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空气质量传感器的检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8915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空气质量传感器的检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质量传感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空气质量传感器的检漏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质量传感器主要应用在汽车空调系统中,能够对一些高级别的污染源,如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氨气等,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当空气质量传感器探测到此类污染源时,该传感器会指导空调系统关闭进气门,从而将有毒的气体拒之车外,为乘员提供健康的车厢环境;而当空气质量转好时,传感器又会指导空调系统自动重新打开进气功能。为了保证空气质量传感器的高度灵敏性,需要对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检漏,避免其存在泄漏情况,而一旦存在泄漏,将无法准确、灵敏地探测污染源。

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一般为:在传感器内部设有恒定光源(如红外发光二极管),空气进入传感器内部并穿过光线时,其中的污染源会对其进行散射,造成光强的衰减,其相对衰减率与污染源的浓度成一定比例,同时,在与光源对角的另一侧设有光线探测器(如光电晶体管),它能够探测到被污染源反射的光线,并根据反射光强度输出PWM信号(脉宽调制信号),从而判断污染源的浓度。目前,现有的用于检测空气质量传感器泄漏情况的设备大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些进口设备存在价格昂贵、保养成本高、维修不方便等弊端,应用受到较大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易于操作且成本低的用于空气质量传感器的检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空气质量传感器的检漏装置,空气质量传感器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上的传感器进气端、传感器出气端,所述的装置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传感器定位机构、设置在底板上并分别与传感器定位机构相适配的进气口封闭机构及出气口封闭机构、与进气口封闭机构的内部相连通的气压检测机构以及分别与进气口封闭机构、出气口封闭机构、气压检测机构电连接的控制器。将空气质量传感器置于传感器定位机构中,利用进气口封闭机构、出气口封闭机构分别将传感器进气端、传感器出气端封闭,之后由气压检测机构对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检漏。

进一步地,所述的传感器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第一连接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垫块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端部并与传感器进气端相适配的定位块。垫块能够从底部对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支撑与缓冲,防止空气质量传感器受压损坏。将空气质量传感器置于垫块上,并通过传感器进气端与定位块的配合,对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定位,保证了检漏过程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定位块上开设有与传感器进气端相适配的进气端插孔。进气端插孔的内壁形状与传感器进气端的外壁形状相适配,将传感器进气端插入进气端插孔内,以便对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气口封闭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立柱、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立柱侧面上的第一气缸、设置在第一气缸底端并与第一气缸的活塞传动连接的第二连接板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板底部并与传感器出气端相适配的密封垫,所述的第一气缸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一气缸的活塞向外伸出,带动第二连接板向传感器出气端运动,直至将密封垫紧紧压在传感器出气端上,将传感器出气口封闭。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二连接板与第一气缸的活塞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连接板的底面上开设有密封垫安装槽,所述的密封垫通过密封垫安装槽卡设在第二连接板的底部。保证了密封的严密性及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气口封闭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第三连接板、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三连接板上的第二气缸以及设置在第二气缸端部并与第二气缸的活塞传动连接的密封头,该密封头与传感器进气端相适配,所述的第二气缸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二气缸的活塞向外伸出,带动密封头向传感器进气端运动,并紧紧压在传感器进气端上,将传感器进气口封闭。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密封头与第二气缸的活塞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三连接板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第三连接板水平部以及设置在第三连接板水平部上的第三连接板竖直部,所述的第二气缸设置在第三连接板竖直部的侧面上。第三连接板能够使第二气缸保持水平状态并与底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封头的内部设有气体流道,该气体流道通过传感器进气端与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的内部相连通。密封头上开设有与气体流道相连通的第一密封头通气口及第二密封头通气口,气压检测机构通过第一密封头通气口与气体流道相连通,气体流道通过第二密封头通气口与传感器进气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压检测机构包括分别与气体流道相连通的真空泵及压力传感器,所述的控制器分别与真空泵、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真空泵能够通过气体流道将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内部的空气抽走,同时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气体流道内的气压。

