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阵列防堵风量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8737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阵列防堵风量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阵列防堵风量测量装置,适用于锅炉和配套发电所用风机风量检测。



背景技术:

锅炉送风自动调节是燃烧自动调节的基本组成部分,送风调节系统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炉膛的空气过剩细数的变化也就是排出烟气的含氧量。而送风调节技术的关键是空气流量测量。锅炉燃烧工况的经济性主要取决于风煤比是否适当,风量太大,烟气会带走大量热量使锅炉效率降低,风量太小,又会使燃料因缺氧而不能完全燃烧同样会使锅炉效率降低,所以锅炉送风量的检测对于锅炉运行的经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不仅能使运行人员随时监视风煤比的配合情况,还未风机自动调节系统的投入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对入炉空气的准确测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该装置根据国际流量测量标准(iso3966) 设计,基于S型笔托管到测量原理,测量装置安装在管道上,探头插入管道内,当管道内有流量时,在此处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量,因而引风管内压力较高,此压力成为全压,背风侧由于不受气流冲击,其管道内压力为风管内的静压力,全压和静压之差成为压差,其大小和管道内空气流速有直接关系,且成正比,其关系符合伯努利方程。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阵列防堵风量测量装置,其特征是:至少包括:传感器支架,传感器支架固定在管道的通风通道上,传感器支架为筒状结构,在筒状体内有网状支撑,网状支撑点上固定有阵列布置的传感器,引线将阵列布置的传感器连接,通过管道侧壁引向管道外。

所述的网状支撑由纵横分布金属丝连接构成,传感器固定在纵横分布金属丝连接点上。

所述的网状支撑在传感器支架内有多组,多组前中后布置,使传感器在管道的通风通道上不同平面位置和空间距离分布。

所述的传感器为椭圆体,椭圆体壁上有应变电阻,应变电阻与椭圆体内的电阻测量电路电连接。

所述的电阻测量电路是桥式测量放大电路。

所述的椭圆体的椭圆轴与管道的通风通道平行,传感器给出侧臂的电阻形变量,通过电阻形变量计算通风压力。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由于本身具备的自清洁和防堵功能,使她具有了差压式空气流量测量装置的优点,又避免了差压式流量测量装置对风道布置要求高的缺点。该装置能够确保长期测量的精准性,能及时放映各风管内流量的大小,并随时调节锅炉的运行,让锅炉一直在经济状态下运行,提高锅炉的自动投入率,而且该防堵阵列型风量测量装置检测压力损失小,节约风机的耗电量,增加锅炉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该装置在检测中有以下优点和特点:1、因为该装置本身有具有利用流体动能自动清灰功能,因此能避免脏污杂质导致取压装置堵塞的问题。2、即使在现场直管段不够长度,满足不了一般流量计检测条件的情况下本装置也能够准确测量流量。3、采用插入式结构,安装方便,能够在不停产的情况下进行抽出检修维护,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垂直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道;2、传感器支架;3、网状支撑;4、传感器;5、应变电阻;6、电阻测量电路;7、引线; 8、椭圆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阵列防堵风量测量装置,至少包括:传感器支架2,传感器支架2固定在管道1的通风通道上,传感器支架2为筒状结构,在筒状体内有网状支撑3,网状支撑3点上固定有阵列布置的传感器4,引线7将阵列布置的传感器4连接,通过管道1侧壁引向管道1外。

所述的网状支撑3由纵横分布金属丝连接构成,传感器4固定在纵横分布金属丝连接点上。

所述的网状支撑3在传感器支架2内有多组,多组前中后布置,使传感器4在管道1的通风通道上不同平面位置和空间距离分布。

如图3所示,所述的传感器4为椭圆体,椭圆体壁上有应变电阻5,应变电阻5与椭圆体内的电阻测量电路6电连接,电阻测量电路6是桥式测量放大电路。

椭圆体的椭圆轴8与管道1的通风通道平行,传感器4给出侧臂的电阻形变量,通过电阻形变量计算通风压力。

本实用新型将传感器支架安装在管道上,传感器支架连同网状支撑固定的传感器插入管道内,当管道内有流量时,在此处气流的动能使应变电阻阻值发生变化,当引风管内压力较高,压力成为全压,背风侧由于不受气流冲击,其管道内压力为风管内的静压力,全压和静压之差成为压差,其大小和管道内空气流速有直接关系,且成正比,其关系符合伯努利方程。对于含灰尘较多气流,为了解决堵塞问题,该阵列风量测量装置设计了防堵塞装置,在垂直段内安置了灰尘清洁器,在管道内高压气流的冲刷下清灰器做循环往复摆动,起到吹扫灰尘的作用。

阵列风量测量装置采集管道内多个不同位置的测量点同时取样,测得同截面的平均流速,对于各种形状的风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所需测量点的数量,测量装置的数量和布置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