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闪络定位仪校准用固定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9722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闪络定位仪校准用固定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闪络定位仪校准用固定工装。



背景技术:

闪络定位仪是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交流耐压试验或冲击耐压试验时,进行闪络点定位检测的仪器。通过闪络定位仪,可测量试验过程中GIS/GIL内部闪络产生的超声信号,进而比较安装在GIS/GIL不同位置的闪络定位仪显示的信号,快速定位出闪络击穿点,为设备的维修和故障排查提供依据。

为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可靠,闪络定位仪需要进行定期的校准。闪络定位仪校准时需要将标准的超声波传感器和闪络定位仪的超声波传感器对接。一台闪络定位仪校准上下限截止频率、灵敏度和线性度误差等指标需要时间较长。校准过程中需要两个传感器的接触保持紧密可靠,否则对设备的校准造成极大的影响。现在还没有专用的固定装置来保证闪络定位仪校准过程中的稳定可靠接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连接稳定可靠的闪络定位仪校准用固定工装。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闪络定位仪校准用固定工装,包括固定平台、连接套、螺纹座、手轮和丝杆;所述固定平台为相对两侧敞开的矩形管体;所述固定平台上端面的中部设置供闪络定位仪传感器伸入的圆孔,圆孔相对两侧对称设置连接闪络定位仪的条形孔,所述条形孔上穿设有连接用的螺栓;所述螺纹座呈管状,竖直穿设于固定平台下端面中部且与固定平台上端面的圆孔对应,所述螺纹座的内孔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套用于容置并导向标准传感器,所述连接套呈管状,其侧壁设置供标准传感器信号线引出并升降移动的开口;所述丝杆旋拧于螺纹座的内孔上,其上端用于固定连接标准传感器;所述手轮固连连接于丝杆的下端。

优选的是,所述螺纹座与固定平台采用焊接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螺纹座与固定平台采用螺纹连接或螺栓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套与螺纹座采用焊接连接或粘接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丝杆和手轮为一体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手轮推动丝杆在螺纹座内的移动继而来推动标准传感器在连接套内的上下移动,进而调整标准传感器和被测闪络定位仪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来达到紧固两传感器之间接触紧密程度的目的,继而有效提高闪络定位仪校准的速度和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局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标识说明:1-固定平台;2-连接套;3-螺纹座;4-手轮;5-丝杆;6-标准传感器;7-闪络定位仪;8-闪络定位仪传感器,9-螺栓,10-开口,11-条形孔,12-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3所示的闪络定位仪校准用固定工装,包括固定平台1、连接套2、螺纹座3、手轮4和丝杆5;所述固定平台1为相对两侧敞开的矩形管体;所述固定平台1上端面的中部设置供闪络定位仪传感器8伸入的圆孔12,圆孔12相对两侧对称设置连接闪络定位仪7的条形孔11,所述条形孔11上穿设有连接用的螺栓9;所述螺纹座3呈管状,竖直穿设于固定平台1下端面中部且与固定平台1上端面的圆孔12对应,所述螺纹座3的内孔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套2用于容置并导向标准传感器6,所述连接套2呈管状,其侧壁设置供标准传感器6信号线引出并升降移动的开口10;所述丝杆5旋拧于螺纹座3的内孔上,其上端用于固定连接标准传感器6;所述手轮4固连连接于丝杆5的下端。

所述螺纹座3与固定平台1优选采用焊接连接;显然,所述螺纹座3与固定平台1还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或螺栓连接等适用的连接方式。

所述连接套2与螺纹座3可采用焊接连接或粘接连接。

所述丝杆5和手轮4优选为一体件。

校准时,通过旋转手轮推动丝杆在螺纹座内的移动继而来推动标准传感器在连接套内的上下移动,进而调整标准传感器和被测闪络定位仪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来达到紧固两传感器之间接触紧密程度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