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压检测机构与密封头之间设有三通接头,所述的气体流道通过三通接头分别与真空泵、压力传感器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时,将空气质量传感器置于垫块上,并将传感器进气端插入进气端插孔内,对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定位;第一气缸的活塞向外伸出,使密封垫紧紧压在传感器出气端上,将传感器出气端封闭;第二气缸的活塞向外伸出,使密封头紧紧压在传感器进气端上,将传感器进气端封闭;通过真空泵将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内部的空气抽走,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内部的气压值,以判断空气质量传感器是否漏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装置还包括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报警器。若抽真空后,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内部的气压值大小在预设范围之外,则表明空气质量传感器存在漏气情况,此时控制器发出指令,使报警器发出警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只需将空气质量传感器置于传感器定位机构中,之后即可通过控制器依次实现传感器出气端及传感器进气端的封闭、抽真空检漏过程,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

2)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易于维护,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气压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垫块、2—第一连接板、3—定位块、4—立柱、5—第一气缸、6—第二连接板、7—密封垫、8—第三连接板、801—第三连接板水平部、802—第三连接板竖直部、9—第二气缸、10—密封头、11—底板、12—空气质量传感器、1201—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1202—传感器进气端、1203—传感器出气端、13—气体流道、14—真空泵、15—压力传感器、16—三通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空气质量传感器12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1201以及分别设置在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1201上的传感器进气端1202、传感器出气端1203。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空气质量传感器的检漏装置包括底板11、设置在底板11上的传感器定位机构、设置在底板11上并分别与传感器定位机构相适配的进气口封闭机构及出气口封闭机构、与进气口封闭机构的内部相连通的气压检测机构以及分别与进气口封闭机构、出气口封闭机构、气压检测机构电连接的控制器。

其中,传感器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板11上的第一连接板2、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上的垫块1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端部并与传感器进气端1202相适配的定位块3。定位块3上开设有与传感器进气端1202相适配的进气端插孔。

出气口封闭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板11上的立柱4、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立柱4侧面上的第一气缸5、设置在第一气缸5底端并与第一气缸5的活塞传动连接的第二连接板6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板6底部并与传感器出气端1203相适配的密封垫7,第一气缸5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二连接板6的底面上开设有密封垫安装槽,密封垫7通过密封垫安装槽卡设在第二连接板6的底部。

进气口封闭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板11上的第三连接板8、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三连接板8上的第二气缸9以及设置在第二气缸9端部并与第二气缸9的活塞传动连接的密封头10,该密封头10与传感器进气端1202相适配,第二气缸9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三连接板8包括设置在底板11上的第三连接板水平部801以及设置在第三连接板水平部801上的第三连接板竖直部802,第二气缸9设置在第三连接板竖直部802的侧面上。密封头10的内部设有气体流道13,该气体流道13通过传感器进气端1202与空气质量传感器主体1201的内部相连通。

如图2所示,气压检测机构包括分别与气体流道13相连通的真空泵14及压力传感器15,控制器分别与真空泵14、压力传感器15电连接。气压检测机构与密封头10之间设有三通接头16,气体流道13通过三通接头16分别与真空泵14、压力传感器15相连通。装置还包括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报警器。

在实际应用时,将空气质量传感器12置于垫块1上,并将传感器进气端1202插入进气端插孔内,对空气质量传感器12进行定位;第一气缸5的活塞向外伸出,使密封垫7紧紧压在传感器出气端1203上,将传感器出气端1203封闭;第二气缸9的活塞向外伸出,使密封头10紧紧压在传感器进气端1202上,将传感器进气端1202封闭;真空泵14启动,开始抽取空气质量传感器12内部的空气,抽取空气的时间设定为3秒钟,3秒之后,压力传感器15检测压力数值。将标准压力数值设定为-850Mbar至-950Mbar之间,如果实测数值超出这个标准数值范围,报警器报警,表明空气质量传感器12存在漏气情况,密封性能判定为不合格;如果实测数值在标准数值范围内,表明空气质量传感器12合格。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