21的外端部匹配处于检具体1的通孔5内,通过测量棒9插入通孔5,挤压第二支板21使测量爪8绕支点22旋转,从而使第一支板20抵在泵壳10的槽底11上。使用时,测量棒9插入通孔5并挤压第二支板21,从而使测量爪8绕支点22旋转,第一支板20绕支点22旋转,从而抵在槽底11,当抽掉测量棒9,测量爪8受卷簧(图中未画)作用复位。

如图6、图7所示,所述泵壳槽底直径检具还包括上公差校具24与下公差校具25,所述上公差校具24与下公差校具25的结构一致,包括本体,本体中心设有校孔,在校孔的孔壁上设有环形槽26;所述上公差校具的环形槽26的直径为泵壳槽底直径的上公差直径,下公差校具的环形槽26的直径为泵壳槽底直径的下公差直径。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泵壳槽底直径检具的工作原理作出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泵壳槽底直径检具,在需要对待检泵壳10的槽底直径进行检验时,一手拿住检具体1的第一圆台体2,使检具体1的第三圆台体4插入泵壳10的空腔内,而第二圆台体3正好支撑贴合在泵壳10的上端面,此时,测量爪机构7正好匹配对准泵壳10的槽底11,然后,在检具体1的通孔5内插入测量棒9,呈圆锥台结构的测量棒9能够逐渐挤压测量爪8向外延伸,直至测量爪8的外端被槽底11抵住,这意味着测量爪8延伸已达到极限,也意味着可以通过检测块13来检验槽底直径合格与否,检验时,将检测块13平放在第一圆台体2的顶面,然后轻轻的平移检测块13,在这过程中,检测块13需要紧贴在第一圆台体2的顶面,而不能与第一圆台体2的顶面分离,接着,使检测块13上的检测板14移动至测量棒9的测量槽12位置,当检测板14能够进入测量槽12内,则表明此泵壳10的槽底直径为合格;当检测板14被测量棒9的外壁阻挡,不能够进入测量槽12内,则表明此泵壳10的槽底直径不合格,在这里,不合格有两种,槽底直径过大或过小,如图2所示,当测量槽12的底面高于第一圆台体2的顶面,检测板14被测量槽12的下部阻挡,则意味着泵壳10的槽底直径过小;如图3所示,当检测板14被测量槽12的上部阻挡,则意味着泵壳10的槽底直径过大。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对泵壳槽底直径检具进行自身精度检测,此过程,需要准备上公差校具与下公差校具,此两种校具壳理解为具有槽底直径上公差尺寸、槽底直径下公差尺寸的两个泵壳结构,如图6所示,当检具体1放入上公差校具24的本体的校孔内,测量棒9插入通孔5并到位后,检测板14的上表面与测量槽12的顶面刚好匹配;如图7所示,当检具体1放入下公差校具25的本体的校孔内,测量棒9插入通孔5并到位后,检测板14的下表面与测量槽12的底面刚好匹配;上述结论,则证明泵壳槽底直径检具本身精度合格。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泵壳槽底直径检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方案;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